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集: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精彩内容:
文| 思琼
佛说,当你安住于浩瀚的智慧之海,便会跨越时空与生命的边界。
“直到死亡粉碎了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你会发现自己熟悉的心识,在死亡的那一刻,是如此无能为力。假如这就是最后的结局,那么之前短暂的快乐该是多么的荒谬。”——《西藏生死之书》
又一部关于8848.14这个数字的影片被搬上了银幕。
《卫报》关于《绝命高度》的评价是:“这类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免不了纠结于描绘登山者的生死挣扎,奇怪的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并不在于此。影片从头到尾只是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大家登顶,下山。然后,故事结束。”
喜马拉雅之于人类,除了挑战自我极限,究竟还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在8848.14米,这个地球上的第三极,生与死的问题一直与登山者如影随形。而这个话题,其实是所有人要交的作业。既然无法回避,既然无处可逃,那么直视是最好的选择。
偶然看了索甲仁波切写的《西藏生死书》。据说这本书在发行之始,曾震惊了整个西方。书中,真实地记叙了藏族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应对的方法。让生命之门关闭之后的神秘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明明与所有人息息相关,但又被多数人列为禁区,他们从来不想涉足于此,好像死亡只是别人家的事。而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却一再被回避。
大概,每个人都曾经与死亡擦肩。就像与他相识。
他是我朋友的朋友。第一次见他是在他住的那所医院。那天,坐在病床上的他与我们有说有笑,记得他温暖地恭维我漂亮,然后,说,秋天一起去绕青海湖吧。
第二次,再见他,是两个月之后。
无数的玫瑰环绕着他。他死了。
拥抱了他的母亲。一个美丽的女人。她说:坚强。
似乎,这一场相识,只是为了告别。那一年,他二十五岁。
死亡,其实与年龄无关。
一场玫瑰花的葬礼。可是,再怎么美丽的收梢,也是永别。也是永远的不能再见。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那场秋天之约只能是场梦。可是,我们还是会与他相约。那一道人天永隔的门,是所有人惧怕的劫。
有时想,生命就像一颗流星,它划过的天际该有多远呢?又或者,这一场旅行会永无止境。只是在一明一暗间,我们总是会遗忘上一段的路途。而你,应该也曾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吧。所以,此生,无论多小的相遇都该是久别后的重逢。
可是,我们终究还是会看着彼此远离。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说,当你安住于浩瀚的智慧之海,便会跨越时空与生命的边界。于是,那些僧侣与瑜伽士,在高高的雪山之上,筑造了一座座布满七色莲花的坛城。
那是他们的喜马拉雅。在8848.14之上。
不过,即使是有着非凡特质的雪洞修行者,也该有过那样的悲伤吧。或许,于死亡的体验中,所浮现出的深省与接受,该是他们决心将一生奉献在修行上的原因之一。
我们永远也想象不出到底还有多少种死亡将接着发生。而失去朋友和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又何尝不是死亡的另一种表现。
于是,很多信仰者的生命中大都会有那样的一次旅行。一路上,喜马拉雅山径上的泥土与冰雪会一点点地浸透进朝圣者的衣袍,脸颊。用身体丈量的海拔,该不是一个数字所能标示的出的高度。蓝天下,有人放飞风马。就像西藏著名的诗人和圣者米拉日巴所说的那样:“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读者群邀请
我们有个初心:为平凡生活,打开喜悦的门。为此,诚邀您加入读书社群,共赴一场心灵之约。
参与方法:添加小编微信zxh654551143,并请注明“一起学习一起玩——来自今日头条”。
真朴书院(公众号:zhenpushuyuan)
努力原创,努力约稿。不抄袭,不转载。做一个时时心生欢喜的媒体,做一个天天遇见新鲜的订阅号。
相关图片:
↑图:袁鸿冰_袁红冰台湾生死书_袁红冰 令计划 - 图
↑图:袁鸿冰,袁红冰台湾生死书,袁红冰 令计划 - 安庆
↑图:袁红冰_台湾生死书袁红冰_袁洪冰爆料江情妇
↑图:社会科学:台湾生死书:自己的国家自己救 - EAS
↑图:在落日中袁红冰_袁鸿冰_袁红冰台湾生死书 - 安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