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镖黄天霸
精彩内容:
镖师走镖
会友镖局是清代中晚期前门地区规模最大的镖局。
保镖、走镖、镖师和镖客
镖,亦称飞镖、金镖和斤镖,是古代兵器的一种。一支镖足有1斤多重,外形略似扎枪头。镖头尖利,用钢锻制磨砺而成,是一种用手投掷的暗器,可以伤害较远距离的对手。过去,凡是干镖局这一行的人,大都练就了使镖的过硬功夫,长此以往,“镖”就成了保镖行业的代名词。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镖”的含义又演化成了被保护的对象,贵重货物、金银珠宝、大宅院和重要人物,都被称之谓“镖”;保护这些对象的人,就称之谓“保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交往的频繁,为避免货物横遭沿途盗匪的抢劫,货主需要雇用一些武艺高强的人来保护,于是保镖业应运而生。起初是一些有武功的人,自备手推车,住在客栈里亮出替人“保镖”的牌子,等候客人雇用,待讲好条件后,便可装货随主人推车上路。货物安全抵达预定目的地后,他们便可得到一定的报酬。这就是“保镖业”最早的雏型,或称为“跑散镖”的和“跑游镖”的。后来众多情投意合的武林兄弟组织起来,合伙立个字号,备有马车、轿车,专为客户运输贵重货物,这就形成了“镖局子”。
镖局的业务大体可分三大类。一是“走镖”,它是镖局的头号买卖,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负责押运”。《水浒传》中有一段蔡京的女婿粱中书给老丈人送生日礼物,怕路上被“盗匪”抢劫,便派青面兽杨志押解生辰纲的故事。不过,那是“官运”,而“镖局子”则完全是民间的组织。最早走镖用的是手推车,称谓“镖车”,车上装货以后,还要插上“镖旗”。“镖旗”分不同颜色,代表各镖局的字号,江湖上的人,只要一看镖旗便知道是哪一家的镖车。后来手推车换成马车,保镖人全副武装骑马跟在车后,镖车启程和遇到歹人拦劫时,保镖人照例要“喊镖”(即用特殊的声调和语言,喊出镖车的去向,自己是哪一家镖局的镖车,保镖人姓名等)。到了民国年间,保镖人干脆连马也不骑了,改为随车“保驾”,有点儿像现在的火车押运员。保镖人肩负重任,一路上不得有半点儿疏忽大意,因为货物一旦有什么“闪失”,镖局要包赔损失,若货物很值钱,整个镖局的财产都有可能赔进去。可见保镖风险甚大,不但有倾家荡产的危险,还随时都有性命之忧。
镖局业务的第二类,是被雇用替官僚、富商、财主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办的银行商号看家护院,防盗防劫,行话叫作“守地’或“坐夜”。当时,北京的一些公共场所,包括宝局(赌场)、娼寮(妓院)等常乃是非之地,都花重金雇有保镖,以事弹压,维护秩序。
镖局业务的第三类,就是承担保卫某些官僚、富商、政界要人的人身安全的工作,行话称之谓“跟班儿”或“护身”。
镖师,是指在保镖生涯中有较深的资历、丰富的经验、超群的武艺,在江湖上颇有名气和威望,如遇“不测”则能随机应变的人。也可以说,镖师都是属于“师傅级”,可以带领部分人独立完成保镖任务的成手。有句老话叫作“走镖吃一线之地,护院守一箭之地”。就是说,保镖的要靠自己的功夫打出来一条路线,要靠自己的武德和名气结交出来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一块地盘。
镖客,则是对从事保镖行业人的统称。但有时往往专指那些年纪轻、资历浅、武艺尚不成熟,保镖还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能独立完成保镖任务的徒弟和新手。
进镖局并不容易
镖局作为北京的一种行业,大体上出现在清代。那时,进镖局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北京城乡练武的很多,能在镖局谋事的却寥寥无几。要想进镖局,一要有超群的真功夫;二要有可靠的武林高手出面介绍;三要有知根知底的人作担保;四要有不怕掉脑袋的胆量。四者俱备,才能吃上保镖这碗饭。
在镖局谋事比较其他出卖苦力的劳动,按说是比较舒服的事。只要别出事,保镖每月可挣四五两银子,年终柜上要是赚了钱,还可以分点红,尽管分不到多少。而外出“走镖”和“护院”、“跟班儿”的人,还可以捞点“外块”。赶上雇主是个慷慨解囊仗义疏财的主儿,要是一直顺顺当当不出什么事,或是在保镖过程中保驾脱险有功,还兴许赏保镖的一些银两。此外,镖局的内部关系不像一般做买卖的那么刻薄,都是在一起“玩命”,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高低贵贱之分,因彼此不是师兄弟,便是师徒关系,说起来也都是一家人,讲究哥们、爷们义气,不至于为分钱而扯破脸皮。不过镖局里也有一套大家自觉遵守的局规。没有差使的人员一律在局子里等候差遣;白天在柜上,除了吃饭的时间之外,就是练武;到了晚上,该“坐夜”、“守地”的便纷纷到各家商号守卫去;若派到谁去“走镖”,谁就得去,就是有天大的危险,也要义不容辞,不许推三托四,等等。
会友镖局是行业翘楚
