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爷不敢扶 演员:王俊隆、王力、陈大正、王博、苗苗、。导演:王俊隆 摄像后期:王
精彩内容:
▲编剧王力扶,主要作品:《团圆饭》、《家常菜》、《马背上的法庭》、《贞贞》
2015年11月18日上午,王力扶在北京惠侨饭店五层会议室开展中广联编工委第五期(华策杯)编剧培训班的讲座,就影视行业的IP和原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网络文学的产生,并分享了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获得写作家庭伦理剧的秘诀。
第一点
IP和原创是这个行业繁荣的必需品
在雁栖湖召开了一个论坛,关于IP热和怎么样坚持原创讨论,参加有30多位编剧,像汪海林、宋方金、温豪杰、余飞、高璇、宝茹,正当盛年原创编剧们,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了关于影视剧创作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我想跟大家谈谈我的看法。
因为外界一直有人在传说,这些市面流传被炒得很热的IP是一种新的文学力量的崛起,认为他们杀到场子里是更新陈旧原创的文学面貌,所以认为激起这些既得利益者强烈的憎恶与反抗,我想说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它的繁荣肯定是一片生态都很繁荣,一两个人好,十个八个人好,对于这么大一个市场来说,根本不算好。
一个行业的繁荣需要生态结构有老有新,有继承有发展。
我们现在说的问题不是谁抢谁饭碗的问题,饭碗是抢不去的。
因为写作是一门基本功,10、20年能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这是最正常的规律。
一夜成名的神话在这个圈子里基本上不存在,如果一旦编剧拥有了强劲的基本功,其实是不大容易被埋没,现代社会现代文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迅速把你的文化积淀以及所有的知识迅速兑换转化出来,变成你的社会地位和应该得到的经济实力,这是我认为现代社会最公平最文明的地方。
大家不要相信外面的八卦叙事,所谓的IP和原创之争是既得利益者和新生力量在打仗,这个说法我觉得非常可笑。
我们真正关心和担忧是整个行业原创受到污染和损害,事实上大家了解一下,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年爆炒IP不是行业的正常形态,热钱涌进场必须找到它们能够掌握的,就是谁带谁玩的问题。
第二点
资本推动网络文学的生产
影视剧生产的行当里面,应该是内容为核心,其他资源和力量围绕在内容核心的周围,展开一种非常特殊方式的生产。资本进来首先需要量,它们没有时间等待。
前两天在微博发了一小条专门说到这个问题:这个行业最大的难度或者说生产特征的局限性就是最核心的内容部分只能手工打磨,没办法批量生产,文学就是创作,创作美,美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特征,特征必须得是差异,差异只有头脑和手工才找得到。机器和批量工业生产就是泯灭特征的,它跟美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
大量的钱进来以后,需要迅速投入生产、运转起来,怎么办呢?
就会想方设法创造量,但是这个量从原创手工制造这儿是找不到的,于是它们一下涌到网络上,网络是敞开的平台,那里有大量的淤积的民间创作。
公平说,网络创作基本上是民间创作。
我个人认为,创作事实上不应该被行政强制管理的,因为事实上管理创作就等于在管理人的思考。
管理思考就会带来两个非常不好的后果,一是意识形态阉割,另外就是愚民。
但创作生态不规划这也是不行的,风雅颂就是文化生态结构,风永远不可能代替国家的大颂,郑卫风淫,永远不可能成为国家的主体文化。
第三点
影视创作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因为我工作的关系,曾经在一个公司待了大半年,看了大量的网络文学,我当时有一种非常深的担忧,在我看来那都是非常随便和低层次的写作。
创作是什么呢?
创作从来都是哲学和美学在当代生活的运用,现在的创作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无视美学的价值,也不去寻找那个东西,他找到了非常便捷替代品。
替代品是什么呢?
