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的故事】黎泽荣与北京《三蝴蝶》齐飞
精彩内容:
本报记者 文热心 通讯员 龙玉牛
(桃花江竹海佳丽。刘安军摄)
(黎氏八骏(左起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黎锦纾、黎锦耀、黎锦晖、黎锦熙)。(资料照片))
一首歌,让桃花江之名响遍中国和东南亚;一首歌,为桃江县打造出“桃花女”这块文化品牌。
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时节,记者来到桃花江边,感受这块激发音乐家灵感土地的魅力。
1、“美人窝”的美人元素
《桃花江是美人窝》创作于1928年底或1929年初。也就是说,这首歌比桃江县还“年长”。
说起来,黎锦晖只不过是挑明了“桃花江是美人窝”这一事实,而“桃花女”之名早就流传。民间有“益阳女子不用选”的说法,而桃江县1952年才从原益阳县析出,这其中的“益阳女子”应该就是指桃花江一带的青年女性吧。
“桃花女”美得如何?黎锦晖在歌中写得明明白白:“……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媚多娇……多么称,多么润,多么俊俏,多么匀……”大概就是“人面桃花”一类的美丽吧。
桃花江为何是美人窝?不管是人们的“后天包装”还是因为“先天基因”,“桃花女”元素早就在这一方存在,“形而上”的也罢,“形而下”也罢。
在桃江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资江北岸,有一座羞女山,其形俏似一个浴后裸女仰卧在大江边。如果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选择好一个可视其全貌的角度,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羞女”斜斜地靠在陡峭的山岗上,仰面躺着,那线条分明的下颌高高翘起,瀑布般的长发软软地飘垂,乳峰高高凸起……
羞女山下,泉水潺潺,名曰“羞女泉”。人说,喝了“羞女泉”能使人的肤色变美。
还有桃花江和它的美丽传说,加上桃花江畔“居人种桃夹岸”的习惯……
这些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一幅美丽自然、人文画卷:羞女山下,羞泉飞流;桃花江畔,灿烂如云;清风徐来,粉瓣纷落;春水流红,水映人脸……美人笑在桃花里,这大概是令音乐家心动的情景吧。
2、“美人窝”诞生在南洋
可《桃花江是美人窝》并没有诞生在桃花江畔,而是海外的南洋。
1928年5月,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在南洋演出。据史料介绍,歌舞团几乎跑遍了整个南洋,不少华侨向他们问候,有的还送上“难忘乡情”一类贺词或大匾。不知不觉7个多月过去了,转眼到了中国人急于回家过年的时候。剧团人员回家心切,剧团只得就地解散,只留下黎锦晖和他的女儿黎明晖、妻子徐来以及王人美、黎莉莉五人暂住新加坡。一天黄昏时分,徐来和黎锦晖到海边散步。他俩坐在礁石上,只见夕阳下的海滩上,是当地载歌载舞的男女青年。黎锦晖心有所动,对徐来说起了风景如画的桃花江。他也想起了桃花江畔那位少女,昔日在桃花江畔积存的情愫从心底喷发,情不自禁地写起歌来。一首通俗爱情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就这么诞生了。
海滨归来,徐来和王人美拿着黎锦晖写的手稿唱了起来:“我听得人家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不错/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林里头坐/来来往往的我都见过/全都好看吗/好……”黎锦晖听着听着完全陶醉其中了。黎明晖和黎莉莉更是听入了神。
后人是如此评价这首歌的创作:“别出心裁,描绘大胆脱俗,情调愉快、开朗,歌词一开头就展现了桃花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特性。”“通过歌词的描绘,那一群群聪明利落、天真活泼、肤色柔嫩、才智出众的美人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3、“美人窝”的美人往事
黎锦晖在回答这首歌曲创作过程时说,这首歌与3个人有关,其中就有一位桃花江畔的少女。这位“桃花江畔少女”到底是谁?
