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恋 电视剧《路上有狼》(谢兰 孙岩 郑卫莉 王光辉)片段
精彩内容:
当下,在影视圈,一个是“颜值”,一个是“小鲜肉”,成了非常时髦的两个词,仿佛只要“颜值”高,只要是“小鲜肉”,便可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郑卫莉说:“我觉得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和审美的误区。在艺术创作中,一个优秀的演员,也与编剧、导演一样,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的文化底蕴。那种认为文学是编剧的事,艺术把握是导演的事,演员只要有天生丽质,然后背背台词、走走调度就可以胜任愉快的想法,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表演就像爬山,当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终于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峰的时候,才会发现前面还有更高更陡峭的山峰。于是,我们就稍许小憩一下,又继续努力朝前攀去……然而,在这长长的攀登途中,怎样才能有长劲儿和韧劲儿?怎样才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攀登姿态呢?我在参加电影《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拍摄的时候,著名编剧、导演韩志君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化支撑的演员也是走不远的。”我一直把这句话默默记在心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增多,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也愈来愈深刻了。
演员,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表演,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行当。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和体验多种多样的人生,并且跟我所塑造的人物一道去经历那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伤,幸福与痛苦……我觉得,每塑造一个人物,都会使自己多一种人生的阅历,多一层艺术的思考,多一份表演的成熟。但所塑造的人物愈多,便愈会深刻地感受到:出色的表演,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作为支撑。
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指出,表演首先是一种感性活动,因为表演是人学,是人的个体精神的自由表现,是人的生命的噪动、灵魂的撞击、情感的渲泄,表演艺术源自表演者“最最真切的内心生活”。但他同时又认为,表演更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互动。因为“演员需要通过对规定情境的分析弄清和揭示人的精神生活、激情和真实的任务与动作。演员必须下大力气,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生活情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及人物的特定动作。”同时,演员又必须努力“从剧本的台词和揭示中去分析规定情境,并透过台词挖掘深藏在台词背后的规定情境,运用演员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去丰富规定情境。”这样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互动活动,对演员自身的文化素质就有了很高的要求。
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我们不是艺匠,不能仅仅凭借着天生丽质和简单的表演技能去千篇一律地诠释迥然不同的人物。我们更不是朗读器和复读机,只会机械地背诵剧本中的台词。表演,与编剧写剧本、导演分镜头一样,是一种艺术创作,属于很高级的精神活动。我们需要以一种对文化的渴求,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努力把戏演得更好,更新,更深,把人物塑造得更独特,更鲜活,更有美学价值。在这一点上,我有很深的体会。
在我学习表演的二十多年当中,已经塑造了数十个各种各样的角色,既演过宋庆龄、邓颖超这样的世纪伟人,也演过傅冬菊、王纠思这样的名人,更演过数不清的像甜甜、水水、喜凤、吴芳这样的生活在乡村和都市的小人物和普通人;演过刘太后这样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也演过曹美兰、张亭玉这样的当代军人和警察……其中,有好人,有坏人,也有不好不坏、亦正亦邪的人。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演员在拍摄中若想逼近人物,首先必须熟读并且深刻理解剧本,努力让自己喜欢上所要饰演的人物,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然后再尽全力把她演好。我们作为演员,要特别认真地对人物作文化分析,努力寻找她精神世界最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不然,就很容易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演多少个角色都是演自己。
