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张克瑶]张克瑶去世_张克瑶 中国首位毛主席扮演者

 89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12-9 14:28:43

【拍客】实拍我国最早饰演毛泽东特型演员张克瑶寄语高校青年学子


精彩内容:

▲在话剧《西安事变》中,张克瑶首次饰演毛泽东。

“以前政治局有过规定,领袖人物不能出现在文艺作品的舞台上。”据张克瑶回忆,建国以来只有北京人艺的话剧《长征》上演时,于是之扮演过一次毛泽东,出场时间不到一分钟,仅仅上台挥了挥手,念了一句台词:“同志们好!”但就这么一点儿戏,后来也被取消了。

西安话剧院当年印制的戏单中这样写道:“全院以十分崇敬和深切缅怀的心情,塑造了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的光辉形象。但是,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是戏剧舞台上的新课题, 是非常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这个新课题,硬生生地摆在了张克瑶面前。

“那时候把毛主席都当神呢, 能演毛主席那是不得了的。”接到这个特殊的角色,张克瑶的心情颇为复杂,几天都没睡好觉。这是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他想尝试一下,又怕演不好。“这和过去创造角色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特型人物,全国老百姓都很熟悉他,了解他,你要演得不像不行啊。”

为演好这个角色, 张克瑶下了不少苦功夫。他找来所有能看到的关于毛泽东的照片、资料,摆满9平方米的房间,天天看,模仿主席的动作,一招一式都不敢马虎。

导演要求张克瑶说湖南话,那时候陕西还很闭塞,没几个湖南人,当他得知剧院一位同事的爱人是长沙人时,如获至宝。每天一下班,他就拿着本子,一句一句台词去请教。然后不管是走在路上、骑在车上,还是回到家里,他都是念念有词。

“像个神经病似的!”几十年后,张克瑶自己回忆起来都哑然失笑。

彩排那天,张克瑶没化妆,战战兢兢上台去了。

▲1981年,张克瑶在话剧《巍巍昆仑》中饰演毛泽东

那是一场在黄河边上群众送主席的戏。全体演职人员都停下手头的工作,看完了张克瑶的表演。大家都说,“像,太像了!”

毛主席发脾气,不但没有感觉到歪曲形象, 反且感到更真实,更生动。

“我们那时都对主席无限崇敬,一点都不敢让他演坏了,一招一式都不敢。不光是他,我们所有演职人员的工作态度都一样,不敢有丝毫马虎。”张克瑶的老伴儿左瑜回忆道。

张克瑶和左瑜是西北艺术学院的同学。1953年4月,西北艺术学院和西北局党校文工室合并成立的西北人民话剧团( 西北局撤销后改名为西安话剧院),他俩又同时成为西安话剧院第一代话剧演员。

左瑜记得, 为了演好《西安事变》,张克瑶每天晚上跟刘法鲁(周恩来扮演者)骑车到新城剧场去化妆,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但是,当时化妆技术还很落后,他们的脸上、耳朵上贴满胶泥,面部肌肉僵硬,一点表情都没有,像个活动的蜡像。后来,剧院从江西省话剧团请来著名的化妆师艾仁如,才解决了化妆的难题。

话剧《西安事变》大获成功,张克瑶和刘法鲁借此剧成为全国知名的特型演员。在上海演出时,观众对这个西北来的剧团也是刮目相看,至今仍有上海的戏迷珍藏着当年的戏单。

“我们的演员个子都高,嗓门大,上海人一看:好家伙,这帮演员,都是西北来的大汉,一个顶一个。”张克瑶笑着回忆道。

直到1 9 8 8年,拍摄电影《巍巍昆仑》时,张克瑶才摆脱了追求高度形似的心态,开始更多地去分析这个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用自己的表演来刻画主席的内心世界。

“主席有一个特点, 他从不掩饰自己, 难受时就难受, 高兴时照样高兴。”张克瑶就琢磨:主席高兴时怎么表达的呢?

有一场戏他是这样处理的:昆仑纵队不断打胜仗,毛主席很兴奋,骑在马上,哼起了小曲儿。大家伙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整个昆仑纵队哈哈大笑。

在这部影片中,张克瑶塑造的“发怒的毛泽东”也成为点睛之笔。当昆仑纵队面临向东还是向西转移的决策关头, 毛泽东与任弼时意见相左而翻了脸。在处理这场戏时,张克瑶开始有些提心吊胆,“我们敢不敢吵?敢不敢争论?敢不敢拍桌子、瞪眼睛?会不会有损领袖形象?”

