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我还有很多没写
精彩内容:
2014年1月,本报推出的深度调查报道《寻找根在安庆的陕西人》,揭示了生活在陕南地区的操着“蛮子腔”的“下河人”,原来就是清乾隆年间大批安庆移民迁陕后裔。至今200多年了,他们依然保持了安庆乡音、习俗,这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展开了研究。近日,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宗俊博士就其对陕南文学艺术的关注,撰写了《贾平凹小说中的“安庆元素”》一文,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9月22日,陈宗俊向记者畅谈了他的“发现”。
有关“下河人”的描写
陈宗俊介绍,在中篇小说《晚雨》中,贾平凹主要讲述了“下河人”王娘与知府天鉴的爱情故事。另外在《商州初录》、《秦腔》等小说中,贾平凹也有对“下河人”的描写。而“下河人”即是迁陕移民安庆人的后裔。
据《商洛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江南安庆县人纷纷迁至商南县,因而使县人的服食、器用、语言颇有南方风气,有‘小太湖’之称。”本地人称这些安庆移民为“下河人”。
当地人爱听“软绵绵的”南方戏
在长篇小说《白夜》中,贾平凹介绍了西京附近有安庆戏班演出;在长篇小说《土门》中,医院病人中有人在唱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长篇小说《秦腔》中,秦腔演员邱老师说不看南方戏,“软绵绵的没劲”。这里所说“南方戏”,主要指的是唱腔优美的安庆戏曲。“商洛地区的戏曲因子也潜在影响着贾氏的创作。”陈宗俊说,如在长篇小说《废都》中陕南美女唐宛儿爱唱家乡民歌,长篇小说《商州》中警察麻子喜欢陕南花鼓等。
据《商洛地区志》记载;商洛花鼓,“清中叶随‘下湖(河)人’迁陕而传入商洛。”
“下河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
陈宗俊说,“下河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描写在贾平凹小说中也有体现。如在《高老庄》、《秦腔》、《古炉》等小说中,儿童之间对骂,以直呼对方家长名字为骂得最厉害,这一点与安庆地区相似。另外在贾氏小说中,陕南人称呼“爸爸”为“大”、称呼“奶奶”只喊一个字“奶”、认干亲、女人晾晒在外的衣服下面男人不能乱钻等风俗习惯,与安庆地区基本相同。
小说中的方言描述也是安庆话
“下河人”所说的话又称为“蛮子话”。这种“南部多楚语”的方言,在贾平凹小说中频频出现。如“你汗手不要摸”中“汗手”,“日娘捣老子地骂”与安庆话“捣妈日娘”,打车票谓之“扯票”,某人捣乱称其为“搞屎棍”,骂某人呆傻为“肉头”等语言相近;在长篇小说《商州》中,称山阳人“说话拖腔长”;《秦腔》中丹凤棣花街人将哥哥(ɡē)发音为(ɡuǒ)等等
贾平凹小说中这些“安庆元素”形成原因是什么?陈宗俊告诉记者:“除了作家主动学习和借鉴异域文化、文坛风潮(如‘寻根小说’)等因素外,主要与其生养的商洛地域文化因素有关,尤其是在迁陕安庆移民文化的熏染下,贾平凹的文学(不仅仅是小说)创作中就有了某种安庆文化的因子。从贾平凹这扇窗口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整个近代以来陕南地区文学艺术(甚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安庆元素’,进而为推动明清以来的中国移民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民俗史等方面的研究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报记者任祥斌
相关图片:
↑图:文集图片 贾平凹文集,贾平凹作品.认为像贾平凹文集.贾
↑图:贾平凹简介
↑图: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 贾平凹 简介
↑图: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
↑图:组图 贾平凹简介
↑图: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的名言 查字典名言网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