通过与优秀的导演和演艺圈的同行们合作,以及参加艺术创作的实践,我渐渐养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到了剧组,首先在导演的指导下反复研读文学剧本,同时也认真琢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所提供给人物的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画面,为人物写出小传,画出她与剧中所有人物的关系图,确定她与不同人物相处时的行为逻辑和话语方式,努力在她所处的特定文化氛围中理解人物,把自己的艺术触角伸向她复杂、矛盾的内心。我感觉,这样在拍摄中就可以逐渐地走向了较为自由的表演状态,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努力逼近人物。演员在创作中的最高任务是塑造人物,而不是表现自己。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表演,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离开文化的深厚支撑,表演就会流于浮浅,就会流于表面化、程式化,甚至流于公式化,概念化。
据我所知,在美国好莱坞,有许多巨星级的人物都有很高的学养,都属于“智慧型美女”。影坛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是耶鲁的戏剧硕士;号称“好莱坞才女”的朱迪·福斯特,更是比较艺术学硕士兼高尚艺术荣誉博士。她们的学历,可绝不仅仅是金字招牌,而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文化品格。在她们身上,对书藉的嗜好,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特点。美国热播电视剧《迷失》的女主角伊万杰琳·莉莉、老牌影星泰妮·达里和伊娃·玛丽·赛恩特,都是出了名的“读书迷”。伊万杰琳·莉莉就曾说:“我喜欢的书太多了,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没有书,我都活不下去。” 因此,当我们惊羡好莱坞巨星们所创造的那些优秀作品和那些鲜活角色的时候,我们更应当看到她们幕后的巨大创造性劳动,认真学习她们刻苦的读书和工作精神,以及她们深厚的文化素养,绝不能满足于当“漂亮的白痴”。
事实上,任何一次成功的表演,都必然伴随着刻苦的学习和勤奋的探索。曾17次获得奥斯卡提名、3次荣获奥斯卡奖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曾这样回顾电影《铁娘子》的创作:“…… 一天24小时,除了很短的睡眠,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我有意体验撒切尔夫人是怎么工作的,一样的时间强度、一样的热忱。”读到她这样的话,我内心十分感动。作为演员,我们在表演中要通过真达到美,通过生活达到艺术,通过自我达到人物,而要实现这样的升华,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有力的文化支撑,是绝不可能得心应手的。
中国剧协主席、著名演员濮存昕最近谈到:“现在的年轻演员不善求学是大问题。我们有的年轻演员连基本功都不重视,上课能过关就毕业了,没有音乐状态,没有节奏感,没有韵律感。”他还说:“文化需要打开眼界,不能固步自封只觉得自己了不起,只有睁开眼睛去看,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对此,我亟表赞同。
我在学艺的道路上,先是在湖北艺术学院从学表演起步,后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深造。曾有许多朋友笑我:“你一个演员到文学系学什么?”但真诚地说,在军艺文学系的读书经历,对于我在表演的道路上从选择剧本,到理解和塑造人物,都有太多的帮助。我这一生,注定与舞台和影视表演结缘了。我将永远牢记“没有文化支撑的演员是走不远的”的这句忠告,向我们国家老一代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学习,向演艺圈的同仁们学习,刻苦自励,积极进取,在艺术的崎岖小径上不畏劳苦地攀登,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和优秀的人民演员。
郑卫莉从小在军营长大,现为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 曾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和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主要电影作品——《吴二哥请神》、《没事偷着乐》、《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一座城市和两个女孩》、《月亮船》、《千年小金龙》、《民工回家》、《生命属于人民》、《一个人的派出所》、《警徽·警戒》、《悲喜松花江》、《国酒》等;《潮起潮落》、《邓颖超和她的妈妈》、《底牌》、《因为爱你》、《商镇风流》、《武装特警》、《辛追传奇》、《女人不哭》、《为爱结婚》、《紫荆勋章》、《好爹好娘》、《有你的冬天不冷》、《断奶》、《金戈梨园》、《又见一帘幽梦》、《秋去秋来》、《和平使命》、《真情给你》、《哥们儿》、《都市平安夜》、《水兵俱乐部》、《一日夫妻百日恩》、《今生情难还》、《书剑恩仇录》、《亮亮的世界》、《月上昆仑》、《肇事者》、《请你原谅我》、《李大钊》、《全家福》、《沧海》等。
相关图片:
↑图:女演员郑卫莉个人资料 郑卫莉的现任老公 年龄 丈夫 图片
↑图:郑卫莉、王乙竹 集数: 25 时长: 1125(分钟) 年龄:地区:内
↑图:导演:杨亚洲主演:冯巩、郑卫莉剧情介绍:暖瓶厂的张大民嘴特
↑图:导演:杨亚洲 主演:冯巩、郑卫莉、丁嘉莉、王劲松 剧情
↑图:郑卫莉、丁嘉莉、王劲松 播出时间:2月28日 19:30 暖瓶厂
↑图:女演员 郑卫莉 个人资料 近况 郑卫莉 的现任老公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