京都会友镖局座落在前门大栅栏粮食店街南口路西,是当时名声最响亮的镖局。京都会友镖局于1845年创立,创始人宋彦超,字迈伦,河北省冀县赵家庄人氏,江湖上称之谓“神拳宋老迈”。宋彦超自幼受伯父宋奇斌(武庠生)和堂伯父宋奇彪(武举人)的教诲,9岁学武,练就了一手刀、弓、马、步、箭、拳术,20岁中武举。他遍游名山大川,后遇武林名家乔鹤龄,投于乔的门下,习“三皇炮捶”拳械。乔鹤龄辞世后,宋彦超闭门3年深研拳路,独创“夫子三拱手”绝技,后来进北京投“大清神机营”效力。由于他武功超群屡建战功,被钦赐五品顶戴。宋彦超英风侠骨为人豪爽,善于交结天下英雄好汉,深受武林人士的敬重,在众朋友的拥戴下,由宋牵头创立了京都会友镖局。“会友”即含有以武会友、取信天下的意思。
会友镖局之所以享誉北京城,一是因为它规模大、人数多;二是成立时间较早,经营时间最长;三是讲究信誉不负众望;四是富有爱国精神。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宋彦超曾率领会友镖局的众弟子为保卫前门商业区而付出过血的代价,被世人传为佳话。
宋彦超在京期间曾授徒百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他都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他心授其德、身传其艺、人得其惠。他的弟子孙立亭、焦凤林等曾被聘为著名爱国者、中国铁路工程奠基人詹天佑的贴身护卫。宋彦超后与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交为莫逆,他们重视武德修养、珍惜友谊、互授弟子、志节清高,被人们称为北京武林中的两大奇人。
会友镖局汇集着燕赵和京城的一些武术名家和武艺出众的镖师,给会友镖局平添了许多光彩。宋彦超年迈后,返回冀县老家休养,镖局的事便由其高足孙德润、张殿华、于鉴继承。当时,南北各地挂“会友”牌子的足有二三十家,属镖局介绍的走镖、护院和人身护卫的师兄弟、师徒约有千余人。
会友镖局有个不成文的协议,不管你原来练过什么拳械,只要进了“会友”的门,就必须演练“三皇炮捶”拳械,把此列为“会友”的看家本事。在北京流传的“三皇炮捶”皆为宋彦超及其弟子于鉴所传,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宋派”和“于派”两个门户。他们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为发扬和繁荣中华武术而共同努力,深受华北江湖武林同道的赞誉。后来,老镖师于鉴应聘赴山西太原,孙德润、张殿华老一辈镖师也相继去世。镖局业务便由江湖上称之谓“四大亭”(又称四大金刚)的孙立亭(孙德润之子)、王兰亭、王豪亭、王显亭共同掌管。他们团结同道,以德为本,以信为上,各尽其责,继承了老一代镖师的遗志。于鉴镖师到山西后,在比武中多次击败当地的武林高手,还曾用单掌击倒过阎锡山的副官长、武术教练李德茂,因而名震山西。后被推举主持太原国术馆,同时在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任武术教习,直到1938年辞世。
于鉴武术造诣颇深,在京期间传授弟子甚众,其弟子大都集中在前门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肉市及永定门内外等处。其中著名的有:铁罗汉王福全、大刀陈永清、大刀刘德胜、大枪侯金魁等。他们继承了会友镖局的技业,配合镖局“四大亭”,为维护“会友”的声望和信誉,为保卫北京前门一带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打进北京,辫子兵四处烧杀抢掠,而前门外大街因有“会友镖局”的威名,又有众镖师分兵把守,辫子兵硬是没敢进入,使这一带商贾免遭劫难。
1937年,卢沟桥畔响起了枪声,北平很快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下,到处兵荒马乱,烽烟滚滚,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华北经济日益萧条。前门一带的商业也每况愈下,普遍呈现不景气,镖局门前更是生意冷落,越来越没有事情干。于是,会友镖局在三十年代末正式宣布散伙,原镖局旧址改为货栈。镖局的镖师、镖客们也自谋生路各奔前程,年纪大的回家养老,年轻的分散到华威、金城、中南等银行、八大祥商号,以及“大人物”家当护院保镖和贴身护卫去了。从此,镖局行业一蹶不振,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明朝永乐年间以来,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闹市区,虽历经500余年却长盛而不衰,至今依然是北京的繁华所在。以保镖护院为职业的行业——镖局,也在这里兴起,它对稳定这一地区的社会秩序,保护商业繁荣、铺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起着很大的作用。那时,北京城里较有名气的几大镖局都集中在前门一带。(吕传彬)
相关图片:
↑图:金镖黄天霸…_来自伊德尔 的图片分享-堆糖
↑图:金镖黄天霸电影高清资料 金镖黄天霸电影视频
↑图:金镖黄天霸电影观看图,黄天霸是好人还是坏人
↑图:金镖黄天霸_网上买书_收藏品交易_网上书店_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