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高平之战]中越高平之战_金戈铁马之两宋烽烟录第一篇《北疆狼烟》:第三集、世宗北征

 57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12-9 11:40:06

大揭秘 2012 对越反击战之高平 同登攻坚战 120919


精彩内容:

三、世宗北征

上一讲咱们讲到后周与汉辽联军之间的高平大战,由于周世宗柴荣临危不乱、指挥有方,赵匡胤等将领们率军死战,终使后周军队反败为胜。此战过后,北汉元气大伤,再也不敢主动挑衅后周。而此时,辽穆宗因忙于处理国内混乱的政局,暂时也无暇他顾。因此,高平之战过后,周世宗总算是可以腾出手来,开始一番大作为了。

杀鸡给猴看

周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即位以后念兹在兹的一件事便是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国的统一。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北方是周、辽两大国双雄对峙,被夹在中间的小国北汉依附于自己的大哥辽国,总想着找机会借大哥的力量报复一下后周。而南方,各路豪杰纷纷称孤道寡,广大南中国俨然回到了春秋战国。其中,李氏南唐占据江淮地区及今天的江西省,孟氏后蜀坐拥四川及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这两国实力最强,而且向来和中原政权不对付,都有向北进军、定鼎中原的志向。南唐的东边是钱氏吴越国,据有今天的浙江全省、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势力衰微的闽国王氏割据闽南泉州一带,自称清源节度使;今天的两广地区,则是刘氏南汉的地盘;马氏楚国盘踞在今天的湖南及贵州一部;还有南平、武平等小政权,虽然只占着数州之地,却也不甘寂寞地来凑热闹。

对于这些个割据政权,先打谁、再打谁,后周世宗有着自己的一番考虑。他认为,当年辽太宗入主中原时,陇西一带的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因不愿对辽称臣而倒向了后蜀,这四州位于秦岭以北,是后蜀进军中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因此他决定先拿下这四州,消除后蜀对关中一带的军事压力。于是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命大军西征后蜀。起初双方互有胜负,周军虽然先后击破蜀军八座营垒,但却被蜀军援军阻击于凤州一带,双方僵持不下。世宗鉴于前线形势,派大将赵匡胤前往视察。七月初,赵匡胤奏报世宗,认为秦、凤诸州一战可成,世宗大喜,着手大力支援西线战事。当年闰九月,周蜀两军在黄花谷(今陕西洋县境内)和唐仓镇(今陕西凤县北)展开激战,蜀军因后继乏力,遭到惨败,秦、凤等四州相继归附后周。此战,后蜀实力大为削弱,蜀帝孟昶被迫向周世宗请和。正所谓杀鸡给猴看,世宗伐蜀不仅解决了后蜀的军事威胁,更是有效震慑了吐蕃、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使他们也不敢乱打后周的主意。接下来,周世宗便着手开始对另一个强大对手南唐用兵。

打的就是手下败将

南唐占据着土地肥沃、物产丰盈的江淮之地,中主李璟当政时又接连对闽、楚等政权用兵,先后占据了今天两湖和福建各一部,势力最大的时候辖35州、人口近600万。南唐坐大以后,还曾经遣使向北汉、辽求援共同起兵进军中原,大有春秋之时楚庄王称霸之势。雄才大略的周世宗自然不允许南唐如此嚣张下去,而且如果可以占有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淮,无疑将使后周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对于后周的统一战争是极为有利的。而此时的南唐国内,佞臣当道,朝局腐败,国政混乱,也正好给了后周可乘之机。此前后周刚刚建国时,后唐曾派兵援助过反周自立的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但却被周军打得大败。因此,周军官兵都很清楚唐军的战斗力。你就是一手下败将,难道还怕你不成?

