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敦煌丝绸画卷赵丰]赵丰才_丝绸源于原始崇拜

 536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12-21 10:05:17

巴斯特曼迪VS赵丰邦:决胜局一局解进4颗球


精彩内容:

东汉平纹经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新石器时代陶蚕蛹

西周 龙蚕形玉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丝绸究竟是在哪里起源?今年10月,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和国际研讨会试图以多个维度来解答这一问题。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说:“(中国古代的)丝绸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在升天过程中一定要用到的载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国才有。”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以丝绸作为缘起,但丝绸本身,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古老的丝绸,究竟是在哪里起源?是从何年何月踏上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中,又占有多大比例?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谈及,丝绸起源于中国,并经由中国向西进行传播,尽管这在国际上或许还存在少许争议,但在他看来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他曾探究过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认为丝绸最初不是作为普通的服饰材料,在古人观念中它是在人的灵魂升天过程中一定要用到的载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国才有,所以也就只有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作茧自缚”,出现扶桑树,出现这种原始崇拜,只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丝绸才可能从野蚕被驯化到家蚕,丝绸也才能够真正的起源。

今年10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办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和国际研讨会,试图从多个维度来解答这些困惑。展览展出的近140件(组)文物均为考古出土品,绝大部分借展自丝绸之路沿途文博机构,以展示丝绸实物为主,兼具鎏金铜蚕、玉蚕、简牍、干尸等与养蚕、缫丝、织绸、运输、丝绸贸易相关的文物。

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下简称“艺术评论”):包括你在内的国内学界都认为丝绸起源于中国,即中国是丝绸之源,有什么依据?

赵丰:关于丝绸起源的实证,国内外学者都做过大量的研究。近代以来考古发掘的文物充分证明,所有家蚕丝绸的发现都在中国。其中最为明确的有三个实例,一是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蚕茧,起码是人类利用蚕茧的实证。西阴村遗址由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因出土的半个蚕茧而驰誉世界。蚕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尽管这半个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蚕茧有许多难解之谜,但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对研究丝绸起源意义重大,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远在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出现了养蚕业。 二是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是长江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说明距今4400-4200年的长江流域已有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三是1983年河南青台遗址出土瓮棺葬中的丝绸残痕,距今6000余年,是黄河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青台遗址还发掘出土了大量纺织工具,包括纺轮、针、锥、匕等,据此推测当时原始纺织已经出现。所有这些实证说明,丝绸早在五千多年前在中国已经被发明,中国是世界丝绸之源。

艺术评论:那是因为其他地方没有发现更早的考古证据么?

赵丰:目前来说这三例是最主要的考古依据,但我相信随着我们关注度的增加,随着考古发现科学性日益提高、随着我们一些分析检测方法的丰富,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现更多例子的。因为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孤例。而像以前墓葬的考古发掘是偶然的,碰运气成分比较多。

艺术评论:你在论述丝绸起源于中国时,特地把野蚕丝的利用排除在外,仅以家蚕丝绸作为论述对象。为什么要把野蚕丝排除在外,是因为野蚕丝不能被利用来做丝绸吗?

赵丰:我认为丝绸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节点:一是利用野生桑蚕茧的茧丝织成丝绸;二是驯化野桑蚕成为家蚕;三是为了养蚕而进行桑的人工栽培。这三个节点应该是有先后的,其理论上的层次是先有人类对野生桑蚕茧的利用,再有驯化野蚕,再到人工栽培桑树。但其中也有主次,最为关键的是从野桑蚕到家蚕的驯化过程。因为印度历史上很早就有利用野蚕丝生产织物的记载,但几千年后,它们还是野蚕,没有被驯化。所以我一直没有把野蚕丝算作丝绸起源,因为利用野蚕丝只是属于偶然性的,或者说是很小的生产量,跟我们所说的丝绸起源概念不一样。因为只有成功驯化为家蚕之后,蚕才能够成为稳定的、真正的生产材料。

以向仲怀院士为首的家蚕基因研究表明,在野桑蚕驯化为家蚕的过程中,基因变异导致蚕的生物学性状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家蚕呈现出对高密度饲养的耐受性、蚕茧产量大幅提升、生长变快、蚕蛾基本丧失飞行能力等变化。这应该是一个极其漫长和特别的驯化过程。只有这个工作完成了之后,我们才认为是丝绸真正的起源。

艺术评论:从野蚕到家蚕这个漫长的驯化过程是由中国完成的吗?

