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视频】张大力: 用大头对话
精彩内容:
从校园里的“不良少年”到第一批圆明园艺术家,从吴文光《流浪北京》里的主角到多事之秋远走意大利,从“水墨革命者”到“中国街头涂鸦第一人”,从“肉皮冻民工”到走向极端的“尸体艺术”,从“第二历史”到唯心的“蓝晒影子”——一个复杂多变的张大力,一个清晰决绝的张大力。9月18日,张大力大型回顾展“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张大力之路”登陆武汉合美术馆,用70年代以来的300余件作品带你重新认识那个你从未认识的张大力。
第一阶段:关注形式问题的“不良少年”(1983年至1992年)
1983年张大力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藉装帧艺术系,是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届学习书籍装帧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书籍装帧、设计和给书籍配插图,但张大力对于绘画创作兴趣更大,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张大力开始画油画,老师们对此很反感。所以在学校有些所谓的不良记录,包括私自钻研油画等等现在看来很匪夷所思的事情。
青海 纸板油画 67.2X46.5cm 1985
青海骨 纸板油画 58X46cm 1985
《红黑白系列》系列“人间之生死灵魂” 画布油画 ?1986-1987年
1987年张大力大学毕业,学校为了惩罚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就把他分配到一个边缘小城市——在佳木斯市草编厂做草编的图案设计。张大力认为如果一旦进入那个体系,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就回天乏力了,这对于他来讲是无法忍受的。索性,背水一战,他开始了在北京的流浪。
张大力在圆明园 1987年冬
从1987年到1989年张大力到圆明园开始做流浪艺术家,这时他的创作形式是抽象水墨,按照他当时的理解,艺术的本质就是“形式”,而强调“形式”追求往下走就很容易走向抽象,之所以选择水墨做抽象则与他当时想区别于西方抽象绘画的想法有关。究其原因,他深受“85思潮”和80年代初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抽象美可以超越内容而独立存在之理论的影响,正是在那种特定的大背景下,他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像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等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究。85思潮最主要的思想,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想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中国的思想。当时有很多人都在画水墨,虽然是在画中国的东西,但是形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张大力亦如此,并且他当时沉浸于佛教,禅宗,道教中,不是在水墨中泼啊、弄啊,就是在材料上不断的推进,比如在宣纸上用油彩、水粉、丙烯等,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索,材料和思想齐头并进。
《梦碟》1987年
《秋》1987 年
1988年张大力去西藏画的一批带有佛教经文内容的水墨作品正是这种思想指导的结果。
《众神》 1988年
在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中,张大力说,“北京很烦闷。”当时的北京是很多流浪青年期盼一展身手的地方,但张大力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当无法承受现实的烦闷时,他选择了离开,与意大利籍的妻子在博洛尼亚定居。那是1989年的7月。到博洛尼亚的前三年,由于水墨作为张大力美学上的精神寄托加上创作上的惯性,异国他乡,他依旧在做水墨,但现实生活已经完全和水墨没了关系。整个欧洲的学术界以及最重要美术馆主要是关注当代艺术,而他所做的抽象艺术则成了过去式艺术。这也使张大力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之路,并开始用心去对待当代艺术。像德国的波依斯、基弗尔、意大利的雅尼斯·库奈里斯等他都认真研究过,然后发现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解决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找到形而上生命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所谓形式只是顺便解决的问题。如果创作时仅仅从形式的角度出发就会本末倒置。
到1992年,张大力的现代水墨创作也到了一个瓶颈期。“我开始认为,水墨,还有那些在屋子里想象的艺术,跟当代艺术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脱离了你的环境和身体,只是想象、臆造了一个空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跟生活是脱离的,没有力量。”于是,他开始尝试一种速度很快、容易被大众接触到的创作——街头涂鸦。
兰亭书法社公众号已开通,您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
相关图片:
↑图:俗世奇人 修订版
↑图:二蛋公社 天津 俗世奇人那点儿事 杨柳青年画 石家大院 名
↑图:全新正版 俗世奇人 有价值悦读丛书 冯骥才经典作品
↑图:俗世奇人 绘图绣像本
↑图:二蛋公社 天津 俗世奇人那点儿事 杨柳青年画 石家大院 名
↑图:最后的梵高冯骥才阅读答案,俗世奇人冯骥才
↑图:最后的梵高冯骥才阅读答案,俗世奇人冯骥才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