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最爆点 2013 徐峥谈表演:周立波技术草率 郭德纲功底深厚
精彩内容:
献给影剧双子星的礼物
2015年是演员赵丹和石挥的百年诞辰,早在2014年,乃至更早,组长和我就在筹划出版他们的表演专著了,这是我们心中的重头戏。
作为20世纪中国电影和话剧界的双子星座,赵丹和石挥皆是经历过解放前上海电影的辉煌时代的,也都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到中年的角色转型,他们自身的从艺经历,贯穿了很长一段影剧史,可谓从历史中走来;而其所饰角色之典型性,又反映着每一阶段中国影剧的时代特征。他俩,一个被誉为电影皇帝,一个被誉为话剧皇帝,一样对表演有着自觉而独立的思考,这思考,因着各人的经验而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又都折射着时代的特征。在战火纷飞中,在风云变幻中,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饥寒交迫与出生入死后,他们没曾忘记将这思考的结晶书诸笔端,于是才有了后来我们读到的文字。出版他们的专著,既是对其通过亲身实践总结而来之经验与探索的珍视,是一次历史的回眸,也是作为晚辈后生,敬献给他们的礼物。
与书的缘分,有时就像与人的缘分一样,需要漫长而耐心的等待。
有了“礼物”的念头后,我们便四处打探赵丹后人的联系方式。期间,先后找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刘诗兵教授、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李一鸣老师以及《世界电影》杂志的吉晓倩女士寻求联络之径,但每次皆在只差一点点的遗憾中错过,我的热情与希望也一点点消退。
直到2014年隆冬,同事因为罗伯特·奥特曼的书《不要给我讲故事,我要的是人物》而与彭小莲导演有颇多联系,我忽然想起,彭导演是拍过《上海伦巴》的,该片正是以赵丹和黄宗英的爱情故事为原型的,想必彭导演与黄宗英老师是有联系的,便托同事去问。
《上海伦巴》剧照
彭导演听了非常高兴,积极促成此事,很快就联系到了宗英老师。考虑到宗英老师已经90岁,处理合同事宜也费劲,彭导演便建议她委托朋友姜金城先生来办。听闻要再版阿丹的书,黄老师很高兴,别的可以交给姜先生办,合同还是要自己签,所以很快就在病床上签署了合同,并为后浪写了软笔赠文。
黄宗英老师的题字
我们都是阿丹的志愿者
合同已签,接下来便是我们和姜先生的事儿了。
姜先生是位诗人,也是《黄宗英传》《黄宗英画传》以及《阿丹魂》的作者,作为宗英老师多年的老友,对赵丹、黄宗英的生平历史如数家珍,找他接洽,几乎是不二人选,也可见宗英老师对他的信任。
第一次打电话过去,我并不知先生已年过七旬,不过是从其沙哑的发声与激动的语气中听得出他的认真与感性。姜先生告诉我,作为同行,他深知出版公司的市场压力,后浪愿意不顾这压力,从故纸堆里找出赵丹的文字来出版,是冒险,也是情怀,他很尊敬,也愿意倾一己之力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还笑称,我俩都是阿丹的“志愿者”。
说干就干,经过一番整理,姜先生很快就寄来一摞资料。里面有两个塑料文件夹,一个是阿丹的生活照,按年代排序,每页一图,每张图贴在干干净净的白纸上(白纸的另一面是其他的文字,老人家是在二次利用,很是环保),图下都用钢笔标注了拍摄日期及彼时阿丹的生活境遇,如初入电影圈、出狱后等,照片共23张,厚厚一叠,记录了阿丹从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到饱经沧桑之老年的一生;另一个文件夹里是阿丹参演话剧与电影的剧照,依然是一页一张,每图下标示图注,这照片有的留有照相馆的印记,有的是姜先生从报刊上裁剪下来的,也是按年代排序,共24张,串联了阿丹在舞台和银幕上饰演的众多角色。还有一摞用夹子夹得整整齐齐的纸,是先生搜集的他人忆赵丹的文字,共6篇,他在首页贴了便签,正体小楷,工工整整,写明每一篇皆是谁做的,且特别告诉我,他只管提供材料,具体如何选用,还得我们做主。光是这包裹,便给我上了一堂编辑课。先生之认真与周详,借着这笔体与便签传递了过来。
不同时期的赵丹
赵丹一生两度囹圄,一次是被新疆军阀盛世才迫害,关押于迪化监狱五年之久(1938年至1943年),另一次是“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关押于上海提篮桥监狱五年零三个月(1966年至1973年春)。每一次入狱,无不受尽酷刑,但他最惦记的,仍然是演戏。
“我担心失去说话能力,就不能演戏了。”
“我想戏,没人打搅我时我就想戏。齐白石的电影剧本在我脑子里已经分好镜头了。山坡下,奔泉、溪流、短笛、牛群,牧牛的孩子们站在牛背上过河,小白石……当然,还想着演鲁迅、李白,还有阿Q、黄省三……”
