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孔雀东南飞】选段 赵媛媛
精彩内容: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年,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相邻地区,乡间流行采茶调,逢年过节在集会上演唱,饥荒年月走村串巷演唱。
1920年在《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了黄梅戏这个名称。此后,黄梅戏的演出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的草台走进城市的舞台,并且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
两大一小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司阴腔。主调就是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都有男、女腔之分。花腔是对传统“花腔小戏”的总称,许多小戏一般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司阴腔又名仙腔、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
黄梅戏《霸王别姬》十二个人
原来的黄梅戏戏班大多是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12人。由于班社人少,戏内较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角色航弹逐渐发展成诸行相对齐全。
黄梅戏《七仙女》三打七唱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乐器包括大锣、小锣、扁形圆鼓,由三人演奏,并参加帮腔,同时有七人演唱,这就是所谓的“三打七唱”。后来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黄梅戏《女驸马》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
黄梅戏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多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卖斗箩》等。解放后,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相继被搬上大银幕,在国内也有较大的影响。
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来源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不断的感染着观众。
相关图片:
↑图:赵媛媛,安庆黄梅戏第二个 梅花奖 _黄梅戏老_新
↑图:著名黄梅戏演员赵媛媛在演唱《今日十六事成双
↑图:黄梅戏 【富贵图】赵媛媛 马自俊 郭幼华 张引
↑图:央视《2013寻找七仙女》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
↑图:笑话背后的启示,有心人一定要看!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