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坡
精彩内容:
"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在《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以其温柔的笔触触碰着我为人母、为人师那颗心的柔软兼沉重,让我思考关于教育的种种。
单身的时候,总是无所事事而大把浪掷光阴;二人世界的时候,常常陶醉在恋爱的蜜罐里无暇他顾,有了孩子之后,猛然发现人生的分水岭就此呈现。是的,小家伙的到来,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不亚于石破天惊,恍惚间变换了天地,自己不再是一个作息、习惯、喜好可以随心所欲的个体,而是与另一个小生命休戚与共、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也正于此刻,我有了另一个名字,叫 " 妈妈 ", 正如作者所言,真正开始了我的 " 人生课 ",而且没有 " 毕业 "。
初为人母的慌乱无措暂时已经成为过去,可是,一系列困扰纷至沓来:该纯母乳还是添加奶粉?给喝什么样的奶粉?补充什么牌子的鱼肝油?怎样添加辅食才营养全面?如何进行训练才能让他更好地爬和走?如何养成其科学合理的作息?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启蒙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翻着各路育儿专家铺天盖地的或相同或相左的 " 育儿经 ",我又惶惑了,曾经有一个妈妈很震惊地问我:你怎么那么焦虑?是啊,我成了一个焦虑的妈妈!可是,焦虑的又何止我一个呢?放眼周遭,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茫然又茫然地焦虑着?!
" 快点吃,要迟到了!" 早餐店里,母亲催促着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脸上有几分不耐烦的神色。
" 快叫阿姨……这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 " 妈妈对孩子带着些许责备不好意思道,三岁的小女孩躲在妈妈身后,有几分害羞和不情愿。
" 作业没有写,就想着玩游戏…… " 母亲高声呵斥上六年级的儿子,愤怒地强制关了孩子的 ,留下呆在那里满脸不快的孩子。
胎教、早教变得越来越流行;幼儿园开始好多孩子就被哄着去报各种才艺班;小学初中则是被逼着赶各种补习班。
……
我们焦急地催促着,催孩子快点认字、会算术、背古诗,掌握技能,可以更加懂事,更加优秀,可以出人头地,可以让我们脸上有光!
" 嘘,请不要打扰了他,不要着急,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踩着自己的节奏!" 出于理智与情感,我想跟妈妈们说。可是,发现这样做是一种徒劳。到底是什么将你我催促?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快到几近浮躁的时代,稍息就代表着落后,为了不落后,我们必须摆出随时准备奔跑的姿势;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好面子和习惯于比较的世界,娃也是 " 拼 " 的资本之一,孩子足够 " 优秀 ",才能给爹妈长脸;更重要的是,我们处在一个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和异化了的国度。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存在着太多值得反思和可圈可点之处。
《孩子你慢慢来》全书包含着相互独立的 20 个小短篇,都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就,包罗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在 " 写给怀孕的女人 " 讲中西方家庭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在 " 野心 " 则是苦恼于女人家庭与事业平衡的问题,在 " 他的名字叫做‘人’ " 里讲亲子沟通,在 " 葛格和底笛 " 讲如何面对两个孩子间的问题矛盾(计划 " 二胎 " 的可以看看),在 " 高玩 " 主要讲性别教育,在 " 一只老鼠 " 里则是如何对待孩子的作业,在 " 什么也没有发生 " 讲生命教育,在 " 触电的小牛 " 讲如何对待孩子犯错误……私下认为,该书算是很棒的家庭教育读物,不是理论的宣教,而是作者的切身经验,没有告诉你该如何如何,而是描述她自己的生活,特别适合当妈妈的作为枕边书,当然也可以是教师的教育读本。
全书字里行间满溢着家庭和亲子的甜蜜,偶尔的烦恼也是以 " 受虐的、抱怨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洋溢的幸福 "。比如," 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 " 作者在 " 初识 " 里写道,母子俩在短短的一条道路上行行复行行,母亲给孩子介绍着周边能看到的一切,偶尔采朵花逗逗趣儿,这是何其温暖的画面。(而我们带着孩子,穿梭在水泥森林里,为了少吸点雾霾和汽车尾气,匆匆掠过,从一地到另一地。)涉及到亲子阅读,如 " 终于嫁给了王子 "、" 读《水浒》的小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说书的方式以及作者说书过程中令人捧腹的心理变化和内心对于所读书的批判。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讲故事,而不是简单的 " 念书 "。且不说我们是否是一个有故事水准的母亲,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陪孩子一起读读书呢?阅读间,常常神思,我会给川(我家小宝)一个怎样的童年,未来的他将对母亲作怎样的回忆?