生活的苦难让他对戏对角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提及《日出》里的黄省三,他说:
“嗯,过去,人们多演他的可怜,我要演出他的自重。如果现在再让我演许云峰,我会比以前演得更好……”
正是因着这种戏疯子般的专注与热情,让他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作高峰。如果说1937年《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尚散发着初出茅庐的天真纯朴的话,到了1945年之后,经历了生活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体认,在《乌鸦与麻雀》(1949)等片中,他的演技又愈加自觉与成熟,再到17年时期,《李时珍》(1957)、《林则徐》(1959)等片中,他主动转身向我国传统的书画与戏曲中寻求灵感与方法,为角色寻找基调,利用书法中的“平易”“飘逸”“洒泼”“暴烈”等笔触,以古象今,中西汇通,此时的演技,便愈加纯熟。
未能出演周恩来一角是赵丹去世前的遗憾之一
他对演戏的认知,与其大起大落的生命轨迹有着密切的呼应。因而,了解一些阿丹的生活阅历,以及他为人的直爽豪情,对于进一步了解其对表演的思考有着很大的帮助。鉴于此,姜先生和我一致认为,应该附一篇简述阿丹生平的文章。阿丹的话,他是很熟的,自然义不容辞由他来写。但很快,姜先生又告诉我,宗英老师的《快乐的阿丹》一文,以及其他几篇追忆阿丹的文章,其实已经详细地说到了,“我就不用再写了,再写就重复了。咱们只负责为他把书出好,做些本分的事情,我就不跟着画蛇添足了。”
最终,姜先生和我定下了书的基本框架。既然是百年纪念版,总得有其特别的地方吧。所以除了完整保留原书的所有内容之外,增加了《快乐的阿丹》作为推荐序,这样,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可以先通过宗英老师的文字来了解阿丹这个人,宗英老师在文中写了她认识赵丹之前阿丹的快乐童年与成长环境,详细讲述了阿丹热诚告白的细节,还讲了“文革”牢狱之灾后阿丹梦里的惊恐与对演戏的痴情,作为陪伴阿丹走了32年之路的宗英老师,无疑是最了解他的人之一。
1974年赵丹出狱后与黄宗英的合影
我们又在正文之后附录了夏衍、巴金、李准等追忆赵丹的文字,读过正文之后,再来看这些文字,便可以更好地认识“纯真见性”、敢讲真话的赵丹,以及他临终前想演戏却没得演的遗憾。
此外,我们还特别加了赵丹写《武训传》的文章。该文于1951年连载在《大众电影》第1、2期,记录了赵丹对饰演武训的愿望,以及在接到角色后具体的体验和摸索。虽然后来影片因为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而引发了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思想论争,给赵丹带来了政治上的牵连,但出演该片的初衷是热诚且认真的,影片也是赵丹实现戏路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所以经过组内商讨,我们最终决定加上此文。
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组长和我又觉得需要加一个赵丹电影作品年表,以供读者查阅参考,于是便查阅了大量文字与影像资料,做了一个雏形。为了保留老电影记录演职人员的署名方式及顺序,对于那些可以找到片源的,我们皆按照影片原有的演职人员表来记录。最后再请姜先生检查补充,这才敢胆颤面见读者。如果说那些纪念阿丹的文章勾勒出了阿丹的神态及其传奇的一生的话,这年表则串联起在银幕上的生长轨迹,一个是戏外的他,一个是戏里他。
大方朴素点儿
对于书的形态,姜先生一开始就给了建议,“咱们搞得大方朴素点儿,别弄得花里胡哨的”,这与我们组内的定调不约而同,对,还要文艺。
为了凸显此次百年纪念版与其他版本的区别,凸显其珍藏的属性,我们向领导提出了锁线精装的申请,领导很快准批。
经过和组长讨论,我们找到了曾为山田洋次的《我是怎样拍电影的》设计封面的翁华晖老师,并告之对书的基本定位。
不久,翁老师交来了第一版方案,十分简约,甚至可嗅出些现代的气息。大家看后,说不出好,也说不出不好。犹豫再三,还是希望请他再多设计一版,可以更文艺些。
第一次的两个方案
这次翁老师好似有些犯难,再不能那么快交方案了,需要些时间想想。等待,大抵是创造佳物的必经过程,那些好的事情,总需些时间积累。
在经历了一番等待之后,翁老师交来两版方案,让我们眼前一亮,就是它了。“接下来就看打样了,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组长说。翁老师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阿丹拍于1937年的那张照片,彼时,他刚刚22岁,有《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两部佳作问世,“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姜先生语)。就让画面定格在那一瞬吧。
