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日记》第三周苏菲约会开始喽!
精彩内容:
中国外交部宣布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22日至25日访问美国的消息。同一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介绍美国人马海德与中国籍妻子周苏菲异国之恋的30集电视连续剧《历史永远铭记》。
中国央视选择在此时播出中美喜结连理之剧,这与很多中美政治家曾经将中美关系比作夫妻关系对照,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历史永远铭记》讲述的是美国医生马海德到中国上海,经宋庆龄介绍,于1936年夏到陕北苏区进行医疗考察。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和红军将领以及苏区群众的感召下,他选择留在延安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在经历了十四年的艰苦奋斗,马海德由一个自由主义者变成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延安期间,他结实了同为抗战努力的苏菲。1940年3月3日,在延安一家饭馆里,苏菲与马海德举行婚礼。毛泽东、周恩来都是见证人。
当时,一个中国姑娘要和外国人结婚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受到朋友极力反对。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同的情趣爱好,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剧中马海德与周苏菲结婚画面
剧中中美双方的结合,唯美而感人。值得注意的是,曾经有很多政治家将中美关系比作夫妻关系。
2012年2月14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总统奥巴马的白宫会晤备受瞩目。由于会晤正好在西方的情人节那天,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格林以“情人节约会”比喻那次访问。
2013年7月10日,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致辞中说,中美经济关系有点像夫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也有吵架,有分歧,但是都必须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培育共同的生活基础。”“我们两家不能走离婚的路,像邓文迪和默多克,代价太大了。”
2015年6月23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副总统拜登在致辞中同样用了夫妻关系来形容中美关系。他首先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他说中美关系要“登高望远”,要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拜登形容,中美关系就像经营婚姻关系,如果你想经营的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2012年2月14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
分析称,将中美关系比作夫妻关系有理可循。中美关系通过43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中美双方都相互了解,像夫妻了解对方一样。中美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也会有意见不合之时,就像夫妻之间总有小吵小闹,但是不管有什么矛盾摩擦,都是一个家庭里边;中美中美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是鱼水相依的关系,中美两国都离不开彼此,就像夫妻伉俪情深;中美关系不仅影响彼此,还影响着世界,就像家庭对社会的影响;中美双方应相互尊重,就像夫妻举案齐眉;中美双方只有务实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就像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经营好家庭。
眼下习近平访美在即,中美之间将实现多方面的合作,中美关系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夫妻关系”也必将加固。
马海德与周苏菲的结婚照(资料图)
马海德周苏菲夫妇简介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于1933年到达中国。
1936年,毛泽东、周恩来致信宋庆龄,请她挑选一名外国记者和医生去苏区考察。宋庆龄第一时间推荐了马海德。
1937年,马海德加入中共。在延安,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有很多交往。战争时期,马海德曾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中央外事组和新华社等部门顾问。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1988年马海德逝世。根据本人遗愿,遗体献给医学事业。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延安延河,还有一部分由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
2009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周苏菲近照
周苏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生于上海,是一个是投身革命的上海滩当红电影明星。
周苏菲现任中国麻风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麻风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周苏菲现居住北京,虽96高龄,仍身体硬朗。
相关图片:
↑图:周幼马的母亲周苏菲
↑图:周苏菲1919年出生,浙江舟山人
↑图:周苏菲_图片_互动百科
↑图:周苏菲的年轻女学生
↑图:木子李:女人结婚要趁早+周馥
↑图:宋庆龄–搜凤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