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刘洪坤魂归故里 10万群众夹道送别英雄
精彩内容:
燕赵都市报记者 张昊/文 陈建宇/图
11月18日的山西省长治县八义村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又阴又冷。当天,抗战烈士王宗周的遗骸在其3个外孙的护送下由山西省长治县八义村出发,被运回元氏县烈士陵园安放。至此,长眠山西的抗战英雄在时隔72年后终于魂归故里。
迎接
走了!走了!八义村乡亲挥手相送
11月18日8时许,下了一晚的小雨终于停了下来,老天爷似乎也想用天气来替乡亲们挽留下这位长眠于此的抗战英雄。9时许,王宗周的长外孙、来自元氏县万年村的王国贤下车后,望了望眼前的一片田垄,不由得感叹道:“这就是当年姥爷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啊!”
王国贤此次和两个弟弟来到长治县八义村,是专门来接姥爷的遗骸回家的。1943年12月30日,时任长治县四区区长的王宗周被村中叛徒出卖,在一次地下会议召开过程中被日伪长治县政府保安队包围,秘书当场被刺死,政委被抓捕后杀害,区长王宗周在与保安队搏斗中牺牲,年仅33岁。事后,当地乡亲为了怀念王宗周便把他安葬在了八义村南头的田地里。
在长治县民政局优抚科李科长的带领下,王宗周的家人来到一片已经被收割完的玉米地中央。“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西红崖’,也就是安葬王宗周烈士的地方。1970年,村里的老人为了不让烈士的遗骸被破坏,便从西边几十米迁至此地。”李科长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安葬王宗周的土地上没有坟头,没有墓碑。默默长眠的72年间,有的只是这片与老百姓最亲的庄稼地的陪伴。
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八义村村民闻讯赶来,要送王宗周烈士最后一程。10时许,家属进行完简单的祭拜仪式,在村民的帮助下,王宗周烈士的遗骸从墓穴中一根根取出,外孙王国栋眼含热泪,一边接过王宗周的遗骸一边呢喃,“姥爷,我们今天接你回家了。”
现年63岁的八义村村民马成龙激动地说:“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这片庄稼地里埋着咱的亲人王区长,当年要是没有他们与日寇殊死搏斗,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烈士长眠八义村,朴实的乡亲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每年清明节,附近小学的师生们都会来这里扫墓,听村里的老人们讲王宗周的事迹。
随后,王国贤用黄布将王宗周烈士的遗骸包好放在盒子里,盖上早已准备好的国旗准备离开。此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向烈士鞠躬致敬,挥手目送王宗周烈士回家。“感谢这片热土,感谢这里的乡亲们替我们照顾姥爷这么多年,有机会我会和孩子们回来看望大家的。”王宗周烈士的外孙王国英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向乡亲们鞠躬告别。
返程
近了!近了!300公里回乡路紧紧抱着遗骸
从长治县到元氏县有将近300公里的路程,一路上,王国贤紧紧抱着姥爷的遗骸,不时望着车窗外绵延起伏的太行山,思绪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此时的姥爷离他是那么远却又是那么近。
在车上,王国贤说的最多的依然是感谢,“感谢当地村民多年来对姥爷的照顾,感谢两家媒体的大力报道,感谢两县民政部门以及长治县河北商会的帮助,真的很感谢他们。”王国贤说。
安葬
到了!到了!72年的思念在此时爆发
15时许,载有王宗周烈士遗骸的汽车缓缓驶进位于元氏县南佐镇九泉山脚下的元氏县烈士陵园。下车后,王国贤抱着用鲜艳的五星红旗包裹着的烈士遗骸走在人群的最前面,王宗周烈士83岁的大女儿王新桥在王国栋和王国英的搀扶下紧随其后。
去往山上墓地的路上,大家脚步很轻,生怕吵到在此长眠的英雄们,在到达早已为王宗周准备好的墓碑前,长外孙王国贤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姥爷,在外这么多年,您回家了!”穿越了72年的思念就在此时爆发了,在场的亲属无不热泪盈眶。“父亲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我妹妹临终前还在讲要我一定要继续找咱爹,今天对妹妹也是有个交代了。”王新桥老人说。
之后,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把事前准备好的菊花摆放在烈士墓前,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不仅仅是一道程序,更代表着山西、河北两省人民对抗战烈士的尊重与缅怀。”元氏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说。
一大早,山西长治八义村的村民们就来到了王宗周墓前,按当地习俗为王宗周烈士送行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天蒙蒙亮,王宗周烈士的亲人就从河北元氏赶到埋葬老人的山西长治八义村
王宗周的亲人们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将遗骨及遗物整理好安放在骨灰盒内
当地村民与王宗周烈士家属为烈士鞠躬送行
王宗周烈士的亲属向山西长治八义村的村民赠送了锦旗
王宗周烈士的遗骨妥善整理好后,家人准备启程返回石家庄元氏县
山西长治八义村的村民在路口向烈士的亲人挥手送别
新闻回顾
2015年8月6日,长治县八义村村民通过长治县政协工作人员联系当地《上党晚报》寻求帮助。
2015年8月7日,《上党晚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并联系本报,希望能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寻找英烈遗属,让英烈魂归故里。
2015年8月13日,本报刊登第一篇寻亲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关图片:
↑图:天津港事故牺牲消防员杨钢魂归故里 家乡万人
↑图:烈士杨钢魂归故里 上万群众迎接英雄回家 _社
↑图:烈士杨钢魂归故里 重庆忠县万人送行-中新网
↑图:催泪微信主人公杨钢魂归故里 重庆忠县万人送
↑图:催泪微信主人公杨钢魂归故里 重庆忠县万人送
↑图:烈士杨钢魂归故里 重庆忠县万人送行-中新网
↑图:烈士杨钢魂归故里 重庆忠县万人送行-中新网
↑图:催泪微信主人公杨钢魂归故里 万人送行(2)_教育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