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家徐震在上海的没顶公司
精彩内容:
新华社南苏丹朱巴12月12日电通讯:在红土地上追逐蓝色梦想——中国首个维和步兵营里的青春面孔
新华社记者邓耀敏 严明
“军人就得有点冒险精神,我想在维和最前线真正体验当兵的感觉,”说起参加维和的初衷,中国维和步兵营“90后”女兵陈东直言不讳。
中国维和步兵营是中国首支成建制派出的维和步兵营,700名官兵于今年4月8日抵达南苏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700人中,还有一个由13人组成的女子步兵班,陈东就是其中一员。
南苏丹独立4年后的今天,国家依然面临着冲突、饥饿和疫病的威胁,和平与发展之路漫长而遥远。即使在首都朱巴,年久失修的机场、简易原始的民居以及破败颠簸的道路都可以管窥该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突击车上,身着厚厚防弹衣的陈东刚执行完朱巴城区的巡逻任务。她对记者说:“2014年6月,我本已参加完军校的考试准备深造,当得知维和部队招人的消息后,没多想就报名了。当时知道要去南苏丹,也知道那里战乱、贫穷,但是想想,以后上学的机会还有,而维和的机会也许只有这一次。”
接下来是长达9个月的集训:射击、战术训练、演习……这次集训让通信兵出身的陈东“脱胎换骨”。如今,她和姐妹们同男兵并肩执行任务,保护平民、执勤警戒、护卫巡逻,并在保护妇女儿童、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优势。
“在难民营搜查危险品时,女性难民会对我们比较信任,平时巡逻时,我们主动和当地人交流,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和安全情况,”陈东说。
“第一次进难民营时,看见难民生活艰辛、孩子衣不蔽体,我受到很大触动,真切感知到饱受战乱的人们对和平有怎样的期待,”与陈东同车的女兵贾晓晨说。
在维和步兵营,不分男女、不论岗位,和陈东一样深爱维和事业的青年官兵数不胜数:他们中有亲历战火、沉着应对的女兵王佩;26岁已三次参加维和的装甲车技师朱连杰;还有负责营区净水设备的“幕后维和勇士”张帅。
在南苏丹,缺水一直是大问题,而洁净的饮用水更是稀缺。维和官兵每天的用水就直接取自尼罗河,如何确保用水安全更是大事。
“刚开始,设备简陋,经常出毛病,晚上得起来检查三四次,白天忙起来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张帅从开始就一直住在设备旁,陪伴他的是永不停息的机器噪音,尽管如此,他坚守至今。
“我就是维和事业一块砖,哪儿有需要往哪儿搬,”张帅憨厚地说。
回望近8个月维和生活,刚入伍一年就出国执行维和任务的“90后”士兵李旭这样说:“维和不是来享乐,在非洲红土地上,我们追逐蓝色的梦想,这是一件很诗意的事。”
今年12月,700名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官兵将期满轮换,蓝盔青春故事将在红土地上翻开新的一章。(完)
相关图片: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浙江警察首次组队参与非洲维和(图)-维和警察,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我在利比里亚当维和警察的日子□见习记者 计
↑图:虽隔万水千山 有我大爱无言_新华军事_新华网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