事实上就是很容易让低龄、低文化程度的人从他的故事里获得最廉价的满足。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真事,一个小孩到上海,一到上海就哭晕在地上,顿脚捶胸地说,原来上海不是《小时代》描写那样满大街都是穿着吊带装,外面裘皮大衣,踩着高跟鞋,美女遍地的地方,这种所谓作品,价值非常低廉,没有什么美学含金量。给低龄低素质的孩子带来非常廉价的满足。
▲《小时代3》
这个时代有两个特征:
1、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的简易的满足。
2、大家变得特别匆忙,不太能接受稍微深入一点的情感。
比如说痛苦,事实上,有人类史以来,痛苦都伴随着人类非常高质量情感生活。在我看来,情商就是感受痛苦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类开始拒绝痛苦了,一定也得不到快乐了,这是一对伴生的东西。
我也不相信,科技和生产的繁荣发展,能够帮我们无缘无故的终止痛苦,在生活里只剩下幸福。材质经常轻薄文学,就在创造一种所谓没有什么痛苦代价的快感,这就是一种刺激,刺激如果不停叠加,就有可能产生像毒品一样的效果,也可能我是杞人忧天。
我自己本身是创作观念非常严肃和保守的人,我从小是现实主义阅读和现实主义写作训练出身的。我对文学特性,有我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我从来不认为写作是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一个人默默去写,但是不要拿出来跟别人发生价值观的交换和碰撞,一旦跟别人发生价值观的交换和碰撞,写作的事情就再也不是你个人的事情。
我自己的担忧是什么呢?因为外面一直在传,我们这些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在打压新人,事实上并没有。我本人和一些非常好的网络写手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也很欣赏他们。网络就是一个平台,不代表你文学的品味和出身,但是网络上聚集的大量文学确确实实是民间创作。
20、30年代有,乃至于在文化管理最严苛的70、80年代,这种文学也是有的。只是那时候没有网络这个平台,但它依靠别的原始方法在广泛传播。
比如《三朵梅花党》《第二次握手》《曼娜回忆录》这种民间流传的手抄本,就是网络文学的特征。
影视创作在我看来是非常严肃的生产,它直接相关一个时代人的情操思考和情感能力,忽然我们就在这个位置上,给自己读者生产这样一些精神产品的位置上,丧失了话语权,话语权的丧失不是因为我们自身不能创作了,而是我们被挤压了机会,这种挤压没有道理和公平可言的。
是因为他们不能等到手工打磨的作品在一个合理的周期生产出来,但加速生产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手工作品周期就是最少要十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完成确实完成不了,恶劣资本和原创的分道扬镳,本质上是这样一个问题,根本不是我们跟所谓IP写手你死我活的利益争夺,而是我们和毫不理性,非常任性热钱对产业方向产业引导的话语,事实上是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点
现实主义下的家庭伦理剧
一直以来,我的这几部作品大家都认为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虽然我现在的创作路线和方向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特征了,或者说不是唯一特征了,但是我还是想跟大家伙提倡一下,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是一切文学风格和流派之母,其他的任何一种文学风格流派都是在现实主义这个基础上所发生的夸张和变形。
所以我们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一定要非常重视现实主义写作,尤其是原创,而且我也告诫大家,如果有能力,尽量不要给热钱做IP的改编,因为后患无穷。
在做这个讲座之前,也看了一些书,也思考总结自己最近一些创作的问题。
大家认为我的作品有两个特点:
1、是现实主义;
2、家庭伦理剧。
事实上我自己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为家庭伦理剧是定义非常高,是很难完成的一个剧种。
事实上我们从家庭伦理剧溯源寻找文本的话,一直可以寻找到古希腊时代。事实上古希腊戏剧里几个特别著名的悲剧都是家庭伦理剧,包括《俄狄浦斯》、《阿伽门农》等都是真正的家庭伦理剧。
▲《俄狄浦斯》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的时代性以及电视剧客厅文化的特性来看,家庭伦理剧恐怕还是电视剧写作的大项,这是大家非常容易接触到的生活,至少在现在的人类历史阶段,家庭还是特别重要的现象。
关于家庭伦理剧的创作,除了有几部比较大的历史题材,剩下几个戏都是家庭伦理剧,之前我还不敢自认是家庭伦理剧,可能是家庭剧,有没有触及到此类题材应该有的伦理的深度我不知道,下面几部我希望能够对中国当代的家庭现状能有一些深度的碰触。
不管是《亲爱的爸爸》,《越活越轻松》,还是《十里红》,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个话题的缘起。
为了准备这个讲座,零零星星看了一些书,其中有一本书是德国纳粹时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法学家也是美学家,身份很多重的一个人叫卡尔斯密特。
他的《哈姆雷特与赫库巴》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我把它摘抄出来作为这个讲座的开场题记。
莎士比亚写作品不是为了后世,而是为了站在他眼前具体的伦敦观众。
看完这句话之后我触动非常非常大,我忽然明白事实上一个写作者都不是为了未来写作,所有的写作都是对着当代,所有写作都是当代性,我呼吁大家注重现实题材。
关注当下题材,不要把眼光放在虚幻、虚无缥渺、游仙,只要脑洞就可以编低级的创作上,创作最难的永远是现实。
第五点
哲学和美学在写作中的应用
关于创作的几个问题,其实也说到了一点,关于写作的性质。这是我最近一个阶段一直考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写作的性质确确实实就是哲学和美学在现代生活运用。
如果说写作当中没有找到哲学方向,没有愿望创作自己的美学高度和美学特征,那么我们的写作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写作,可以说这是合格的创作必须要具备的两个特征。
如何运用哲学和美学方式,识别当下的生活呢?
莎士比亚为了那个时代伦敦的观众在写作,一不留神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发掘超越时代特征强大的美。美的特性美的性质就是特性的强烈的表现。
比如说我们区别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美丑靠什么呢?