作为 "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 ",龙应台在表达亲子和家庭教育温馨背后也该有其深意的,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与西方的差距。《寻找幼稚园》中,作者笔下台湾的 " 精英幼稚园 " 与四十年前作者记忆碎片中的 " 排排坐,吃果果…… " 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孩子们受着时间、空间和行为的三重严格规范,作者不禁问:这真是三岁的孩子需要的吗?结果作者想算了算了,让妈妈和安安好好度假吧!言外之意是,这样的幼儿园不上也罢。作者还为我们呈现了德国幼儿园的状态,那份人性化的设计,我承认,我是神往又神往之。在羡慕他国教育的同时,又不免庸人自扰地慨叹国家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幼儿园吧,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又何尝没有种种令人失望的败笔呢?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时间、空间和行为的严格规范贯穿在一个中国孩子接受教育的整个时期。
许多身在教育的领导们对于西方的教育,估计也是艳羡的不要不要,于是派教师出国学习,亲自出国考察,组织一撮孩子出国游学个个把月,与国外学校结对等等,结果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走过场,期间穿插一系列邯郸学步的闹剧,结果是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曾经,我所在学校某领导大谈西方教育之高明,我好奇,问:" 老美是否也像我们这样近乎全程地控制和占有并帮学生安顿他们的时间?甚至连学生公寓这些生活场合也接受军事化的管理?" 他说西方学校寝室乱的像猪圈,太自由,没有我们这么整洁有序。神色间不无对自己管理水平的骄傲神色。西方的孩子的创造力是我们所艳羡和无法匹敌的,我又事多的带开玩笑的追问:" 他们的自由和‘乱’与他们创造力无限之间不无关系吧,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们的孩子如人家那般有创造力,另一面又渴望他们听话乖顺的,是不是矛盾呢?" 领导正色道:如果像他们那样,我们将乱成一团,没法管理。心中窃笑:" 叶公好龙 " 啊,那您考察些啥呢?学些啥呢?在管和 " 放手 " 之间权衡的艺术,我们的教育还要学习,提升孩子的创造力从顶层设计角度看,我们还任重道远。
举个简单的现实例子——学生跑操,不知道非教育中人是否有所耳闻,跑操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促使孩子们锻炼身体,结果却也被扭曲得不要不要的。如 XX 中学那个跑操,看上去气势磅礴,整齐划一,看的我不是感动,而是愤慨,我看到的不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 " 人 ",而是没有思想任人操控的 " 机器 ",难怪被称为 " 高考工厂 ",想说,倒贴我一百万,宁愿让儿子 " 归田园 ",也不去那里就读的。(哈哈哈,我是老愤青。)
在 " 黑人 " 一篇中作者感慨 " 孩子,是天心的印证,美的极致。究竟是什么样的宇宙机缘造就出‘人’这个生命来?" 相信每个母亲在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忍不住要惊叹的时刻吧。可是,惊叹之余,我们何必急于将孩子推出去、催着他长大呢? " 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 ",我不想急着去催熟那天真烂漫的小生命。是的,我愿意等上我这一辈子的时间,看着孩子从容不迫,快快乐乐地长大,踩着属于他的节奏,毕竟,成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相关图片:
↑图:【姊妹坡 陆梅图片】高清图_外观图_细节图-当
↑图:【正版_小橘灯精品系列·姊妹坡/陆梅图片】高
↑图:姊妹坡下载动漫 - 亲亲姊妹坡读后感 - 亲亲姊妹
↑图:姊妹坡下载动漫 - 亲亲姊妹坡读后感 - 亲亲姊妹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