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唯感那年太匆匆文/梦里诗书 国产贩青春电影一直在临摹《那些年》,几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爱情喜剧引人入胜,末尾以伤感的结局一展情怀,所不同的也就仅剩青春过往的呈现,对于《匆匆那年》心醉那淳朴的匆匆年华,却又奈何那多年后狗尾续貂乏善的老梗。 如若电影能如其名般止戈于那匆匆年华,并更为夯实剧... |
唯感那年太匆匆
文/梦里诗书
国产贩青春电影一直在临摹《那些年》,几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爱情喜剧引人入胜,末尾以伤感的结局一展情怀,所不同的也就仅剩青春过往的呈现,对于《匆匆那年》心醉那淳朴的匆匆年华,却又奈何那多年后狗尾续貂乏善的老梗。
如若电影能如其名般止戈于那匆匆年华,并更为夯实剧情,那么这或将是一部真正值得忆青春的力作,《匆匆那年》开篇以彭于晏饰演陈寻的初恋回忆为引,将镜头聚焦高中时代的友情与爱情,暖色调逆光镜头契合青春卖点的运用使电影质感讨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园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鸣,电影更有别于《同桌的你》搞怪的作态,神似《灌篮高手》的篮球教练,《还珠格格》熟悉的音律,还有那《爱情公寓》中陈赫饰演的曾小贤这次居然变身为了校园偶像,其胜在了真正以时代性的特点令人忍俊不禁, 而彭于晏与倪妮两位年龄相加能过半百的主演,在那高中校园间亦无违和感,那股已然逝去的青涩在电影中才觉原是如此美好。
不明为何中国拍青春电影都不愿去坚守一份始终如一的爱情,此绝非说悲剧性结局不可取,但当《那些年》初始能为之伤感,《致青春》尚能缅怀,到《同桌的你》已觉狗血,更不提那多入牛毛的小成本青春渣作,《匆匆那年》之失也正与此,电影后篇进入大学色调开始逐渐阴暗,分手早孕打胎三部曲如同照本宣科,虽为人伤感,却以难生共鸣,煽情到点却太为明显生硬,这既破坏了前篇电影定位清晰明朗的风格,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亦更难感受青春的纯粹,爱欠缺实感的支离也标志着电影架构的崩塌。
青春是什么?他可以是如《那些年》中甜蜜后的苦涩,但其不应该成为中国青春爱情电影一种僵化的指标,贩青春更不应等同于速食快餐的前篇一律,初恋就一定要分手?就一定要是所谓长大成熟后的大彻大悟?宫崎骏笔下的青春之恋如《侧耳倾听》并没有着这一切,却将爱赋予了最生动唯美的形态,《星运里的错》那跨越生死间的青春爱情,更丝毫未见刻板作态,生命奏响的爱乐是如此动人心弦,而我们对青春对爱情的一展为何就只能是这般的画地为牢?
《匆匆那年》唯感那年太匆匆,这既是对电影着点青春契合命题的称道,亦也是对这般难进真实造作而出剧情的亡羊之叹。(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匆匆那年》:无处安放的末路青春
史小努比
虽然在看片之前,已经有好心人给我打了预防针,说此片其实还挺难看的。但当2个小时过去之后,我依然被它的“难看程度” 所惊呆,说是圈钱之作一点儿也不为过。准一线阵容、仓促制作、华丽营销、广告植入、话题炒作、粉丝效应……它是这个时代中国“非电影”电影的典型代表。除了认真拍一部电影之外,制作发行团队在各个环节都投入了巨大精力,而且机智地在最后一刻调整了档期。只是,把锆石戒指装进tiffany的盒子里,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声称这是顶级珠宝吗?
