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歌声飘过30年)
精彩内容:
6岁旅行家与迷人艺术者
大人总会在一些时候有意无意问起一些让人答不上来的问题,比如,长大之后想做什么?这次的朱哲琴可不一样,她在6岁就要做个旅行家。
偏偏这样的意念没有匹配好一副经得住折腾的身体,她天生体质就敏感。走过工厂也会全身过敏,喝茶只能挑红茶,这种挑剔偶尔也会带来精神的洁癖。即便如此,她要去的地方也总还会留下她的足迹。早年西藏爬过的雪山,非洲找过的艾滋病村,甚至穿过安哥拉大陆,尽管那里遍布地雷。凭着6岁旅行家的愿力,跨越千山万水之后仍会相信,人的精神力量比任何东西都强。
6岁的朱哲琴恐怕没想到长大后的自己真的把音乐带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也从这些地方认识了自己和世界。而她之所以选择做艺术家,并不是因为作为成功艺术家的表象和身份。
“我对世界和许多存在一直都存有无限的求知和好奇。艺术家的身份是关于认知事物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本能,艺术家会发现人们习以为常之外的角度和切面,找到独特的语言,去发现、去创造。我觉得这是艺术最迷人之处。”
“声·觉——朱哲琴声音艺术展”现场
她这样的艺术者,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仿佛都顺应着天时地利人和。从《阿姐鼓》到2014年的“声觉——朱哲琴声音艺术展”,每次创作的理念和同仁们总会有一拍即合的时候。
比如,今日美术馆的高鹏馆长刚好想在中国推广声音艺术的概念,就和她不谋而合。这种契合感甚至会让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她总是从大潮的走向抽身而退,让自己进入核心价值留存的一个区域,“不能说计算好的,但的确有一种东西让你去追寻这个东西,因为你怀疑这个现实。”
在现场,通过新媒体征集的近百位声音志愿者与“听”展者在“声觉”现场互动一起建造了一个“声音的建筑”。水声、呼麦声、击罄声,从开场到过程,声觉和视觉、人群和自然,朱哲琴和参与者,融为一个整体。声音展的参观者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凝神,成为作品的一个部分,整个完整的景态,便是作品本身。
“只有听到一个时代的大声音,
个体的声音才能为这个时代代言”
那时候的朱哲琴唱火了《丹顶鹤的故事》,找丹顶鹤的女孩好像真的就在她的声音里消失在了沼泽地。在那个年代里,大家都认为她就要成为一个红火的歌星了。
她不认,转身就去了西藏。那里有她坚定要找的新东西,不是欧美流行的元素,也不是港台特有的腔调。只身面对自然的天地,耳边吹来的高原谷风都是她热爱的淳朴。这样自然和心境的配合使她参与创作和演唱的《阿姐鼓》得以面世。
之后她在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举行个人音乐会,渐渐得到国际的音乐家的青睐和认可。她极具特色“朱哲琴”式的嗓音和舞台表演成为国外接受度高的华人音乐家。这些经历让她成为在舞台中央独当一面的正式者,而在新专辑《月出》中,朱哲琴选择转换位置,让自己置身于焦点建构的对立面,做一位实在的旁观者。
这张《月出》里,听不到醒目的“朱哲琴”,更多的是她寻找到的即将丢失的声音。无论是唱片的创作形式,还是采样内容再创作和原始采样技术,这张唱片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方法和角度。朱哲琴自己也没想过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一个新生命里含有原来生命的局部或基因,但它又是全新的。”与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声音相比,她现在更看重民族音乐传承者的责任,“中国的音乐和中国的文化,是一个集大成的版图。丰富性是中国音乐和文化的基础,当代和古老,各民族的特色,在这张唱片里平行、融合、升华。”
从2009年开始,她带上团队走遍中国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版图,在2万多公里的行程里收集起1000余首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于是有了这张双唱片专辑,把民族音乐素材作为基础的创作,再由她自己演唱,也有珍贵的民族音乐原始采样。
直到现在,有人开口歌唱,声音从嘴里发出来的那一刻,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与众不同。不光是声音,身上凸显的气质和味道是随着声音慢慢而来。就像今天的朱哲琴,歌声只是她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就在2014年9月,她在北京完成“声觉——朱哲琴声音艺术展”,媒体称她为声音艺术家。
在当时的艺术展览现场,朱哲琴与现场的志愿者和嘉宾一起构造一座来自声音的建筑。水声、击罄声、呼麦声成为建筑的主体,自然平和中代入人与世界最简单的关系。
“你想要一个世界,你就创造一个世界”
如果说创作只是一时之需的自我表达和呈现,那创造就是抽离自己后重新审视的所得。所以,朱哲琴才会说,“你想要一个世界,你就创造一个世界”。当《阿姐鼓》屡获世界大奖,朱哲琴声名远播的时候,她选择了行走看世界,之后,她对一个问题有了透彻的思考:“《阿姐鼓》去到全世界,但是我们周围有美吗,我们周围增添了多少真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生活在这儿,我们一直在那里重复,这个东西对世界有价值吗?关起门来,就要一个自己的伊甸园吗?”