赵丰:我认为一定是由中国人完成的。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叫《丝绸起源的文化契机》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中主要的观点就是人们怎么会想到用丝绸来做衣服。我认为人们最初想到要驯化利用蚕不是单纯为了多一种衣服的材料。而是跟蚕的崇拜、跟人们由死向生的丧葬观念有关。自然界蚕的一生,从蚕卵到幼虫到蛹,这个过程就像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有比较多的证据证明,当时古人已经从这里得到启发,蚕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蚕的一生,人死后灵魂升天就像蚕蛹化蛾一样,因此,蚕给人的联想跟升天联系在一起。于是人死的时候是应该用丝绸给他裹起来,裹起来之后就可以升天,丝绸作为一种媒介,沟通天地,引导墓主升天;第二就是蚕吃的桑叶,吃了桑叶最后可以升天,所以桑树林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人祭祀、求雨、求子基本上都到桑林里面去。并且还从桑树中想象出一种扶桑树,扶桑树就是通天树,是太阳栖息的地方。所以扶桑树经常跟太阳联系在一起,当时人们是因为把蚕的一生跟人的一生相连,当时的人们又有通天或者天人合一、天地沟通这样一些概念,他们觉得一定要把蚕保护好,因为蚕是很娇贵的,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或者鸟飞来把它吃掉,所以他们要把蚕养在家里,保护起来。这样就开始了蚕的家养。然后在家养过程中,最后蚕丝的产品就会成为人死后裹尸之用,甚至出现很多人死后埋蚕蛹殉葬。

在此次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览中,会看到很多蚕蛹的玉雕出现在当时规格比较高的墓葬里。这些都是给一些比较重要的能通天的人,因为当时能通天的人要么就是部落首领,要么就是像巫师一样专门通天的人,所以他们会有这种需求,所以丝绸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在升天过程中一定要用到的载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只有中国才有,在印度就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所以也只有在中国的文化中出现“作茧自缚”,出现扶桑树,出现这种原始崇拜,只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丝绸才可能从野蚕被驯化到家蚕,丝绸也才能真正的起源。

艺术评论:你提到的丝绸起源的这些文化契机也都是基于考古证据得出的结论么?

赵丰:对,这个考古证据还不光是从丝织品中,因为可以查到无数关于“天人合一”、“天地感应”的文献记载。比如张光直讲天地沟通的时候就讲到天地沟通有多少种方式,比如到高山像泰山之类的地方祭祀、封禅;有用药物,像喝酒也可以。还有的就是一棵大树,我们讲的扶桑树。这些考古发现实际上不局限于丝绸,因为丝绸发现得太少了,太珍贵了,所以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考古证据来支撑它,所谈的这个文化大背景还是从别的一些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解释丝绸天地沟通的那种作用,就很顺理成章了。包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所讲的玉器,他说玉、帛之前是一个概念,都是通天、敬神的,不是普通的物品,这我觉得都是对的。包括我们这次展览的其中一个展品“龙蚕形玉”,躯身为蚕,首尾共8个腹节,蚕背上有一立鸟,或为象征太阳的金乌鸟。玉、蚕、龙在中国墓葬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有沟通天地、引导墓主或墓主灵魂升天等。这件龙蚕形玉非常罕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代表蚕、龙关系的实物,也是说明中华民族的玉文化、龙文化、蚕桑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最佳考古实例。类似的以蚕形随葬的考古出土品还有很多,我


相关图片:

正品全新★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赵丰 东华

↑图:正品全新★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赵丰 东华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精 赵丰 正版 书籍 - 钓

↑图: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精 赵丰 正版 书籍 - 钓

【敦煌丝绸, 赵丰,王乐, 甘肃教育出版社图片】

↑图:【敦煌丝绸, 赵丰,王乐, 甘肃教育出版社图片】

敦煌丝绸,赵丰,王乐 - 图书 苏宁易购

↑图:敦煌丝绸,赵丰,王乐 - 图书 苏宁易购

【敦煌丝绸/敦煌讲座书系 赵丰//王乐 正版书籍

↑图:【敦煌丝绸/敦煌讲座书系 赵丰//王乐 正版书籍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赵丰_图书杂志-小说-中国当

↑图: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赵丰_图书杂志-小说-中国当

TEXTILES FROM DUNHUANG(敦煌丝绸艺术全

↑图:TEXTILES FROM DUNHUANG(敦煌丝绸艺术全

沙鸣花开·敦煌服饰图案临摹原稿展闪耀杭城-

↑图:沙鸣花开·敦煌服饰图案临摹原稿展闪耀杭城-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