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段勇司长]武汉玖信段勇被告_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之路怎样走

 66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12-26 15:13:22

英雄三国苍澜解说:六千分段勇于奉献自己让队友超神的黄忠。


精彩内容:

11月17日至18日,在山城重庆,来自文博领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98 位成员代表,共同见证了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的成立。正如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科技司)司长段勇所说,这标志着我国跨入了现代化技术装备全面支撑文物保护事业的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具有战略意义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开启了新局面。它的战略意义在哪里,这个协同工作平台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为什么要发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科技司)副司长罗静给了记者两个理由:一是小行业大需求。二是高标准、严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目前,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达到76 万余处,各类博物馆4500 余家,馆藏文物达3505 万件(套)。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我们是小行业,但是从装备的市场需求看就不是这样的。下面几组数据也许更能说明:全国每年举办2 万余个展览,假设每个展览在装备、装具投入50 万元,年需求在100 亿元;在安全防护方面,每个文物点即使仅投入10 万元,也将近800 亿元的市场规模。再如,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有2000多家博物馆处于地震带上,如果平均每个馆在文物防震方面投入500 万元,这又是100亿元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我们在文物价值

认知、保护修复、风险管理、预防性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支撑。文博行业不大,但所需求技术装备的门槛却不低,甚至比一般工业装备要求更高,这是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所决定的。

最小干预、可再处理等条件的提出,令许多在其他领域成熟的技术,面对文物保护无可奈何。由于文物材质劣化的复杂性和所处环境的多样性,令文保装备的很多技术要求,往往达到甚至超过军标的要求。可以说,文物保护是一个不断给科研人员和制造企业制造困难和麻烦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赋予挑战和创新性的行业。比如说,数以万计的石刻,防止盗抢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在有的地区,一年中白天的地面最高温度达到70 余度;而夜晚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 余度,对监测传感器的耐候性要求很高。

文博装备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讲求对症下药、以问题为导向,那么文博装备的症结在哪里?

一是装备适用性差、技术含量和集成度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严重不足,设备进口比例高达90%的;且现有的装备多为工业领域的代用品,不能完全满足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

二是质量不能保障。目前,国内的企业处于一种“小散乱”的状态,同时,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体系亟待建立。如国内文物展柜制作厂商大部分属于小企业或手工作坊,技术含量低、缺乏质量保障。有的展柜因不当使用了钢化玻璃,产生了玻璃自爆,文物受到损害。

三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近年来,在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文物局组织多学科攻关,已取得数十项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其中多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如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研发了可以监测多环境因素的智能化仪器、ppb 级环境监测无线传输传感器、自动调湿设备、智能展柜等。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部门的跟进,很多成果却是“看得见、用不上”,几年过去了,仍停留在文章上、实验室内,没有得到规模化使用。

四是行业从业人员总量较小,急需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截至2014 年,文物、博物馆行业从业人员为14.8 万人,其中从事馆藏文物保护的人员不足5000 人。《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表明,馆藏文物中50.66%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处于濒危腐蚀程度的文物29.5万余件(组),重度腐蚀程度文物213 万余件(组),中度腐蚀程度文物501.7 万余件(组)。这是什么概念?假设这些带病文物的病情不发展,以现有的人力物力全部完成祛病除灶,需要230 年,更何况这样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基于缓解文物保护需求与保护力量不足的矛盾,只有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这里既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包括企业。

“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 产业化创新模式段勇说,自2012 年起,工信部与国家文物局按照“共同协商、共同指导、共同支持”的原则,

通过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合作开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的试点工作,共同打造“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编制了专项行动规划,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装备示范项目,启动了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重庆) 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2013 年度启动实施的第一批示范项目,就有57 家高新技术企业、17 家高校、22 家院所、200 余家文博单位组成28 个联合体,开展了协同创新。共成功转化科技成果44 项,建造生产线13 条,研制完成新产品48 种、芯片9 种、传感器32 种,编制基础和产品标准38 项。目前,一大批国产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已开始得以应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文物保护专用设施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的成立无疑是这种机制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两个部门的主导下,“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合作模式,很快就得到了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文博单位的积极响应,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说,这是一种创新产业模式,强化了产业发展驱动力,不仅催化文物保护装备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的成功范例。文物保护装备领域的产业发展与用户需求密切结合,市场不断被激活,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我国甚至在全球都已成为颇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协同平台:将创新机制落地

文博装备产业是满足文博用户需求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其前景令人期待。“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是体制创新的成果,是两个部门联合推动的发展模式,但不是生硬的叠加与组合,需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与用户之间的有机融合。产品应该是能够满足需求的,服务应是智能的,这样,文博用户才用得称心、使得方便,才能解决文博迫切问题,企业才能立稳脚,形成具有张力的、可持续的柔性产业链。

“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在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中已经初步显现了示范效应,但若止步于此,新兴产业不过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通过协同平台充分营造多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环境,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升级、强化“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以政策调控为手段,不断规范市场,加强调控能力,以市场法则催化制造企业的自身发展和资源整合,促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规模化。在协同平台首届理事会一次会议上,各理事单位代表信心满满,侃侃而谈。

罗静说,平台要不断完善和丰富政府与文博用户单位、文物保护装备企业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及时、便利、快捷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信息服务,加强文博用户需求与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的对接能力,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文物保护装备适用性、专业性、可靠性和系统性。要通过组织学术论坛、产需调研、产品展会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文博用户与文物保护装备企业、研发机构的产需对接职能,推动建立产学研用联合体。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以市场为牵引,充分调动制造企业的能动作用,达到产需双方密切结合、相互融合,使“制造商+用户”的创新机制真正落地。

平台:文博“天猫”

产业化的生命力在于质量,在于服务,标准是关键。为了提升文物保护装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罗静要求,平台加强文物保护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组织制定平台团体标准,并推动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转化。他冷静地告诫大家,既然是战略新兴型产业,我们在看到它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它还不是一个成熟产业,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培育。“产品+服务”,不是一哄而上、乱像横生。有志于进入文博产业的各企业、研发机构,要加强自律,杜绝质次价高的产品进入,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将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供需双方的互惠互利。

平台将陆续开展“文物保护装备产品示范目录”的编制和维护工作,通过“示范目录”引导市场,实现国产优秀文物保护装备产品的有效推广,

更好地服务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协同工作平台推选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和上海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实验室,为首批文物保护装备产品检测机构。通过产品检测、检验为文博单位保驾护航。当然,这只是第一道门槛,合格的产品是否被选择,还得看综合品质,诸如质量、价格、个性化服务……如同淘宝天猫电商,列入示范目录的产品企业皆为店家,皆可晒出产品,文博需求买方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装备产品,并对所购产品品质、企业服务予以评价,将使用情况晒到平台上,为后面的买家提供参考。如果这样,文博“天猫”是不是指日可待呢?


相关图片: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来我旗考察调研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来我旗考察调研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调研福田区安托山博物馆群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调研福田区安托山博物馆群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四点寄语安托山博物馆群建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四点寄语安托山博物馆群建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到西安博物院考察_陕西频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到西安博物院考察_陕西频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到西安博物院考察_陕西频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到西安博物院考察_陕西频

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来我院举办讲座 -- 福建博

↑图:国家文物局段勇司长来我院举办讲座 -- 福建博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视察中

↑图: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视察中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视察中

↑图: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视察中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