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挑战罗贯中 延续三国演义 120108
精彩内容:
周瑜是被人给气死的?但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是器量广大,性情开朗,那么又是为什么世人都说他小气狭隘,目光短浅,有嫉妒贤良之心呢?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一样吗?
一部《三国演义》让无数人记住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纵观整本书,我们会明显地感觉到作家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狂热粉丝。为了把自己的偶像打造成一个无与伦比的完美先生,罗贯中不惜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拿来给诸葛亮当绿叶。像鲁肃啊、司马懿啊 、庞统啊,当然还有周瑜大都督。要我说,周瑜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演义》里最大牌的群众演员了。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完全就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对诸葛亮的才华妒忌的一塌糊涂的人。他跟诸葛亮两个人简直就是小冤家。在周瑜为数不多的镜头中,基本都能看到诸葛亮的身影。为了取回荆州,周瑜想借招亲之名扣留刘备,结果被诸葛亮轻松化解,赔了夫人又折兵;嫉妒诸葛亮才能,不肯与刘备联合抗曹,却被诸葛亮三言两语激得当场答应联手抗曹;以武器不足刁难诸葛亮,结果诸葛亮谈笑间草船借箭十万支;赤壁之战,幸亏诸葛亮施法,借来东风,让周瑜的火烧赤壁得以顺利进行;最后,更是因为诸葛亮气了他几次,周瑜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死……一个人能被被人三言两语给活活气死,这个人的心眼该有多小啊!
不过《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小说,里面说的故事自然不能当成历史来看待。历史上的周瑜难道像小说中那样,小肚鸡肠,目光短浅,忌才妒能?
其实,只要认真地去读一些像《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带着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三国演义》,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史书记载都能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正名。
据史书记载,周瑜出身于名门望族,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长壮有姿貌),简直就是一个高富帅。在孙策去世后,周瑜尽心竭力地辅佐孙权建功立业,显出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周瑜虽然官职比较高,但是他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处处以大局为重,因此受到朝中文武官员的敬重,大家相处的也比较融洽。
满朝的文武中,只有程普跟周瑜有些矛盾。程普程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很高,被人称为“国家栋梁,江东虎臣”,谁见了他也得尊称一声“程公”。面对年纪轻轻就当了吴军主帅的周瑜,程老爷子心里自然不服。自己可是三朝元老,战功比周瑜多了去了,然而却只能当他的副手。于是程老爷子就倚老卖老,对周瑜冷嘲热讽,时不时地欺负下周瑜。
周瑜面对程老爷子的欺负,不但没有针锋相对,还虚心接受老爷子的教导。遇到国家大事,还主动向程老爷子虚心请教,对他十分尊敬。长此以往,程老爷子十分感动,对周瑜也充满了好感,路上碰到个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两人也在赤壁大战中协力合作,上演了一出三国版的将相和。周瑜这一“折节容下”的典故,直接说明了周瑜并非《三国演义》中“小气”之辈。
再者,历史上的周瑜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远大眼光。这主要表现在周瑜始终把帮助孙策、孙权建立吴国大业当做是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这一点上。即使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在第十五回写过,孙策在脱离袁术后回到江南,路上恰好碰见周瑜。周瑜跟孙策谈过之后立刻表态说:“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为吴国建功立业这一伟大理想上”,这表明,周瑜已经选择了自己一生的政治道路。再后来,鲁肃想要投靠郑宝,周瑜费尽唇舌劝说鲁肃投靠孙权的话,更显示了他对自己政治道路的坚定意念。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已经铁了心的要为孙氏兄弟、为吴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周瑜,也在以后的道路中,始终为这一目标而不断奋斗。
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的时候,吴国的大臣纷纷提出投降曹操才是万全之策。这时候周瑜站了出来,明确地反驳他们说:“这简直就是胡扯啊!我们吴国自从破虏将军孙坚算起,到现在已经过了三代了,哪能说废就废?曹操这家伙虽然自称汉相,我看他是汉贼还差不多。我们的君主神武雄才,靠着父辈们留下的祖业,牢牢守在江东,兵精粮足,应该去纵横天下才对,何况,我看曹操这次,不是来讨伐吴国,而是来送死了。我们怎么能向一个死人投降呢?我愿意与曹贼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周瑜的这些话,为东吴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为东吴抗击曹操大军鼓舞了士气,更显示了周瑜的抗击曹操的坚定政治信念。连孙权都曾推心置腹的跟周瑜表示:“我觉得满朝大臣中,只有你和鲁肃是和我的心愿一样的。你们两个人简直就是上天派下来辅助我的福星啊!” 一个有着如此坚定地政治抱负和远大政治目光的政治家,又怎会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心胸狭窄,还得被诸葛亮用激将法才能联刘抗曹的人呢?
