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野】教我如何不想他
精彩内容:
先来读一首诗: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在诗中刘半农第一次使用了他在两个多月前刚刚发明的汉字“她”,从此,汉语的第三人称才有了男女之别。后来,赵元任将这首诗谱上了曲,使其得到广泛传播。
刘半农是一位诗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曾经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进入北大担任国文预科的教授,这在当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因为刘半农从学历上看是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收到聘书后刘半农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家人拿着聘书翻来复去地仔细研究了半天,才在弟弟的提醒下相信了这是真的。
其实,这要归功于陈独秀对他的大力推荐,当时曾有一段时间刘半农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而新青年又是陈独秀一手创办的。两人因此有了一些交集,在接触之中,陈独秀发现了刘半农身上的才情与锐气,才向不拘一格的蔡元培大力推荐了他。没想到,这件事居然成真了。这样的事情在今时今日完全是不敢想象的。
其实刘半农以前的笔名并非是这两个字,而是叫“半侬”。这个名最早是在杂志上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当时的刘半农为了迎合读者,快速出名,写了大量的艳情小说,用今天的理解来看,就介于黄色小说与言情小说的一种,当然记者的笔名也要香艳些才般配。他就给自己起了几个艳俗的名字,什么“半侬”“寒星”“范瑞奴”,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半侬”。进入北大以后,有一次看到了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论》,之后大受震动,决定与旧式文学决裂,实际行动之一就是把自己的笔名里的“侬”去掉单人旁变为“农”,以示与过去的彻底告别。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笔名。
可是在北大这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只有初中文化的刘半农还是遭到了不少有留洋博士背景的教授的排挤。刘半农一怒之下,考上了赴英公费留学的资格,这在刘半农并不是难事,他天资聪慧,从小考试常获得第一次,才智自然不低,当初也正是因为对旧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才愤然退学。这首《叫我如何不想她》就是在伦敦留学时创作的。后来他辗转到了法国巴黎,考了一个博士回来,继续回到北大任教。这回那些学院派教授们也都不再多说什么了,反应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回国后的刘半农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文物保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从限制到合解,最后到互相尊敬,这其中也经历了一番曲折。而刘半农的死也与斯文·赫定有着间接的关系。
为了祝贺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寿,刘半农接受了瑞典地理人类学会的邀请撰写两篇文章刊入斯文·赫定七十生辰纪念册。刘半农为了写好其中一篇有关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于1934年6月19日携白涤洲等助手离开北平,前往内蒙古等地实地调查方言音调和声调。但在考察途中,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传染上致命的回归热。他于1934年7月10日抱病提前返回北平后,又被庸医误诊,7月14日才入北平协和医院,当日下午便与世长辞。据刘半农的女儿回忆说:协和的规矩是很严格的,病人进去之后要先洗脚,然后把胡子头发都剃掉,这样一折腾,父亲上午住进去,下午两点多就去世了。
刘半农去世时年仅43岁,得到消息后,斯文·赫定曾专程前往刘家吊唁,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纪念邮票赠送给遗属,以示纪念。
有人说《叫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写给女友的情歌。但更多的人认为,"她"字在这里代表的是中国,这首诗应该是刘半农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家乡的心声。现在,她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因为这个字,我们记住了刘半农,记住了他为中国语言文字及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关图片:
↑图:赵元任在「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中说;「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
↑图:有一首老歌传唱多年,歌名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作曲是赵元
↑图:赵元任先生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钢琴捐赠仪式圆
↑图:教我如何不想她 便是他为妻子所作 这首诗经著名作曲家赵元任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