第二次的两个方案
为了实现这朴素大方,我们抛掉了以往在封底放主题语或推荐语的惯例,就让它干干净净,什么都不放。至于内封,也只放书名和作者,然后经过三次打样对比,和设计商量,选了如石碑般的浅灰色里纸。再将书名和作者名烫黑,以实现如石碑上的阴文刻字效果,此种“印刻”,恰是我们精神上印刻之象征。
简约素净的内封
至于正文,为了风格更隽永一些,我们选择了典宋作正文字体,并尽量排得舒朗一些。为了缓解阅读大量文字的枯燥之感,在相应的内容处不时插入赵丹的生活照、剧照以及其书画作品。不满足于姜先生提供的照片,我又搜集了一些剧照,其中正文30页一张《马路天使》五个把兄弟的全家福还被姜先生夸奖一番,说是找到了阿丹性格里搞怪的因子。这些图片和文字因着时间的流逝及内容的关联而粘合在一起,呼应着文字里阿丹做戏时的严肃与活泼,让戏里戏外的他愈加生动。
戏里戏外的五个把兄弟
赵丹是我国较早的自觉探索镜头前表演艺术风格及民族表演体系的演员,他通过自己从舞台转向银幕的经验来探讨舞台表演和镜前表演之区别;通过研究好莱坞及欧洲演员的表演来探索自己的镜前表演方法;又通过自己书法和绘画的经验来实现表演的民族化探索。全书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一本探讨电影表演方法的专著,也是他一生经验总结的结晶。这探讨一如他的为人和做戏一样,充满了乐趣,总是欢乐而严肃地进行,夹杂着各个时期的时代风貌,活跃在他身边的同事亲友跃然纸上。为了让阅读更有乐趣,我们果断选择每章做辑封,辑封后设背白,于是在章与章之间,可以有个短暂的呼吸。
最后,考虑到书中有大量插图,我们选择了承印效果佳的雅致纸来印刷正文,与常见的胶版纸相比,这种纸柔韧度高,摸起来也平滑柔润。这些细微的事情读者未必都会去注意,但作为出版者,我们愿多花点心思在这“朴素大方”上。
好事不嫌晚
《银幕形象创造》最初成稿于1965年,彼时,刚刚五十岁的赵丹刚刚演完《烈火中永生》,正值表演的高峰时期。借着一己生活的阅历与对演戏的体悟,他选了有代表性的8部影片,以影片为单位,详细回忆了每部片的创作过程与心得,也算是其半生的求艺总结。
不料书稿刚刚交到出版社不久,他就遭遇了“文革”的噩运,书稿也因着主人“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而难逃被烧毁和丢弃的待遇。1973年春,赵丹刚被释放,回到家还没缓过神儿来,四天后又被送去干校劳动队改造,后来又被送去农村让农民改造。直到十年浩劫结束,他才获得自由身。于是赶紧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原先的书稿,然而只找回一小部分。
赵丹一向乐观,他并不泄气,便在这残稿的基础上日夜奋战重新编写,最终于1980年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今日再版,已过了35年,赵丹离开我们也过了35年。
百年纪念典藏版
书出版以后,我们分别给姜金城先生和彭小莲导演寄去了样书,二位对书都很满意,便一起集结,去华东医院看望宗英老师。彭导演现场发来照片,照片中宗英老师和姜先生正在看样书,“她非常高兴”。姜先生也告诉我们,为了表达对工作人员的感谢,宗英老师主动提出要从自己的样书中拿出一些,签名后送给为这本书付出过的同事,并一一问了同事们的姓名。
收到样书的宗英老师和姜金城先生
收到签名版赠书后,我突然回想起八九年前自己在大学图书馆里读书的日子,我在图书馆的一个隐蔽的走廊里发现了一排传记,它们在书架的最下层,需下蹲或跪在地上才会发现,有赵丹的,有黄宗英的,还有其他从民国上海走来的文艺界人士,于是每日都早早起床抢着最先冲进去,当穿过陈旧的图书馆走廊,顺着泛黄的书纸读下去,好似找到一个通往时光机的入口,在那里安静地端看他们起伏的命运和生活的淬炼下愈加昂扬的灵魂,所以,他们,好像一直是熟悉的老友。
如今,经过自身命运的流转,竟可再次因书结缘,以读者和编辑的身份,不禁觉得是件奇妙的事情。
相关图片:
↑图:图说老天津:表演艺术家石挥 --北方网-天津
↑图:童葆苓谈石挥:一个稀有表演艺术家的殒落_人物
↑图: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 一版
↑图:【图】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
↑图:图片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李孟尧(1926--2012,
↑图:《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198
↑图:正版-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
↑图:石挥 Hui Shi 图片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