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铭直言心中女神非刘芸莫属 150614
精彩内容:
2015-11-26 儒风大家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汉传佛教中《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260字道破人生真相和佛学精髓。
今天儒风小编为广大爱好者精选五位大师的《心经》注解,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更深入地了这部经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大颠禅师:般若,此翻“智慧”;菠萝,梵语,此翻“到彼岸”。迷者此岸,悟者彼岸;心者,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路径。
弘一法师: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译为智慧。常人之小智小慧、学者之庸智俗慧、二乘之空智空慧都非“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此岸:轮回生死须依波若舟,乃能渡到彼岸。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密多之心。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太虚法师:般若分三:一、文字般若,凡以名相而示者,如大地、山河、虚空、人物,其显发者皆本心之妙相是;二、观照般若,凡能明了而知者,如胜解、正定、善念、净信,其现起者皆本心之妙用是;三、实相般若,此离言绝虑,为人人本有真心之妙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弘一法师: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菩提萨锤”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锤——有请,以慈悲下化众生。
净空法师:“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行家称为大乘始教。
太虚法师:观有考察研究之义,如观念、观想、观慧,均在心上考察推究,不仅属于眼目作用也。本心上能照之智,照了一切,如灯光之普照,镜光之遍映是。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弘一法师: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1,无常: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皆不同。
2,所见不同: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如恒河水,鱼龙认为窟宅;天众认为琉璃;人间认为波流;饿鬼认为猛焰。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故外境之色,唯是我是妄认,非有真实。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苦,生死苦果;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度,解脱,超出。
净空法师: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
(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
(二)虚空义:无粗相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法切均如此。
(三)心空义。
(四)法空义。
太虚法师:照见五蕴皆空者,观自在菩萨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本心觉照周遍圆满,如日光照临,无幽不烛,无暗不破,凡世间一切有为虚妄及生灭不实之法,无不当下销沉,悉归空寂。但言空者,空其虚妄不实之相而已,一切法体,即如来藏真心,无可空故。苦厄者,生死烦恼也。依五蕴虚妄,而有种种生死烦恼,今所依之五蕴既空,则一切苦厄无不度脱。此观自在菩萨自身证明之理,而结经人特表而出之也。
南怀瑾: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弘一法师: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人二乘涅盘,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净空法师: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 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 冋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 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 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批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太虚法师:“是诸法”,指上五蕴等诸法。“空相”,即五蕴等空相。空而言相者, 乃无相之相,是诸法实相也。生灭等三对,意谓五蕴空相,本无有“生”,云何有“灭”;本来不“垢'云何有“净'本不曾“增”,云何有“减”。不变不易,性相黹然。众生见诸法缘会而生,缘散而灭;迷之则垢,悟之则净;在凡则增,在圣则减者,乃瑕眼见空花。而诸法空相中本来无有,故皆以“不”宇否之。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南怀瑾: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南怀瑾: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净空法师: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淸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淸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愣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净空法师: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做人,轮转六运。佛观察得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
无智亦无得。
太虚法师:“无智亦无得”,无菩萨法也。智,即能修六度之智,以智修度,故达彼岸。六度,因也;得,即果也。以修六度故,得菩提、涅盘二果也。真空中不唯无六度,而菩提、涅盘亦无也。夫无凡夫法,无缘觉法,无声闻法,无菩萨与佛法。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净空法师:“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净空法师: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卷十中说得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盘,“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盘”是梵语,最常见的译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惝。小乘的涅盘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盘”。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竞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净空法师:此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是无等等咒”,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佛菩萨都是依般若法门证得菩提涅盘,般若的功用实不可思议,无法称说。最后以咒语来赞叹它,咒是愿的意思,为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有总特之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使善法不失,恶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碍。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太虚法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有二义:一、约法真实不虚,即般若能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二、约人真实不虚,即世尊说法,言无虚妄,故叮咛告诫,令人谛信勿疑,依之修行,决不相赚也。
唐·大颠禅师:一切诸佛,说此神咒,度脱有情,真实不虚。不异语、不诳语,“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此无相之相,是真实之相。大千俱坏,此相不坏。为甚不坏?为同大千。坏与不坏主元在,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这皮袋。皮袋定坏,此主不坏。古云古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净空法师:此段经又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
(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
(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
(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
(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
南怀瑾: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
儒风大家原创整理,转载须注明
儒风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rufengdajia 欢迎关注
相关图片:
↑图:周末习心经 - 【 书法临摹 】 - 中国书法论坛 书
↑图:田英章钢笔心经 - 田英章书法工作室 - 中国楷书
↑图:书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立轴 水墨纸本_中华艺
↑图:般若心经/郑老师高仿刘炳森隶书书法作品仿古
↑图:姚宏宇2013心经书法作品展 - 第2页 - 【作品展
↑图:我皈依的第一部心经、忏悔偈(忏悔文) - 般若舟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