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桃李杯舞蹈《走出沙漠的刀郎》
精彩内容:
在偏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在源远流长的塔里木河岸边,在干燥、枯燥、烦躁的环境里,他们就像塔里木河的鸳鸯,用飞扬的青春和爱情,点缀着这里的荒凉,用年华和执着巡检着这里三十九口油水井。他们就是江苏油田矿业开发总公司新疆分部巡检工姜涛、李梦颍夫妇。
1月3日12时,新疆分部综合一大队姜涛、李梦颍和往常一样带上管钳、压力表、温度计等工具开始了巡井。他们来到AT9-13H井,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资料录取。
井口温度45摄氏度,套管压力0.52兆帕,电流显示正常。末了,李梦颍又摸了摸电机,站在井边仔细地听了一会儿,“这口井今天很正常”。
在姜涛、李梦颍的眼里,每一口油水井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感情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始终把油水井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新疆分部综合一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新疆分部副主任彭志认为,这种“视井如子”的理念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只有把油水井当成自己的孩子,员工们才能体会到一分责任、一分感情。”
四年来,姜涛、李梦颍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每遇到暴雨、冰雪天气,他们的心就被39口油井揪着。
“心被揪着的感觉跟看到六岁的女儿姜文静,受了委屈时的心情没什么两样。”李梦颍说,管教孩子,家长有责任,管理油水井,我们同样有着家长一样的责任。
一人监护,一人操作。一次,由于YT2-20H井发生气锁现象,姜涛、李梦颍夫妇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下,野外守候了三小时,对该井放喷,直至气锁解除。
“每天起来都要跑180公里的路程,巡检30多口油井,任务很重。工作上姜涛照顾我多点,生活上我照顾他多点。”李梦颖这样告诉笔者。
为了更好地为油井“把脉”,小两口在四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字巡检法,对每口井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已经刻到脑海里了,撵也撵不走”。
他们负责塔河南、阿探等4个片区39口油井的巡检工作,巡一次井、取样就需要8个小时。为了减少车辆往返公里数,他们中午在井场只能简单吃个便饭。
尽管这样,无论是什么天气,他们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口井。前不久,AT9-8H、AT9-9H两井转抽后,从生产情况来看,气锁严重,频率高,有时一天一次,有时一天出现两到三次气锁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处理疑难杂症的方法,“放喷虽然能解除气锁,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时间的浪费。”姜涛说。
于是便对AT9-8H、AT9-9H等井进一步优化套管油嘴,通过3.5毫米至6毫米油嘴的极差调整,掌握了机采油井发生气锁的规律。
最终制定了套管合理工作制度合采、机采高冲次、早中晚人工解除气锁方法防治气锁、建立气锁监控表提前预防等措施,避免了频繁气锁井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油井的稳定生产。
油水井没有“身体不适”,只有正常了,他们才能安心地回到生活基地。让他们自豪的是,在新疆分部参加管理的油井小夫妻还有王鹏朝和窦霖、李宗贵和白小红、曾凌峰和惠义杨……
图说:1、姜涛、李梦颍带上工具开始一天的巡检
2、每次妻子取样时,姜涛都会拿出检测仪检测
3、油品质量怎么样,两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4、只要油井没有“身体不适”压力正常,两个人的心情都很好
5、闲暇之余打开手机看看女儿姜文静的照片
相关图片:
↑图:走出沙漠的刀郎
↑图:艾尔肯 走出沙漠的刀郎
↑图:艾尔肯 走出沙漠的刀郎
↑图:艾尔肯 走出沙漠的刀郎 好地方
↑图:艾尔肯 走出沙漠的刀郎 磁带
↑图: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