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玉霞、通讯员简俊明、傅敏报道:“跟了我十几年,该退休了,以后也用不着了。”卸下老式银色手电筒里的2节5号电池,82岁的水北镇楼前村委远塘李家村村民李月林对记者说。一个手电筒,一只狗,以往这两样东西是李月林晚上出门的“标配”。路,凹凸不平,天,乌漆墨黑,心,提心吊胆,走在外面,防偷、防盗、怕摔倒……而如今,六米宽的平整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规划整齐的绿化带,修缮一新的祠堂,离家不远是设施完善的老年健身活动广场,今年全村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出来健身散步,就像置身于城区的公园小区。
在李月林的记忆里,自从2013年水北商会副会长李庆荣拉来几百棵碗口粗的樟树开始,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一直就没断过。慢慢地,同村的李锦林开始和李庆荣一起修路、修缮祠堂、建广场、装路灯……这样的改变,也同样发生在水北镇其他地方。今年8月份,水北商会副会长黎平主动找到伍塘村委书记邹春生,投入48万多元,为伍塘村委9个自然村的主要村道装上180多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538户居民2168人的晚上出行问题。
“抱团”做公益的“水北现象”
提起水北商会,“‘土豪哥’熊家四兄弟捐资3600万元为村民建别墅”的新闻曾轰动全国,成为一方佳话。自此后,“水北老人‘饭来张口’,‘颐养之家’遍地开花”、“扩宽伍塘村道路,8600多人的出行不再难”……此类新闻常见诸报端。自从水北商会成立以来,商会党委先后组织商会会员为“建设美丽家园”,创办“颐养之家”,建校助学捐款近7000万元。可以说,在水北,大到熊坑村村民们一栋栋青灰色三层联排别墅,小到水北中学每一个学生身上蓝白相间校服,学校食堂消毒柜,村民家门口每一盏洋气的太阳能路灯都和水北商会密切相关。而水北商会热衷公益,报效桑梓的现象也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水北现象”。
“抱团”做生意自古有之,不足为奇,然而通过商会平台“抱团”做公益,把会员们的公益意愿汇合在一起,做大做强,做成全国示范标杆却并不多见。说起“水北现象”,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告诉记者,这和“精工水北、信义天下”的传统水北精神分不开,水北人精心专一,诚信重义,加上水北人好“面子”,争“面子”,大家有一种荣誉感和共识:为家乡增光、出力,得到家乡人民的认可,才有“面子”。“众人拾柴火焰高。自打2012年9月份成立水北商会以来,党委牵头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每个老板都在想,自己该做点什么。有的建别墅,有的建学校、有的养老,有的种树种草。不论是大手笔还是小手笔,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公益氛围。”周金林告诉记者,商会的企业会员有一半从事房地产行业,虽然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大,老板们的日子也不好过,然而大家依然出钱出力,建不了别墅,大家就装路灯,搞绿化……
见贤思齐的“新乡贤”效应
“以前,媒体常常问我,熊家四兄弟是怎么想的?如今,媒体常常问我,水北的老板们是怎么想的?”周金林说。正如大多数人心之所想,有了“精工水北、信义天下”的精神内涵,商会是如何把公益“基因”成功复制到商会,传导延续,转变成源源不绝,奔腾不息的慈善动力?
“让想做事的人做成事。有了党委的高位推动,我们做得更有劲。”对此,商会副会长李庆荣说,“商会集合了会员资源,党委引导公益资金投向。大家看到自己捐出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小小的公益心能办成大事,内心很受鼓舞,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有意思。”记者了解到,和大多数异地商会不同的是,水北商会的构建以商会党委为核心,会员企业支部为主体的乡镇商会党组织构架。商会党委下设10个流动党支部,包括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等。通过搭建党建平台,水北商会不仅仅是一个水北人抱团做生意的社会团体,还是一个会员们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建设,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的组织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家乡扶贫济困、助老扶幼、修桥补路、支持家乡的会员们形成的“新乡贤”效应愈发明显,不仅乡民间的纠纷和矛盾少了,治安稳定了,还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形成了“人人向善行善,人人奉献爱心”,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钱不能传承,但是精神、文化可以传承。把家乡的老人养起来,孩子培养起来、年轻人带出来,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说到商会会员形成的“新乡贤”效应,周金林说,通过党建+商会的平台,引导会员们回报家乡的愿望和力量,让其成为农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强大暖流,也让水北人“凝聚乡情,报效桑梓”的公益基因传导延续,蔚然成风。
相关图片:
↑图:朱梅馥和次子傅敏(1953年)
↑图:傅敏的书信来往中也时常
↑图:傅雷夫妇骨灰回沪安葬文革受辱自杀(图)--博客中
↑图:高清图片:文革中傅雷夫妇双双自尽前留给世人的
↑图:访七中傅敏老师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