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系列二之义犬 06
精彩内容:
原图配诗:“客途哪堪起风波,一念慈祥脱网罗。世事应为黄耳(狗)笑,报恩人少负恩多。”
义犬
(捉盗报恩)
周村(集镇名,在山东淄博)有贾某,贸易芜湖(安徽地名),获重资(巨款)。
[贾某]赁舟(租船)将归,见堤上有屠人(屠夫)缚犬,倍价赎(买)之,养豢舟上。
舟人(船夫)固(本来是)积寇(惯匪)也。窥客装,荡舟(划船)入莽(芦苇荡),操刀欲杀。
贾哀(求)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
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读“银银”,狗叫声)哀吠。
或(有人)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
客(贾某)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哀求)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等待)盗船之归。
[贾某]登舟,失犬,心甚悼(伤感)焉。
抵关(城门)三四日,估楫(商船)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估客(商人),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
客下舟趁(追赶)之。
犬奔上一舟,啮(读“聂”,咬)人胫股(小腿骨),挞之,不解。
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更换),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被抢去的钱)犹在。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原为《聊斋》“卷九”第三十八篇,归入“王本聊斋”之“人世集”)
老王感言:在《聊斋》,名为“义犬”的,有两篇,这是其二。看来,蒲松龄对“义犬”情有独衷,写了一篇还不过瘾,又写了一篇。
故事中,有三个重点人物:一是贾某,可以理解为一个姓贾的人,这时读作“甲”,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商人(商贾),这时读作“古”:一个屠人,即屠夫,他把行将宰杀的狗卖给了贾某;一个舟人,即最早出现的那个船夫,他见贾某钱财不少,就把贾某带到芦苇荡里,图财害命。后来又出现一个舟人,是好人,把贾某送回芜湖,各位别把他们搞混了。
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是贾某从屠夫刀下救出来的狗。
狗重情义,有恩必报。它的思维很简单:谁救了它,谁就是恩人,它就拚死报答谁。在它的“字典”里,没有“背叛”二字。至于报答的方式,有很多种:看家护院,贴身警卫,水上救援,追踪坏人,等等,其本事比一般人强的多。正如清代评论家但明伦所说:“犬不特有心肝,且有智虑。”在这个故事中,狗从河里救了主人,又找到行凶的舟人。
相比之下,人的思维活动太复杂,且受各种外界因素干扰,经常见利忘义,甚至恩将仇报。那位舟人就是一例。贾某坐他的船,付了船钱,交易已完成,双方两不亏。他却惦记着贾某钱多,不知足,想全部拿到手。
据科学家讲,忠诚与互助,是种群生存的基础。因此,重建忠诚,互助而不互残,是人类的当务之急。无论如何,不要“连狗都不如”。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分节、夹注、加主语、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微信公号“老王聊聊”为“红庙老王”个人所有,与所在单位与所任职务无关。主要聊《聊斋》,也聊别的文史话题。自2014年10月开通,基本做到每天一篇。
欢迎关注和转发,禁止剽窃!)
相关图片:
↑图:义犬荷贝+-+搜搜百科
↑图:义犬荷贝_互动百科
↑图:义犬荷贝+-+搜搜百科
↑图:义犬荷贝_互动百科
↑图:犬电影国语版/义犬荷贝/经典狗电影
↑图:犬电影国语版/义犬荷贝/经典狗电影
↑图:最后一个猎人高清在线观看,义犬荷贝,黑石洞穴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