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看到斯诺写道:主席轻易不发怒,非常和蔼可亲,爱开玩笑,爱说笑话,但是有时候发起怒来让人觉得可怕。“有了依据以后,我就可以大胆去演了。”

有评论家后来在座谈会上谈到这个问题:“毛主席发脾气,不但没有感觉到歪曲形象,反且感到更真实,更生动。”

再碰到《开国大典》这种戏是不可能了,他确实很遗憾。

“他这个人命运也不好。”张克瑶的好友郑大年感叹道。

8 0 岁的郑大年和张克瑶同岁, 都是天津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先后辗转落户到陕西宝鸡。“我父亲和他父亲是很好的朋友,按俗话讲,我们是世交。”

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招聘演员时,郑大年先考上了, 他鼓励张克瑶也去考,果然被录取。郑大年后来被西影厂调去, 转型当了导演。张克瑶成了演员,从此两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张克瑶之所以翻身,就是演了毛泽东。他过去演过不少角色,但是演了毛泽东之后,才声名鹊起。遗憾的是,他因为身体原因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郑大年说。

▲张克瑶在话剧《延水谣》中饰演毛泽东

▲1991年,张克瑶主演的话剧《毛泽东的故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89年,张克瑶刚拍完《巍巍昆仑》,正在八一厂配音,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李前宽打来电话,约他去上《开国大典》,张克瑶答应了。

到了长春,刚进剧组,都准备开拍了,张克瑶的身体却突然出了状况。

“有一天上楼,我的腿突然咯噔了一下,第二天早上,在招待所刷牙,嘴也不对了。一检查,才知道是腔梗,要住院治疗。”

张克瑶回忆道,“当时在陕北血压就有点高,我们几个演领袖的都以为是高原反应,所以没吃药,大意了。”

制片主任紧张了, 这部电影要拍好几个月,拍的过程中如果病倒了怎么办,尤其是毛泽东,怎么换人?没等制片主任开口,张克瑶主动请辞,他对导演说: “ 这个戏我上不了了, 赶快换人,不能耽误事儿。”他同时向李前宽推荐了八一厂的演员古月。

就这样,李前宽找到古月来演毛泽东。古月因此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特型演员。

李前宽也凭借此片一举成名。后来西影厂拍《决战以后》,也是他导演的, 郑大年在影片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

“《开国大典》拍完以后,李前宽去请张克瑶配音,因为古月的湖南话说不好。张克瑶二话没说,认真地帮《开国大典》配了音。”郑大年回忆说。

很多观众并不知道, 在《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声音就是张克瑶的配音。

此后,张克瑶还给古月配过《四渡赤水》。导演说,最好不要写你的名字了,这对演员不好。张克瑶说:“行行行,不写就不写吧。”

“我那时候的观念,这是党的电影事业,我们做点儿奉献,为什么不可以呢?”张克瑶说。

几年后, 郑大年有一次碰到张克瑶,又提起《开国大典》。张克瑶说:“真遗憾,没演成这个戏。”郑大年宽慰老友: “ 将来还有机会。” 张克瑶说:“没机会了。”

“他也知道,再碰到《开国大典》这种戏是不可能了,他确实很遗憾。”郑大年说。

还有一件事,郑大年也替好友感到惋惜,“他因为演毛泽东要胖啊,就狠吃,硬是吃出了糖尿病。”

他一出场,就把全场工作人员镇住了,人们分明感觉到,这就是毛泽东。

1990年,张克瑶在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中饰演毛泽东。这部电视剧以上世纪60年代初那段灾难性的饥荒为背景,描写了毛泽东的亲戚贺凤生受乡亲们的委托,来北京向毛泽东反映真实情况的故事。

这是一个敏感的题材,也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如何把握好度,考验着张克瑶的表演。张克瑶对于毛主席三次听取批评的情态差异和整个情绪走向的心理轨迹处理得十分到位。

该剧导演阿因后来评价说:“张克瑶演戏特别‘镇’。”正式拍摄时只要他一出场,就把全场工作人员镇住了,人们分明感觉到,这就是毛泽东。

1991年,西安话剧院又创作了一部散文体式的话剧《毛泽东的故事》,张克瑶担纲主演, 六场戏, 从头演到尾。当时已经离休的老导演万一为这部话剧定下一个基调,要歌颂毛泽东但不能纯粹歌颂, 要接触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6 月中旬, 《毛泽东的故事》演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和夫人柯岩来看戏。演出结束后,贺敬之对张克瑶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个伟大的演员演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后来才知道,当时贺敬之的夫人柯岩在看戏的时候,一直替他们捏着一把汗。她曾对导演说,“你们真大胆呀,我特别担心的是李达直谏毛主席那段戏,好在你们把握的很有分寸。”