此外,周瑜是个优秀的统帅,勇气和组织才能都是顶尖水平的。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故意隐去周瑜对赤壁之战的巨大作用,还特意虚构出“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来突出诸葛亮的伟大功绩,编造出周瑜谋杀诸葛亮的细节来贬低周瑜的形象。但即使这样,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就算是按照罗贯中书中所写,除去“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些情节,诸葛亮在整个赤壁大战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更何况,这些情节根本就是罗贯中虚构出来。
事实上,周瑜才是这场战争取胜的最关键人物。在大战开始之前,面对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东吴上下乱开了锅。周瑜从鄱阳湖回到柴桑的时候,先是张昭、顾雍一大帮文臣来找周瑜,想让周瑜劝说孙权投降,周瑜说:“我一早就想投降曹操了,你们先回去等我消息”,这就给这些投降派吃了一颗定心丸,周瑜随后就把张昭一伙人打发走了;过了一会,程普、黄盖等一伙武将来找周瑜,想让周瑜说服孙权抗曹,周瑜又说了:“我也正想着和曹操决一死战呢,怎么会投降呢”,又把主战派的情绪给稳定下来;又过了一会,诸葛谨、吕范等一班文臣也来了,给周瑜说明为什么要像曹操投降,周瑜淡定地说:“我早就考虑好了,明天你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刚打发走前一拨人,手下人又报告说吕蒙、甘宁等人来见,这些人更是说什么的都有,当着周瑜的面就吵了起来。周瑜平静地说:“你们不用说了,明天来我这里大家共同讨论。”
周瑜如此从容不迫,能压住内心的火气去接待各式各样的人物,这种耐性、大度、对别人的容忍称得上是宽宏博大。周瑜能有这样的雅量,怎么能说是“小气”之人呢!可以说赤壁大战的组织、指挥过程中,从与黄盖共同谋划设计苦肉计、指使阚泽献书、庞统献上连环计,直到三江口纵火,整个作战计划环环相扣;周瑜运筹帷幄之中,指挥三军沉着稳定,这种大将的风度,又哪是一部《三国演义》的“小气”之辈能够相提并论的!罗贯中花了不少心思构造出“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的情节来表现诸葛亮对赤壁大战的突出贡献,但他本人肯定知道,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实压根就没参与过赤壁之战,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零陵搞后勤工作呢!
对周瑜的才干,即使是诸葛亮的老板刘备都非常清楚。刘备还曾经私下挖墙脚,想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可惜没有成功。刘备无奈对孙权叹气地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年纪轻轻,不幸生病去世,终年36岁!周瑜明明是得病而死,罗贯中却说他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虽然都是死,但是这死法差的也太多了。况且,后世对周瑜的评价一向很高,像什么“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万人之英者”,就连毛主席都夸他是优秀的“青年团员”!
《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罗贯中也对一些历史进行了艺术创作。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是极其生动形象的,当然,这些人物的形象符不符合历史就另当别论了。一部《三国演义》让人记住了“既生瑜 何生亮”,假如周都督泉下有知,会不会大声呼喊“既生瑜 何生《三国演义》”呢?
相关图片:
↑图:图片 罗贯中撰:《三国演义》(毛宗岗批,金圣叹
↑图:图片 中国古典名著 罗贯中 普及版《三国演义》
↑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每日一人-每日一读-
↑图: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用了多少年-罗贯中写三
↑图:24237 旧版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香港明
↑图:24237 旧版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香港明
↑图:【电子书】罗贯中巨作之《三国演义》 苹果论
↑图:《杨安细书法作品58(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