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张以庆导演 获国际纪录片大奖
精彩内容:
2015年12月18日,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北京举办了新片《君紫檀》创作交流会,我们有幸得以近距离听他聊聊他眼中的纪录片那些事儿。
张以庆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谈及作品片名的问题时,他说:“我最喜欢的片名就是《英和白》,他们老说是《英与白》,气死我了。”这句话颠覆了我见到他之前对他所有的预设,他既不惜言,也不沉闷,相反,聊到创作的时候热情张扬、侃侃而谈。
他新作的片名叫《君紫檀》,被问及片名的由来,他说,君取君临天下之意,片中的主人公是个心怀天下的手艺人,紫檀则是片中的一个载体,他想通过紫檀这个载体,拍出触觉。
你没看错,他要拍出触觉。
而我深信他能做到,因为透过片花中那个木屑被吹起的镜头,现场不止我一个人闻到了紫檀的香气,尽管我也记不清紫檀闻起来是什么味道。
嗅到与触到相隔并不远,张以庆应该能跨过去。他说很怕别人听到“紫檀”就会误以为他这次拍的是木头,就好像别人说《幼儿园》拍的是孩子、《英和白》拍的是熊猫一样,他不喜欢这种简单粗暴且先入为主的定位。在他看来,纪录片体现的所有元素,都只是载体,载体背后的景深折射出来的东西,才是内容本身。而你能通过你的载体折射出多少内容,折射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你的天赋,而非你的勤奋或者技术。
这个素来以“十年磨一剑”而称著的人,在勤奋和天赋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上,竟然没有偏向于前者,这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个说过“每一个画面都要好看”的导演,在面对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时候,依然选择倾向于后者。
他说他做电视这么多年,至今不会开摄像机。
他说他是一个导演,技术上的事情不归他管。
不过,说人文素养高于技术素养,并非否定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而是单单就导演这个角度而言,他认为掌握技术领域的事儿用处不大。因为任何一个部门,你都可以请到专业级别的技术人员,而能把握片子情怀和文化深度的只有导演。
张以庆很任性,有没有钱不知道。
不过说起钱和片子的关系,张以庆倒是很有底气。
他说自己从未拍过甲方片,他不是一个会为了钱去创作的人。然而不为钱创作,并非意味着就没有钱创作,相反,拿着钱来找他拍片子的人非常多。让金钱匍匐在精神脚下,他做到了。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至少,按照张以庆的观点,要有足够的天赋,要舍得花费功夫打磨自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短跑的姿态应对长跑,如此才有那么一点做到的可能。
有人说张以庆,你说不为了钱创作,你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张以庆说,所有能站着说话的人,曾经腰都疼过,而且疼的很厉害。终于放心了,张以庆也算是勉强熬了一碗鸡汤,没张着嘴白等。
无论你多么有天赋,付出、等待、沉淀、收获都是让你将来能站直腰板说话的底牌,你若没有这些牌铺着,纵然有天赋这对王炸,也只能短暂的听个响,最终一个豆都赢不到。
张以庆,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主要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等,分别被译成英、法、德、日、荷兰语等,进入欧美主流媒体。
相关图片:
↑图:张以庆:拍纪录片像跑马拉松(组图)-张以庆工作
↑图:感动你我的纪录片《幼儿园》(图片先行)--王忠
↑图:《幼儿园》_互动百科
↑图:新华网_河北频道_时尚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