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张以庆导演 获国际纪录片大奖
精彩内容:
《少年时代》剧照
如果不是在美国陪读了一年小学的孩儿他妈,《少年时代》这种大闷片是很难让人津津有味地看完的。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先学习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算是为入园做了最充足的功课。现在看了《少年时代》,相当于自己预演了一遍小男孩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的心路历程,大致能做到知己知彼。而且,似乎我还可以顺手申请一个社科项目——“论电影批评与儿童教育”。
说来有趣,2002年张以庆在武汉拍摄《幼儿园》的时候,美国最著名的独立导演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也在德克萨斯启动了自己最新的拍摄计划“12年项目”。张以庆采取的是横断的方式,同一段时间内分别拍摄了小班、中班以及大班的孩子们,互为彼此的过去-现在-未来。而林克莱特采取的是更为大胆的纵切方式。从2002年开始,他以及全部团队成员,每年相聚一二次,每次拍摄三四天,一直坚持到2013年才最终杀青。完成片《少年时代》(Boyhood)即可以看成是一部作品,也可以看成是12部系列短片。该片一经放映,便获得一边倒的赞誉,随便浏览一下“Rotten Tomato”和“Metacritic”的打分与评论就知道了。当然,柏林银熊也是个明证。
但林克莱特的方式也并非史无前例。半个世纪前的英国格林纳达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1964),五年之后,主创人员们突发奇想,计划重访片中主要人物,并希望此后每七年都能完成一部新的纪录片。于是迈克尔·艾普特开始执掌此计划,追踪记录主人公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到56岁,至今已经播出了八部,因此成就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系列纪录片。1980年,俄罗斯大导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也拿起摄影机开始记录自己女儿安娜的成长,历时十二年,影片完成。《安娜(从六岁到18岁)》,不仅记录了安娜从一个小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路程,也再现了苏联逐步走向解体的社会变迁轨迹。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林克莱特抄袭了上述两部作品的创意;因为事实上,他本人一直偏爱沧海桑田的主题。此前备受好评的“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从1995年开始,每九年出品一部,讲述一对男女从20岁到38岁18年间的爱情与人生。像林克莱特这样耐力恒久远的导演,实在是独一无二。
与《人生七年》中凸显的阶级议题、《安娜》中鲜明的时代变迁不同,后冷战时代的林克莱特无法讲述宏大历史,而只能以琐细庸常的生活片段进行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文化拼图。比如《少年时代》,开篇Coldplay的金曲《Yellow》响起的时候,每一个欧美流行文化喂养大的孩子都知道“曾几何时”。即使是美国出兵伊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这种大事件,也不过就在主人公家庭日常生活的某一幕中提及而已。林克莱特更关注的不是历史而是时间中的个人。艾拉·寇特兰从6岁那年开始,每年有几天扮演影片中的梅森,但穿着自己的衣服,甚至就在自己或朋友的家中,一切都好像自然而然,没有刻意人为。梅森的父母离异,寇特兰的父母也离异了;梅森高中毕业的时刻也是寇特兰毕业离开家开始新生活的时刻。影片内外,戏剧人生,寇特兰经历着被观看也观看着自己的成长。时光在他脸上雕刻,他在时光中行走;我们作为观众目睹着这一切,但12年的光阴同样改变了屏幕之外的我们。即使在屏幕之上,这也不是梅森一个人的12年,也是他父母的,他身边所有人的。梅森的父母在20岁年少轻狂的时候措手不及成为父母,他们完全没有准备好给孩子一个主流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与未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酷爱摇滚的父亲收起了叛逆与激情,考精算师证,找一份稳定工作,买一辆保姆车,再婚,重新成为父亲;母亲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继续深造,成为大学老师,即使两度再婚不成功,但仍然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独立女性。梅森和姐姐尽管也曾经历成长的烦恼,但最终都如愿进入州立大学,展开一份新生活。但新生活将会是什么呢?梅森会不会爱上一个女孩,激情的时候忘记避孕,意外成为父亲,爱情因此被奶粉尿片毁掉?就像他叔叔说的一样,谁知道他父亲的人生会不会在梅森身上重演呢?谁又知道,我们现在的人生是重演着什么人的呢?
看上去浅淡平白,但这一云淡风轻的“光阴的故事”背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残忍力量。细思恐极。
相关图片:
↑图:张以庆:审视孩子,也审视了自己和世界-张以庆工
↑图:《幼儿园》导演张以庆:孩子世界影射中国所有
↑图:解读张以庆:绝望之后的灿烂
↑图:张以庆:用心灵和想象阅读_资讯频道_凤凰网
↑图:导演张以庆谈《幼儿园》创作:纪录片是一种情
↑图:为拍纪录片憋出抑郁症 张以庆:像跑马拉松-搜狐
↑图:为拍纪录片憋出抑郁症 张以庆:像跑马拉松(图)
↑图:张以庆获奖纪录片介绍-张以庆工作坊-中国网络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