于是,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开始,至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周世宗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先后三次派大军进攻南唐。南唐除在寿州(今安徽寿县)、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地顽强抵抗,给周军造成了较大伤亡外,其余战场上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日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征伐南唐的战役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一征南唐时,唐军向扬州发动反攻,扬州守将向世宗告急,赵匡胤奉命率两千人马援助扬州,与两万唐军在六合(今江苏扬州西)遭遇。面对强敌,赵匡胤毫无惧色,他指挥得当、以逸待劳,大败唐军,斩杀五千余人,唐军溃败时又有数千官兵掉到河里被淹死。因而在征唐之役结束后,赵匡胤被周世宗擢升为义成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兼任殿前都指挥使,成为了手握重兵的禁军大将,而且离禁军最高官职殿前都点检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征伐南唐为赵匡胤在军中确立了无与伦比的威信与声望,为他日后 “黄袍加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征南唐,后周取得了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将南唐的国境由淮河压缩至长江,后周得到了人口众多、耕作发达、盛产粮米茶盐的江北14州60余县,人口22万6000余户,还迫使南唐每年进贡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在极大地削弱了南唐的同时,自身国力大为增强,为向北用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在三征南唐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周世宗下令全军北还,决定择期向辽开战。世宗没有携南征胜利之余威彻底扫清南方割据势力而是掉头北返,向强大的辽国开战,这一举措确实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批评,但是周世宗当时下决心这么做,也的确有着自己的一番考虑。

那么周世宗为什么放着南方政权这些软柿子不捏,一定要去找辽的麻烦呢?

表面上看,后周和辽结下的梁子既大又深,无法和解。后周刚刚建国,辽便援助北汉发动了晋州之战。而世宗即位不久,辽又和北汉发起高平之战,期间还差点致世宗于死地。因此,世宗早就对屡屡帮助北汉火中取栗的辽恨之入骨,早想找个机会出口恶气。但说起来人家北汉是辽的小弟,又给人交了保护费,因此辽帮助北汉也还算是有情有理。可是,当后周伐蜀征唐之时,南方这些个政权慑于周军强大的兵锋,屡屡遣人怀蜡书入辽求救,而辽也明里暗里地给这些国家打气,向周、辽边境增派重兵,给后周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蜡书就是把书信写好以后装进一个蜡丸里,再密封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南方政权与辽并不接壤,他们的使者去辽必须经过后周领土,这些书信在边检时一旦被搜出来,那麻烦可就大了,因此便被做成小蜡丸藏到头发里带出国去。古人不论男女,成年以后就不再剃发了,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头就是不孝。因此头发长了,便把它盘起来堆在脑袋上,用簪子一插,或者拿块布一包,当官的带冠,所以蜡丸才能藏在头发里。要是换在今天,正常的男同志一般都是短发,就没法藏了,使者估计都得派女同志去了。正因为有辽频频在身后捣乱,因此世宗南征时派大将张永德率重兵防守北方边境,始终无法集中全力南下。

深层次的原因,是幽云十六州造成的。当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不惜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辽太宗当爹不说,还把这么一大块地盘送给人家当了见面礼。我们前面说过,失去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天险尽失,北方门户洞开,而辽却得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南下根据地。不管北面的政权换成谁,只要人家占着幽云十六州,就相当于把一柄利剑始终悬在你的头上,每当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周世宗一定是恨得牙痒痒。俗话说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作为一个志在一统华夏的帝王,收回这块本就属于中原王朝的地盘,自然也就被周世宗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周世宗想借此番用兵一举克服“恐辽症”,建立起后周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此前辽军铁骑屡屡南下,无不是大肆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辽太宗时甚至还直入中原腹地、定鼎开封,差一点成了“番汉共主”。中原王朝的军队从后梁到后汉,鲜有在抵御契丹南下时获胜的战绩。即便是后周建国后接连在晋州、高平两战中获胜,但是周军对付的主要是实力不济的北汉军队,并没有和辽军主力兵对兵、将对将大战一场,因此全军上下一提起骁勇善战、精于骑射的契丹铁骑仍然会面有惧色,这自然会令周世宗很不爽。上一讲咱们说过高平之战后,世宗整顿禁军,提升了禁军的战斗力,这支新建禁军在征伐后蜀和南唐的战斗中得到了检验,实力果然不同凡响。因此,周世宗相信自己这支虎狼之师有能力打败辽军,一旦把辽军打疼、打服,那么周世宗日后再度南下时辽国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水陆并进取三关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十八日,周世宗柴荣下诏亲征契丹,命令各路大军在沧州(今河北沧县)集结,同时派人疏浚北地河流,并在河流沿岸收集船舶、整备舟师,决定水陆并进。临行前,世宗还在北汉边境屯驻重兵,以防北汉趁虚而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三月二十八日,周世宗亲率大军离开京师开封向北进发,北征辽国由此拉开序幕。