靠特征的,强烈的特征引起别人的观感的愉悦,所有关于美的判断问题一定是建立在特征上的。
所有最终超越时代流传长久的文学,都是因为他创造了超越时代的特征非常强大的美。
但这种特征美在共同的生活素材里不是天生具备的。它需要我们特意的去识别和切割。
所谓素材就是特征模糊的东西,原材料、粮食、棉花、小麦,不具备馒头、面条、饼的特征,是需要我们加工、设计和创作的,这一部分是要由人类智慧提供和带来的,我们在素材上展开的有关识别和创造美的工作叫创作。素材和美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也可以说母体和诞生孩子的关系。
对于写作创作者来说,当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素材的时候,怎么样从里面识别美的特征,如果能识别出美的特征就是文学内容,属于你自己的文学内容。它的美学属性建立在你的情感和认识上。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和这个结果,那无论你写了多少,它都不能叫做内容,它只是素材本身,素材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学,连民间文学不能称为,这两者不能划等号,对于创作者,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大量的创作者不明白这一点,乃至于事实上现在很多所谓成功的创作者都不明白这一点。看到很多人写作作品特别不稳定,偶尔写得挺好的,不知道哪根劲触动了,从素材里面找到了美的特征。下回就不行了,一看就是这个人对素材没有尽到创作者的义务。
创作者对素材尽到最大的义务,就是从里面找到美的成分。
有的时候我也跟别人说,创作是天生的,后天技能训练很难让你在短时间里具备识别和分辨提炼美的能力,不能从素材里找到这种共同的东西,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合格的创作者。
美本身就是特征,文学则是共同的情感表达,它是超越善恶的。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汗牛充栋的文学艺术历史。
著名的台湾影评家焦雄屏说三观不正确就来写作。
我强烈反对这个说法,我不认为电影和文学作品一定承担传达正确价值观的义务。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美国好莱坞特别著名的电影《沉默的羔羊》里面的汉尼拔教授,是个非常好的文学人物,具有哲学高度和独特美学意义一个人物,但他显然不是正确道德的化身,作者也没有这种表达的愿望。他的愿望就是创造一个具有独特人性美的人物。
▲《沉默的羔羊》
注意,我这里所说的人性美不包含道德判断的成分。它没有必要在道德上正确。
再比如说《卡门》,按照社会常规和大众道德论,这两个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为什么放到文学作品就是美呢?因为它创造了特征,创造了艺术美,关于艺术美的创造,个人有个人的经验,在我的看法,人性特征特别突出,无论善或者恶,人物所处的道德环境越险恶,人物的人性特征就越鲜明,梅里美的《卡门》,这个人物是突破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出脱胎于古希腊美狄亚,但梅里美创造了属于这个人物的特征。
梅里美是一个二流小说家,《卡门》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这个人物。这个人物给后世提供了坚实的改编基础。后来我看过多个改编,无论是比才的歌剧还是卡洛斯·绍拉的电影,都没能撼动和突破这个强大的文本。
这个人物是邪恶的人物,梅里美的文学创作超过了人间的善恶,他美学化或升华了吉普赛人,创造了具有强大美学意味的吉普赛民族的特征:野性的浪漫和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为了少坐一天牢,吉普赛人不惜放火烧毁一座城市。
这种具有强烈审美意味的民族性,无论是梅里美通过创作赋予这个民族的。如今我们说起这个民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充满审美意味的民族风情。
其实,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也写过一部关于吉普赛人的长诗《茨冈》,我们知道,茨冈就是吉普赛。同一个民族,在两位不同的文学家笔下呈现出的民族性,美学特征完全不一样。并不是这个民族真的神奇,而是两位了不起的创作者的美学识别不同。
不要在这种人物或者在素材中寻找世间的道德和公平,它只负责创造强大的文学的美。
结语
爆炒IP不是行业的正常现象,但行业的繁荣需要IP和原创共同怒力。每个创作者要从生活中发现美,坚持原创。创作者非常强大的基本功,并不是什么秘技什么方法,而是你的综合素质,是你的情操,是你的情感和你的胸怀。■(王丹/编辑)
版权信息
本文版权归作者王力扶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原文标题为:《编剧王力扶:从古希腊神话与戏剧中看家庭伦理剧的创作要素》
相关图片:
↑图:张瑜《天地告白》变女主持 效法敬一丹徐俐
↑图:编剧王力扶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图:编剧陈彤、王力扶、高璇助力网络作家转型培训
↑图:编剧王力扶
↑图:张瑜《天地告白》变女主持 效法敬一丹徐俐(图
↑图:国产电视剧雷点不少,希望更多--湖北频道--人
↑图:导读:《团圆饭》编剧王力扶不洒狗血 相信观众
↑图:编剧陈彤、王力扶、高璇助力网络作家转型培训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