导读: 春节期间,正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集中作案的高峰期。怎样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些骗子认出来?如何迅速识破他们的把戏? 在此,律法网向广大市民支几招以防上当受骗。 【陷阱一】假币掉包诈骗 旅客在旅途中就餐,掏出零钱购买餐饮,店主借口”钱太破”或者“找不开”,反复几次后,把顾客的百元大钞换成假币。 律法网... |
假期期间,正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集中作案的高峰期。怎样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些骗子认出来?如何迅速识破他们的把戏? 在此,律法网向广大市民支几招以防上当受骗。
【陷阱一】假币掉包诈骗
旅客在旅途中就餐,掏出零钱购买餐饮,店主借口”钱太破”或者“找不开”,反复几次后,把顾客的百元大钞换成假币。
律法网支招:在车站等人员密集处消费时,一定要随处留心,注意防范假币诈骗。同时,要警惕不法分子以卖金条、金砖、兑换外币、“赃物”高档手机等为由进行诈骗。
【陷阱二】招聘陷阱
一些中介部门在收取求职人员一定的服务费后称,宣传的职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合适的单位,但其根本不去兑现。另外,网络诈骗也会设置招聘陷阱,诱骗求职者把钱存入指定的账户以达到诈骗目的。
律法网支招:不要被街头小广告所迷惑,要到正规的劳务市场,或到有营业执照的中介所,不要到黑劳务市场找工作,以防钱财被骗。同时,对于先让交报名费、培训费的招工,要提高警惕。
【陷阱三】交通工具凶信诈骗
凶信诈骗常见的方法是在交通工具上,多发生在长途汽车或火车。与一同乘坐的人聊天。得到受害人的家庭住址、电话等,然后给受害人家中拨打电话,称受害人在外出了车祸,自称是医院工作人员,要求向他提供的账号汇款,以便救人。
律法网支招:在车上不要和陌生人不要泄露家中的住址以及电话等私密情况。家中如果遇到自己亲人“出事”的消息,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核实。消息来源一定以正式渠道发出的为准,然后再进行处置。
【陷阱四】假冒亲友诈骗
不法分子装作和事主很熟,在电话里寒暄。当事主把该陌生电话存入手机通讯录后,过几天对方会再次打电话过来,以自己被抓、突发疾病等急需用钱为由向事主借钱。
律法网支招:市民接到要求汇钱的电话后,不要慌张,想方设法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取得联系,在汇钱之前必须弄清楚情况。受骗后应及时搜集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报案,用法律手段追回个人损失。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陷阱五】封建迷信治病消灾诈骗
诈骗目标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作案手法一般是扮演“神算”、“神医”,蒙骗受害人家人会有“血光之灾”等,以“祈福消灾”的封建迷信手段,哄骗其拿出钱物进行所谓的“消灾解难”。
律法网支招:一定要提高意识。不相信、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给骗子可乘之机,有病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有严重损害人身安全健康的情况要及时报警,法律规定:对于“利用会道门、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骗取财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治安案件,应予行为人以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治安管理处罚。
【陷阱六】抛物诈骗陷阱
诈骗分子故意“掉”钱到受害人身边,掉的多为装满钞票的钱包,其同伙上前要求不要声张,另找地方与受害人“分钱”,然后借机用“假钱”换走受害人的财物。
律法网支招:勿贪图小便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在飞来的横财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骗局。
律法网
提醒广大群众,要保持头脑清醒,加强防范意识,不要从不正当渠道购买药材、金饰,勿迷信,不要存侥幸心理,更要保管好自己的财务。一旦上当受骗,要及时报警,如有需要及时求助律师,通过科学法律手段维权。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