四月十六日,周世宗抵达沧州。这时,周军先锋韩通奏报,已经疏浚了由沧州进入辽国的水道,沿水路出发可以直达幽云十六州中的瀛洲(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世宗闻讯后大喜,当即决定挥师疾进,率数万马步军直赴辽国边境。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周军于十七日抵达乾宁军(即辽国的宁州),守军虽闻后周大军已动,但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会兵临城下,因而完全没有做好迎战准备。辽军的宁州守将王洪见此情况,遍举城投降,周军兵不血刃便开进了宁州。

二十日,世宗命令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大军水陆并进,同时出发。两天后,世宗乘龙船北上。据《册府元龟》记载,世宗“帝御龙舟,率内六军,鸣鼙鼓棹,顺流而北。楼船战舰,首尾数十里”,场面十分壮观。二十六日,周军抵达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和宁州一样,此地的辽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周军居然会主动向北出击,因此契丹官兵纷纷出城奔逃,关内的汉族守将终廷辉也没做任何抵抗,便开城投降。

第二天,周军继续北进。由于河道渐窄,舟船难行,世宗便登陆上岸,策马前行,迅速接近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由于推进速度过快,世宗超在周军大部队前头赶到关下,此时随驾侍卫官兵只有五百余人,而周围却不断有小股契丹骑兵出没,弄得大家无不胆战心惊。赵匡胤闻讯后,当即率领手下部分骑兵快马赶去护驾,这才化解了一场危机。

次日,周世宗起驾继续向瓦桥关前进,并命赵匡胤率一支兵马先行赶往关下查探辽军虚实。赵匡胤兵到后,命部将高怀德上前叫战。关上的辽军守将姚内斌凶悍善战,人称“姚大虫”,但他本系汉人,不愿意与周军硬拼,且此时他手下只有不到500人,自知无力回天,便出关投降。周军刚刚进入瓦桥关,辽军援兵便赶到了关北。赵匡胤未及解鞍,率百余骑前往迎战。史籍记载“太祖未及解鞍,旋闻关西之北有敌骑数千,乃领百余骑往击之,敌兵皆望尘而退(《册府元龟》)”。辽军见瓦桥关已失,又不知周军虚实,不然贸然进兵,于是便全军后撤。辽军的撤退不仅使周军得以稳稳占据瓦桥关,更是让艺高人胆大的赵匡胤有又一次名声大噪。

不久,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及诸将纷纷率军赶到瓦桥关。此时周军声势浩大、兵威雄壮,将士们立功心切,个个都摩拳擦掌,只等大杀一场。辽瀛洲、莫州及淤口关守将皆不敢迎战,又得知后路已断,便相继投降。至此,周世宗下诏宣布北征后仅仅42天,周军便一举收复三州(宁州、瀛洲、莫州)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得17县、人口18300余户。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这三关是辽军在幽云十六州正南面抵御中原王朝军队北上的重要关隘,三关以南地区全部收复后,周世宗下旨改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这三关便成为后来宋辽两国反复拉锯的重要战场,而瓦桥关以南十县,更是成为后来宋辽和议时反复讨价还价的焦点。可以说此次周世宗北征,对以后宋辽之间的战和产生了重要影响。

