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爱乐班】热疯了 来点甜美清凉吧 东南大学冠军歌手戴冰怡 写一首歌视频点评:宝爸91806354:录音棚录成这样只能说水平真的一般抑郁刚柔流:嗓音浑厚而有磁性,不错kirara云母:有一点点像刘诗诗sten8888:不错 小清新寻找你一生:真心不错!焕sae:好熟悉的歌,好听小黄鸡:用我小黄鸡啄米的... |
【爱乐班】热疯了 来点甜美清凉吧 东南大学冠军歌手戴冰怡 写一首歌
视频点评:
宝爸91806354:录音棚录成这样只能说水平真的一般
抑郁刚柔流:嗓音浑厚而有磁性,不错
kirara云母:有一点点像刘诗诗
sten8888:不错 小清新
寻找你一生:真心不错!
焕sae:好熟悉的歌,好听
小黄鸡:用我小黄鸡啄米的力气给你顶起啦~
江西jinjin萨克斯:不错 很清纯 很漂亮
恩威并重214221:斗鸡眼
精彩内容:
文化周刊:你们是如何与纯文学公众号“小众”结缘的?经常阅读上面的东西吗?感觉如何?
戴冰:“小众”创办人玄武是我读鲁院时的同学,因为这个缘故,我差不多算是“小众”最早一批的作者和读者之一吧。几乎每一期都会读,也会转发。玄武是个很有个性的散文家,“小众”这个名字就很能体现他的个性。说到对“小众”的感受,前不久,“小众”有个百名作家说“小众”的专题活动,也要我说几句,我大致是说“小众”两个字应该有两层意思,“小”者喻示的是创办者不从众,不媚俗的文学立场;“众”者是指“小众”创办不久,却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可,成为当下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微信公号之一,道不孤,小而众。“愿小者恒小,众者愈众”。
冉正万:偶尔读一下,主要是没时间。十多年前,编过玄武的稿子,人虽然只见过一次,但网络上一直在联系。他非常活跃,写得多,做“小众”也热心,很佩服他。
文化周刊:新媒体如火如荼的今天,你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抱什么态度?各种阅读方式的比例各占多少?不少人还是愿意坚持纸质阅读,如何看待?
戴冰:纸质和网络虽然从本质上说,都只是媒体,是手段,并不影响对内容本身的摄取,但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有微妙的感觉差异。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爱纸质方式,我们这辈人小时候没有网络,已经习惯了看纸质的书和报刊杂志;另外,一书在手,有种物质的拥有感,踏实。当然我也不排斥网络阅读,网络的枝蔓能大大延伸和扩展你的视野,比如通过“小众”,我读到了许多之前完全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喜欢的,我可能会去书店买他们的书来读。对那些眷恋纸张的人我非常理解,他们固守的,也许不仅仅只是固守某种阅读方式这样简单。
冉正万:纸质永远不可能消失。超过两千字的文章,我从未读过电子版。我读任何书都喜欢边读边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联想到的东西。手里没有笔,我是不读书的。还喜欢把需要重读的页码折起来,以便提醒自己这一页于我比较重要。文献类的著作,就更需要纸质了,这些书大多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电子版没纸质的方便。同时需要翻开几本书对照时,电子版就更不方便了。
文化周刊: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在网络阅读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今手机终端的新媒体强势崛起,如何看待新媒体对网络阅读及纸质阅读的影响呢?
戴冰: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手机终端的新媒体使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即使终端包含的内容是系统化和大规模的,但阅读者还是只摄入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甚至仅只标题。这跟手机终端阅读方式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面对海量资讯的选择环境有关:方寸之间,已经含纳了整个世界,纳须弥于芥子,而且几乎共时。人在这种状况下,很难有耐心完整地读完一篇文章。它对传统的网络和纸质阅读冲击当然非常大,可以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的阅读体验,实际上也可以说已经影响了人对世界、对生活、对存在的体验。
冉正万:网络阅读是兴之所至,大多时政有关,带有新闻性质,对真正的文学其实没构成多少影响。最大的影响还是作品本身质量问题。我不相信就学习而言,只用手机就能做到。
文化周刊:新媒体的出现对你们个人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戴冰:没有什么影响。我还是在纸质的背景和前提下写作的。其实“小众”的作者们我看也都是如此。我甚至觉得,“小众”要坚守的东西里,也包括了纸质所代表的那种背景,虽然它使用的是手机终端的新媒体方式。
冉正万:新媒体写作肯定会有意迎合读者,只有少部分是出于作者的内心,因为这些短文后面大多和商业活动有关。新媒体的出现对我写作没任何影响。不过,新媒体确实是很好的宣传工具。
文化周刊:新媒体毕竟是媒体,不免会用一些哗众取宠似的标题使自己脱颖而出,可能炫目却空洞,这显然是和传统的经典写作相对立的。在你们看来,面对新媒体,写作者该如何坚持自己,又写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作品呢?还是说,对纯文学而言,“小众”是必然的?
戴冰:没有新媒体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对真正严肃的文学而言,“小众”应该说是一种宿命,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小众。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有些作家完全无所谓自己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他只依寻自己内心的渴求写作;甚至还有些作家专爱辟出一些凶险的小径,那也是一种风景。
冉正万:面对新媒体,写作的人不是坚持与否的问题,而是能干嘛干嘛的问题。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的初心是什么。纯文学一直是小众的。大轰大嗡时,很多人不过是把它当敲门砖,并不是对文学情有独钟。文学的工具性越来越弱了,这些聪明人自然会转移到别的法子上去。纯文学回归小众,其实是回到了正常状态。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