朱哲琴决定走下来,让美落入凡间。“看见造物”则遵循“上乘非奢侈”的原则,这也是朱哲琴本人对物质和商业的一个观念。“看见造物”希望传递中国造物精神,朱哲琴说:“中国人的造物思想渊源独到,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和价值取向的基础,把情感意趣寓于造物之间,除了实用,还有意境、意念。物我传神,真是太高妙的智慧。这是中国造物最与众不同之处。我们总会回归于品质和精神的上乘意趣。”
上乘非奢侈,是希望‘看见造物’去做有巧思、有好的意境的良物,但它并不是一个奢侈的物件,不是人们不需要的物件,不是一个彰显金钱,去铺陈浪费的一个物件。
“‘奢’和‘侈’字在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词,奢字是过度,侈字是浪费,中国的价值观是不主张这个的。我们可能现在以这个为荣,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是永远的,我不认为他会永远存在,他只不过是中国在原来物资极度缺乏这样的背景下的一个反弹。”
看见·黑陶茶盘
当周围都被粗制滥造、有毒食品、假货充斥的时候,她和她的团队秉承着这样的观念决定进行民间手工艺项目考察,其中的产品参加过米兰设计周,还被推广为民艺传承的公益项目。2015年,“看见造物”推出了“看见民生”产品系列,旨在为大众提供买得起的设计品,倡导中国新品质。
看见·昆虫丝巾
看见·墨兰茶器
看见·秋瓷花瓶
她始终认为,只能活一次,所以她要值回票价的人生。不光是创造,做事也是身口意一体,用意志力不断调整自己。
所以她才会说,“一个人的本质,如果你是鸟,天空就是你的世界,你不会说累。待在土地上,对你来说没有吸引力。人后续的训练就是所谓知性的训练,要看你的精神和行为是不是能够同步,能够协调,这很重要。”
我总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人们发挥闲情逸致的能力。从古人开始,一首曲、一幅画、一件物,透露的何尝不是打发时间的忍耐和消磨。可现在不是,至少朱哲琴不是。她找到的是自己的世界,不管是声音还是造物,始终都是和她个人最十足的映衬。
有次她在微博里说,“海和你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得就像童年。”还是在这样的久远和告别里,她看海,我们看她的世界。
今日主角
【朱哲琴】音乐艺术家
【看见造物】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一个十年,游走世界,以独特的音乐创作语汇与哲思,为中国和世界乐坛缔造里程碑,《黄孩子》、《阿姐鼓》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又一个十年,致力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国创造”,走访云南、贵州、青海、内蒙、西藏等地,联合设计师、艺术家、年轻音乐人、时尚人士,共同开展当代音乐创作和中国原创设计。
朱哲琴的名字,与时代精神的走向有关,从文化保护到文化创新,总是以行动者的姿态,走在前面。
编辑Mirror
配图 朱哲琴团队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对话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关注读享微博:“i读享”
也欢迎你在今日头条、喜马拉雅和凤凰FM搜索“读享”关注订阅我们
相关图片:
↑图:朱哲琴的歌曲歌词大全,朱哲琴简介,试听朱哲琴的音乐
↑图:揭秘歌手朱哲琴个人资料图片
↑图:朱哲琴:用耳朵聆听一场展览.朱哲琴.歌手朱哲琴个人资料/近
↑图:朱哲琴:用耳朵聆听一场展览.朱哲琴.歌手朱哲琴个人资料/近
↑图:朱哲琴个人资料,个人资料专辑资料简介图片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