草草收场无奈何

五月二日,周世宗在瓦桥关行宫中宴请诸将,并商议下一步进取幽州。可诸将却纷纷表示“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资治通鉴》)”,建议世宗见好就收,如果贸然进军,一旦失利,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世宗听罢非常生气,他不顾将领们的反对,还是命令部队继续进发,准备攻打幽州。当天,周军先锋刘重进率军击败了小股辽军,攻占了距离幽州只有120里的固安县。但是,天不遂人愿,就在这时,世宗突感身体不适,便下令停止进军。五月八日,眼见病情加重,世宗决定大军班师回京。仅仅一个多月以后,世宗柴荣于六月十九日,病逝于开封,年仅39岁。周世宗在他军事生涯达到顶点之时却突然撒手人寰,着实让人叹息不已。

后世很多史家认为,当时辽国主政的穆宗耶律璟酗酒成性,终日酒醉难醒,人称“睡王”,而且由于穆宗一朝政局动荡,幽云十六州诸多汉族百姓人心思归,如果周世宗能够携收三关得胜之威一鼓作气,未尝不能收复整个幽云十六州。可惜,此次北征因世宗得病功败垂成。辽穆宗死后,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景宗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使得本已衰微的辽国渐成中兴之势,等到宋朝再次北伐时就吃尽了苦头。但是我认为,周世宗如果没有患病继续北上,也未必能够获得成功。

第一,辽在听闻后周连收三关之后,辽穆宗已经移驾幽州,并调集全国精锐兵马准备反攻。幽州城在辽一朝被称为南京析津府,作为国家的陪都,是辽在南线经营的重点城市,城高池深,精兵云集,不可能被轻易攻取,这点从后来宋太宗北伐时,集中数倍于守军的兵力猛攻幽州多日也未能攻下便可以看出。更何况当时辽在幽州周边已经集结了大量军队,如果此时北上和辽军硬碰硬,无论胜负如何,伤亡惨重是肯定免不了的。

第二,后周连收三关几乎都是兵不血刃,没有经历大的战阵。三关守将本是汉人,而守军也大多是汉族官兵,他们把后周看做自己的祖国,不愿意做伪军和同胞作战,因为纷纷选择开城投降。而辽军主力兵马特别是骁勇善战的契丹铁骑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如果与辽国大军面对面交锋,后周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诸将劝世宗不可贸然轻进是有道理的。

第三,当时后周南有南唐、后蜀,北有北汉,虽然世宗对其均有防备,但谁都保不准这些政权不会在辽周两军死磕之时趁机出兵捞一把。和世宗征南唐时不敢全力南下一样,此次世宗北征,肯定也对南方诸政权和北汉心存顾忌,因此周世宗可能也没有一战到底的决心。况且人心不齐,泰山难移。皇帝与将领们的意见本就分歧很大,如果非要强行进兵,各路将领想必也会出工不出力,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不管怎么说,世宗的北伐还是草草收场了。自知时日无多,为了使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坐稳皇位,世宗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缜密的安排。但是,有一件事,却使当时几乎所有朝臣都大惑不解,那就是世宗撤掉了跟随自己多年、屡建奇勋、忠心不二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最高司令张永德,改封从小兵一刀一枪拼杀出来当到将军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日后中国的历史进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周世宗在弥留之际要做出这个决定?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敬请关注第四集:疑窦丛生。

(欢迎您观看同名视频讲座,观看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NTI2MjUyMA==.html,请您继续关注本讲座后续精彩内容,谢谢!)


相关图片:

高平之战

↑图: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 中国坦克冒弹雨击毁大桥

↑图:高平之战 中国坦克冒弹雨击毁大桥

最新专题 目录九四八―九五四年高平之战●《高平之战》导

↑图:最新专题 目录九四八―九五四年高平之战●《高平之战》导

高平长平之战尸骨坑

↑图:高平长平之战尸骨坑

高平长平之战尸骨坑

↑图:高平长平之战尸骨坑

高平市长平之战遗址

↑图:高平市长平之战遗址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