黎锦晖的后人说,许多写“黎锦晖与桃花江”文章的作者都凭想象编“传奇”,说是黎锦晖在学生时代去看他的女友梁惠方到过桃花江,写下了名曲《桃花江是美人窝》,后来梁成了黎的夫人。其实,黎锦晖有过三次明媒正娶的婚姻,梁惠方是他的第三任夫人。黎锦晖第一次婚姻是包办婚姻,第一位夫人在黎锦晖带团南洋演出时去世了。第二任妻子是电影明星徐来,两人的缘分在1935年终结。黎锦晖在与徐来离婚后生病住院,他所领导的歌舞团有位新人自愿去照料他。这位从北京来的18岁黎的“粉丝”就是梁惠方。梁出身官僚家庭,她父亲是国民党监察大员,对她到上海参加歌舞团和想要下嫁给黎十分不满,认为黎是“戏子”,门不当户不对。可梁惠方最终成了黎的第三任妻子,而且是黎锦晖事业的继承人,本世纪初整理出版了《黎锦晖流行歌曲集》。其实,梁惠方祖籍山西,出生于北京。
据桃江县文史专家龙玉牛考证,黎锦晖所说的那位“桃花江畔的少女”叫吴娜,当时是长沙某校的学生,因为黎所就学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没有女生。吴娜天生丽质、面若桃花。每当课余闲暇,吴娜总是向他介绍家乡桃花江,黎锦晖听得十分投入。一个假期,黎随着吴来到了桃花江畔。他当然见识了那漂着桃花粉瓣的江水,也见识了更多的美人……他后来回忆说:“桃花江美人多是事实,是我亲眼目睹的。那里的男子英俊,女子天生丽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桃花江随歌扬名
《桃花江是美人窝》很快成为十分火热的近代爱情流行歌曲,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传播,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用《桃花江是美人窝》歌名作商标,出品了“桃花江”香烟,高档烟丝,包装精致。烟盒上一面是《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词和五线谱,一面是美女图像,香烟随着歌而畅销海内外。这种烟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在市场上销售。
因为《桃花江是美人窝》这首歌,桃江也唱成了旅游胜地,不少文人、游客慕名而来,欣赏桃花江的自然景观和风流文韵。
改革开放以后,桃江人发现,黎锦晖当年的那首歌让“桃花江”、“美人窝”沉淀为本县的人文财富,做“美人”文章、发展“美女”经济也是必然了。“桃花江”、“美人窝”也就印在了本地特产包装盒上。县里还开办了一所“美女”学校,后来虽然改了名,但培训现代“桃花女”——有知识、知礼仪的青年女性,是其基本功能。据悉,学校毕业的“桃花女”有好几万人,就是北京人民大会堂等这样的重要窗口,也荡漾着“桃花女”的笑脸。
5、毛泽东也爱桃花江
黎锦晖因创作《桃花江是美人窝》等通俗音乐而名声大作,也因此而饱受争议。
1932年,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歌舞厅里,活跃着他的明月歌舞团,演唱着他的《毛毛雨》、《桃花江》,而此时外忧内患,国难当头,自然要引起一些人的非议,就连他的学生聂耳也化名发表文章,批评他和明月歌舞团。其实,黎锦晖着眼现实,写过许多抗战歌曲。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桃花江是美人窝》被打成“黄色歌曲”,一度销声匿迹。黎锦晖也因此成了“黄色歌曲祖师爷”,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黎锦晖却是非常尊重和关心的。1956年,黎锦晖在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时,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当知道黎锦晖的工资是文艺9级时,认为太低了。会后,周恩来立即同上海市领导打了电话,黎锦晖的工资一下子提高到5级。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中抽空接见了他。一见面,毛泽东就把黎锦晖的手抓住,幽默地说:“锦晖兄,你的《桃花江是美人窝》影响很大哩!我们红军的队伍都爱唱,不信,你问我们的陈老总(陈毅),他还把你的歌词‘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为他所用呢!”毛泽东还当着大家唱起来:“桃花千万多,比不上美人多,也比不上红军多呢!”
6、黎家二代再续桃江缘
2010年,黎锦晖之子、美国明月歌舞剧社总经理黎泽遂等,专程从北京来到桃江,为创意音乐剧电影《桃李争春》选取外景。
《桃李争春》是“黎氏八骏”老满、如今生活在美国的黎锦扬的新作,该音乐剧电影完全采用“黎派音乐”。黎派音乐是指黎锦晖、黎锦光、黎锦扬三兄弟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桃花江是美人窝》、《毛毛雨》、《特别快车》、《五月的风》、《夜来香》、《做个女孩真好》等,其中《桃花江是美人窝》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歌。这部音乐剧电影已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这也就是说,“桃花江”已在美国扬名。
桃花江吸引了黎锦晖,黎锦晖成就了桃花江,桃花江和黎锦晖都是幸运的。这其中有许多让我们回味的东西。
相关图片:
↑图:黎锦晖_图片_互动百科
↑图:黎锦晖
↑图:黎锦晖前妻、标准美人徐来的悲喜姻缘_文硕歌
↑图:黎锦晖--流行的悲剧
↑图:时黎锦晖定下目标
↑图:黎锦晖和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_互动
↑图:黎锦晖相关书籍_图片_互动百科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