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 2015 四号求职者张晓东求职成功 150720 非你莫属
精彩内容:
书法乃黑白之道,故近墨者,守黑知白,不墨守成规。青年书家张晓东的书法,于当代岭南地域书风中有其独特气派,是我潮书坛之佼佼者。晓东君的书法有一种“尚趣”的倾向,其“尚趣”的味道显而易见。“尚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当代开放的文化背影与整个文化传统的时代表现相一致的,这一现象其实是文艺审美上逐渐向既高雅又大众化的倾向发展,中国书法史上有“明人尚趣”这一审美定性,实质上是表现了明人自唐宋以来的尚法、尚意的另一种追求,进一步向雅俗共赏的文化心态,如我们所看到的元明时期大量兴起的杂剧、小说、曲令等,书法艺术自然地也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随时代变化”。晓东君在不忘自身“魏晋韵致”的同时,参照明人的尚趣,以自身的笔墨功力,提炼了“杂”、“雅”变化自己的书写语言和特征,从而嫁接了“古”和“新”,从而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当代的书法创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书法传统的心理影响,但保持对传统一丝不变则失去了书法创作的意义,割断传统的书法,则成无源之水。有人曾向我,张晓东的书法属何种风格,我的回答是,艺术风格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方法,文化观,审美意识和角度,最后的结果都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晓东的书法在情感的表现上尤其明显,这一情感属于内敛、飘逸、出其不意,有唐人的严谨和明人的闲逸,其笔墨情趣,微妙变化又能直观地表现出来。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晓东君就与几位青年书法举办过联展,当年的模样当然在今天看来显得幼稚,但那时的他已是初露峥嵘的书法人物。在21世纪的今天,书法的审美已从当年稚拙的炫技,从各类风格、流派思潮的纷呈争论中,回到了书法艺术的原点,这就是回归经典,取法乎上,晓东君终于在这一浪潮中脱颖而出。小楷稳厚精妍,典雅疏朗,如珠落玉盘;大字则富张力,若横风急雨。
一个成熟的书家在各个不同时段的追求是不尽相同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这样,不是简单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晓东君对于书艺的探究,能有效地打破传统,通过一些形式的变化,从而解放了笔触,线条的运动方式,结体等媒介,并将这些媒介在书法上进行处理运用(如他入展第九届全国展的那件颜体楷书作品),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冲击力。就是他创作的一些国画作品也渗透书法的类似风格。都是在线质与空间的切割组合产生深度,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刻意为之。我历来认为,书法没有所谓的创新存在,所谓的创新其实是书家长期学习积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新思维新意象而已。有人认为晓东君的字多变,好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发现他所写的风格特点与前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我却是持肯定态度的。自古以来,善书者,皆从法帖得津,晓东君喜欢魏晋风格又精研宋之苏黄米诸家,力求笔墨沉静精到。正如他曾言:书法艺术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固定的风格。一个书家有自己的形象特色,固然是正确的,但总是保持、重复这一书法形象,作为一位青年书家来说的确也缺乏新的学习精神和创作激情。众所周知,情感交融,情随心生,令人不可端倪,看不出固定的习性,这其实也是书家所为之努力的目标。有人曾请教当代书画大家陆俨少如何画好画,陆老说: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晓东君懂书道,擅泼墨,注重艺外工夫,我曾拜读他一些诗作,其诗风清新隽永,直抒胸臆,与他的笔情墨趣相互映衬,尽管他甚少示人,却也应了古人:“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理。其斋号曰:“牧云斋”,即来自他一首诗的诗意:观鱼天际牧云乐,划棹峰巅看月闲,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愿与晓东君共勉。
有感一首。书堂卧读烟霞外,听取流泉短笛鸣。意趣人生风雨著,处闲随化向宽行。
张晓东,男1970年生,金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汕头市书协理事,汕头书法研究院创作委员,作品入选八届中青展,三届正书展,三届行草展,全国首届兰亭奖,二届扇面展,九届全国展,首届手卷展,广东省南雅奖,龙年龙岗杯铜奖等。2014,2015年广东省关工委书法一等奖
相关图片:
↑图:张晓东 圆满 害了我
↑图:张晓东小传
↑图:张晓东董事长为全院师生作 两会 专题报告
↑图:医生张晓东
↑图:张晓东摄
↑图:快乐宣言 张晓东作品展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