这年7月,《毛泽东的故事》剧组在中南海礼堂演出并获得了当年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毛泽东的故事》到湖南巡回演出时,张克瑶颇为紧张,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到主席的家乡去演“毛主席”。在湘潭,有一次演出刚结束,张克瑶正在卸妆,两名观众就跑来找他,一位说:“演毛主席的演员肯定是湖南人。”另一位说,“我知道,他不是湖南人,他是天津人。” 他们还打了个赌。见到张克瑶就问: “ 你到底是哪儿人? ”张克瑶说, “ 我是天津人。” 那位观众觉得难以置信,“不可能,你湖南话怎么能说得这么好呢?”张克瑶哈哈大笑,“好吗?不好。我学的是醋溜湖南话。”

▲张克瑶和夫人左瑜都是西安话剧院第一代演员(摄影/杜富科)

▲张克瑶在话剧《彭德怀》中饰演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的故事》到湖南演出归来,被媒体誉为“毛泽东第四次回故乡”。

退休后, 张克瑶经常到陕北演一些小戏。他记得跟演员刘远到瓦窑堡演《延安情》时,群众很多。突然,一个老大娘和一个老大爷打着白幡,跑来告状,什么意思?我们要见毛主席!

“嘿嘿,把我当真的毛主席了。”张克瑶不无得意地说。

在他的心目中,毛主席还是像神一样。“你不信服他,你怎么演好他?”

从周围一片麦地,到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60年过去,西安话剧院已经萎缩成了一个刀把形的小院。

张克瑶至今仍居住在西安市话剧院一栋老式家属楼里。窄窄的楼道,水泥台阶被岁月磨砺的有些光滑。

墙上的相框里是一副剧照:他扮演的毛主席和刘法鲁扮演的周总理站在舞台中央,两位领袖人物亲切微笑,目光穿透着一个时代。

“这是我参加的最后一部大戏。”张克瑶说。

1 9 9 4 年, 6 1 岁的张克瑶在话剧《艰难时事》中扮演老年毛泽东。在这部描写中美建交的戏中,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服”和“自如”。外界评论他的表演是:“在自由自在的动作中体现了毛泽东。”

左瑜记得《艰难时事》演出时,每次到结尾的时候,所有演员走上台阶,剧院的化妆师杜群惠就说:“哎呀,毛主席又活了,毛主席又活了。”

张克瑶的书房里,挂着他各个时期扮演毛主席的剧照,也有一些其他角色的剧照。当特型演员的符号加诸于他,张克瑶也有淡淡的不满足。“作为一个演员,肯定不希望被一个角色固定住,希望尝试更多的人物。我年轻时演过周萍,演过周朴园,演过蒋介石,也演过艾森豪威尔,还演过陈毅……”

左瑜对记者说,“实际上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他只是演了一个特定人物而已。别人不理解,总觉得你演毛泽东了不起。”

就在几年前,还有人问左瑜:“哎呀,你跟演毛泽东的在一个单位呀,那他有没有警卫呀?”

至今,每年毛主席诞辰前后,仍有人来到张克瑶家,拜访他们仰慕已久的“毛泽东”。

“现在我们对毛泽东,不再把他当神看,但是作为一个演员,他要演毛泽东,在他的心目中,还是当神一样。你不信服他,你怎么演好他?”郑大年这样对记者说。

左瑜在隔壁房间里接电话, 张克瑶则沉浸在自己扮演毛主席的世界中。“演员就是焕发自己适合于角色的这方面,尽量适应角色,克服自己不适应角色的东西……”他说,“艺无止境,主席这个人物,作为演员来塑造他,还有很多余地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关图片:

张克瑶 原西安话剧院的演员、院长.1976年,西安市话剧院

↑图:张克瑶 原西安话剧院的演员、院长.1976年,西安市话剧院

左起为 古月 张克瑶 唐国强

↑图:左起为 古月 张克瑶 唐国强

张克瑶和夫人左瑜都是西安话剧院第一代演员 摄影 杜富科

↑图:张克瑶和夫人左瑜都是西安话剧院第一代演员 摄影 杜富科

古月心肌梗塞猝死 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图:古月心肌梗塞猝死 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隆重举行

↑图: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隆重举行

六、张克瑶:张克瑶代表作品有《西安事变》、《巍巍昆仑》

↑图:六、张克瑶:张克瑶代表作品有《西安事变》、《巍巍昆仑》

张克瑶

↑图:张克瑶

毛泽东:古月、张克瑶、唐国强

↑图:毛泽东:古月、张克瑶、唐国强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