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VS孙明哲万达广场乔氏杯2015中式八球波茨挑战赛(江苏淮安站)
精彩内容:
□李建树
《繁花》始发于《收获》,一亮相就好评如潮。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小说学会评出的25部小说上了中国小说排行榜,《繁花》位居榜首。紧接着,《繁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全本珍藏版。同时,有关方面在北京召开了《繁花》研讨会,作品又获得一致好评。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什么悬念了。但我那时还是很关注地在等待着评选结果的公布。为什么呢?因为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繁花》它究竟写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意义符合不符合评奖的要求?
这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味道”是不是它的中心思想抑或是意义?其实也不光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思考,即使活跃在文坛上的那些著名小说家、评论家也在那里思索着。北京的一位著名小说家,也是《繁花》的“力挺派”人士,应邀到上海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在谈到这部上海小说时透露,“力挺派”曾遭到过诸多质疑。这就引来了同座的不少人发问,你觉得《繁花》好,那么就请你来告诉告诉我们,《繁花》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可惜我没听到他是如何具体回答这问题的,倒是听说了一些真实存在过的有关“《繁花》保卫战”的传说。
这使我感到安慰,觉得自己对《繁花》作为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存在不满意的感觉并不过分。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中长篇小说起码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故事情节,而不应是简单的线性结构,或称之为碎片化的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复式结构,情节的发展会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地展开,并且有一环套一环的悬念设置。因为长篇小说最好看的也就是它的故事情节,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应该让读者一上手就能被吸引,被紧紧地抓住,欲罢不能。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繁花》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局,写一群上海人去乡下度假,照作品中的场面描述,这一批人中有几个被介绍成“张总”、“王总”,像是上海大老板或者“富二代”之类的人物。这让我自作聪明地以为这大约是写一场商战的特别精彩的当代小说,情节一定是跌宕起伏,十分好看的。谁料读完长长的一章,什么故事也没发生,这群人酒醉饭饱之后,在乡下小客栈住了一宿,第二天就星散了,那些个所谓张总、王总之类的人物不知去向,此后在小说中也再没出现过。
《繁花》里像这样的聚会、饭局,几乎三天两头在进行着。一会儿苏州,一会儿无锡,所描写的的确是一帮市井闲人在各处打秋风的闲适生活。此后又写到过多次,而且每一次都有不同身份的张总、王总出现;美女、性感美妇的出现更加频繁,且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读得多了,才发现,成长于上海弄堂里的这一批小家伙,年幼时,大家玩在一起,大毛、小毛、阿宝等等都是上海小弄堂里最常听见的称呼。他们的家庭出身多种多样,有干部、军人或工人家庭,但不管是什么出身,反正都没做过什么正经营生或上过什么名校,取得过什么学位。只有一点,年纪不用人提举会自然长大,几年后再聚在一起,原来的张小毛成了西装客,到了酒桌上就被介绍成了张总、李总经理助理或者董事长秘书之类。原来的宋阿宝则有可能成为“宋局”或者“宋处”,如果他长得足够肥壮,且会开国语打官腔。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里,玩得最多的便是这种手法。我一章章地读下去,以为后面肯定会出现绝妙好看的情节,但书里其实根本就没写。正如作者在为自已的一部散文随笔集的重版所作的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人和事都不必完整,可以零碎,背道而驰。”
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之后,所公开发表的《获奖作品评论》里,谈到《繁花》,评论家是这么说的:“《繁花》发表之后,好评如潮。这么多人喜爱《繁花》,大家关注点在哪里呢?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应该是:‘沪语写作’、‘都市生活’和‘市井闲人’。”这个评论自然是十分精当的。有方言特色的写作在当代长篇小说写作中并不鲜见,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檀香刑》等等,浩浩荡荡,一路漫延至今。当然这些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对方言的运用非常节制,主要用在人物的对话和口语上,作品总体结构和叙事语言还是用普通话的。《繁花》则不然,作者对上海话的运用不只停留在人物的对话和口语上,而是进一步扩大到了叙述语境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正如很多评论家注意到的,一部《繁花》几乎用了上千个“不响”,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景,体现出了上海方言特有的韵味。“不响”并不是不发出声响,而是比千言万语还要丰富的声响。这一点在阅读中,因为深入到了上海方言所构成的文学语境中,一定会有比较深切和准确的理解。尤其作为有一定上海风味熏陶过的像我这样的宁波读者,会体味得更深切一些。因此可以说,作者在《繁花》中的方言写作尝试,延续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对方言写作的重视,而且取得了成功。
《繁花》最生动也最受争议的是它的人物。作者像是要有意摆脱宏大叙事的小说方式,作品里的人物、故事,从头至尾,都是在一种微观美学笼罩之下缓缓展开。有评论者形容《繁花》是一千个小故事争先恐后地涌现出来,精彩绝伦波澜不惊。作者对总体性宏大叙事没有兴趣,只是从一个城市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索一个个陌生人世界的经验边界以及文学表现的可能性。写小人物,写普通人,这在文学世界中实在是太普遍了,因而这也是《繁花》作为一部获奖长篇小说的一个明显不足。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没有一个树起来,人物的个性不鲜明,没有写出人物的命运及其生活的独特,不讲艺术,只是故事会,也没有细致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我感觉《繁花》这部长篇小说的特色也就是上海味道和碎片化写作这样两条。说它是碎片化写作可以用作者的散文随笔集《洗牌的年代》为证。《繁花》里的有些人物,十年前在《洗牌的年代》里就出现过了,十年后经作者的再描写而得以在《繁花》里重生。文学的奇妙就在于此,就如一副麻将牌重新洗洗就能洗出一副新牌一样,这正如《文学报》上有过的一条大字标题:《金宇澄:给自已的写作洗牌》。
相关图片:
↑图:小婿有礼(长篇小说) 孙明一 9787507530568图
↑图:谁为婚狂(长篇小说) 孙明一 9787541130267图
↑图:婚前财产 孙明一 正版 文学 情感小说 书籍_图书
↑图:《谁为婚狂(长篇小说) 孙明一 9787541130267
↑图:谁为婚狂(长篇小说)/孙明一著图片-京东
↑图:【正版特价】七生错(长篇小说)孙明一 -- 买书,卖
↑图:《田朵朵公务员考试笔记(长篇小说) 孙明一 97
↑图:【博雅正版】婚前隐私 /孙明一_图书杂志-小说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