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_原标题:于蓝忆延安:文艺凝聚抗战决心

 76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10-21 10:09:01

柳工CLG933E挖掘机装车!青出于蓝,胜于蓝!


精彩内容:

在于蓝家狭小的客厅,这位94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与记者讲起她抗战时期的经历。

1931年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年仅10岁的于蓝被迫跟随家人逃往关内:“火车顶上都是人,脚踏板上也是人,我们只能在人家脚底下窝着,特别狼狈。”年幼的于蓝第一次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最终,一家人安置在北平,于蓝也顺利上了高中。

但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念完书,给日本人做事?不行。嫁人在家里当太太?不乐意。”于蓝萌生了去抗日根据地的念头。在同学的帮助下,她启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的斋堂。

“路上日本宪兵队看见我们坐着这个三轮车,就检查,我这旗袍的袖子里缝了跟党联系的介绍信。”虽然介绍信没被搜出来,但仍被怀疑抓到了宪兵队,于蓝挨了不少鞭子:“我那时就准备死了,没想着能出去。”幸运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于蓝和同学被营救出来。随后,她再次踏上去往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1938年10月24日,于蓝终于走到了延安。她换上军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于蓝的记忆中,延安的文艺生活很活跃。每天早操以后,吃饭以前要唱歌。“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真正感觉到革命队伍里的歌声,震动了整个延安的山谷。”于蓝回忆起当年唱《延安颂》的情景:“我们在延安的人都唱过。我刚去延安就学会了这首歌,在集体大合唱的时候唱过很多次。”

于蓝在抗大、女大学习,喜好文艺的她还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各种演出。“由于我是北京去的,普通话说得好,就演出而言比别人好像更容易些。”此后,于蓝成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的演员。

延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很艰苦,演话剧《日出》的戏服甚至是用纱窗做成的。吃饭就是吃平时自己种的白菜。千难万苦,没有动摇于蓝的演出热情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于蓝参加演出的《佃户》《把眼光放远一点》等剧,很受大家欢迎。“这些戏不仅在延安演,还去各地演,宣传抗战,凝聚抗日决心。”她说。

正是有了延安时期的种种历练,于蓝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塑造了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江姐。《翠岗红旗》《龙须沟》《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于蓝的演绎,使这些新中国电影画廊中的经典,深深烙在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


相关图片:

于蓝_图片_互动百科

↑图:于蓝_图片_互动百科

于蓝(1921~+)

↑图:于蓝(1921~+)

于蓝:华彩人生90载_十一版:文化·名家_河北日

↑图:于蓝:华彩人生90载_十一版:文化·名家_河北日

于蓝 - 中国电影位面孔 - 相册 - 带头大哥

↑图:于蓝 - 中国电影位面孔 - 相册 - 带头大哥

于蓝_图片_互动百科

↑图:于蓝_图片_互动百科

于蓝陶玉玲《大牌生日会》 抗癌敬业感动全场

↑图:于蓝陶玉玲《大牌生日会》 抗癌敬业感动全场

于蓝

↑图:于蓝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