很惭愧,作为一个85后我是今年夏天才知道《匆匆那年》的。据说这部小说是80后心目中的青春圣经,是我们这一代人学生时代的必读书目。因为对国内网络自制剧对印象还停留在《万万没想到》以及《小时代》的水准,所以《匆匆那年》的同名网剧,在我看来称得上是精良了。快进着看完,倒是还蛮喜欢剧里几个演员略显生硬的青涩表演,男一号除外——也难为杨公子画着两道浓眉,以30高龄挑战二八少年。整体而言,剧版勉强对得起“青春”这块招牌,也在让许多人重温或者记住了“匆匆那年”。
紧接着,天后王菲的歌声开始在大街小巷飘荡,以“洗脑神曲”之攻势,几乎做到了尽人皆知。基本上,《匆匆那年》的前期营销工作是可以打高分的。然而,这也正是市场虚假繁荣的一个表征——因为作为电影的《匆匆那年》,真的言过其实了。
《匆匆那年》消费的是80后一代的青春,五位主人公在初恋和友谊的驱动之下开启成长模式,并最终被现实打败。电影站在回忆的立场上,以一个90后手中的摄影机为媒介,追溯15年来他们所遭遇的种种变故,试图梳理出一条“为什么我们会走到今天”的脉络。女主角“方茴”被设定为一个活在过去的想象。整场电影仿佛在给她开追思会,配乐就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你要的不是我能给。”15年的时光被切成碎片化的事件,形成无处安放的青春。
叙事层面的断裂,直接导致其他环节的全面坍塌。五个主演基本都在三十上下的年纪徘徊,演绎15年之后的成人倒不怎么跳戏,可穿上校服之后完全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女主角倪妮,这个当年凭借《金陵十三钗》中的妓女形象一炮而红的谋女郎,眼神和身体里的欲望靠一身校服怎么可能掩藏得住?一张嘴,饱经世事的嗓音更是出卖了一颗老魂灵。至于其他几位,那种青春不再却还挣扎着企图抓住青春的错位感,透着强弩之末的吃力,让人觉得可悲又可笑。但这似乎又不能完全责怪演员——跳来跳去的结构,原本就无法提供可信的、逻辑清晰的情感体验,这些演员本身又不是演技派,靠想象去“脑补”出来的青春状态,你还指望它有多真实呢?而如此投机取巧的叙事方法,让编剧、剪辑这些对电影艺术而言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你不用去通篇考虑布局,不用为角色构思流畅贯通的性格轨迹和行为动机,只需把10分钟的小单元完成即可。当初我们以为《小时代》是ppt,《后会无期》是word,今天我们发现,电影还可以是《匆匆那年》这样的vcr大串联。VCR里唯一可能需要用心设计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青春怀旧元素”。还珠格格、灌篮高手、千禧年、奥迪100轿车。这些来自过去的符号,被简单粗暴地安插在电影之中,和来自当下的演员们混在在一起,拼贴出一副莫可名状的时空图景,甚至在某些时刻产生了后现代的戏谑意味。在这里,所有剧情和人物似乎是为了衬托这些元素而生,这一定不是拍摄团队的原意,但却是本末倒置所导致但必然后果。然而,如果省略到这些元素,电影又跟80后的青春有什么关系呢?初恋和友谊,现实和理想,这是每一代人都经历过的,但每一代人对这些问题又都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知。显然,一代人的情怀和时代感,不是靠几首流行歌曲就能够建立的。但《匆匆那年》偏偏避重就轻,把促成时代变迁、人物成长的一切内在动机舍弃,对现象背后更复杂、本质,需要花费大力气探究的原因持回避态度。如此行为,令人心寒。更令人心寒的是,这样的作品竟然出自张一白导演这位正值创作盛年的导演之手。《将爱情进行到底》,是无数人心中美好的记忆,而它的成功也正得益于创作团队对那个年代从本质到外在的精准把握。我们已经不期望中国目前电影市场环境能够产生像《少年时代》这样认真、执着、纯粹、细腻、敏感、动人的杰作,但一味透支从前积攒下来的口碑和艺术信用,终究会作茧自缚。从某种意义而言,《匆匆那年》甚至在创作立意上低于《小时代》。《小时代》起码在努力发声,为新一代的价值观摇旗呐喊,渴望获得“大人们”的关注和认同,纵然这价值观值得商榷。
就是这样一部昭然若揭的圈钱之作,放在对华语电影而言最重要的贺岁档上映,并且卖得盆满钵满,还赚足一批80后的眼泪和好评。此情此景,足以清醒的人们提高警惕。在今天,“非电影电影”的大行其道,“非电影观众”的观众群体日益增长,很难说是前者滋生了后者,还是后者助长了前者。但他们合力成就了《匆匆那年》的大卖。这既让认真拍电影的导演感到无力,也让希望看到好电影的影迷深深担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电影年票房逼近300亿大关,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一个天才的姜文不足以撑起它,数十上百乃至更多踏实勤奋、对电影心怀敬畏和热爱的工作者,才是这个产业的基石。当创作者和观众不再彼此尊重,热闹嘈杂的喧嚣声过后,留下一片白茫茫的空虚,又要靠什么去填补呢?文化自觉性的培养,难道真的会在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一道深深的裂痕吗?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