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张家和称与王全安是同学 其学生时代品行端正
精彩内容:
房屋内部结构模型
四号院模型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张卫波 摄张家大院 记者王锋 摄(资料图片)七号院模型□本报记者张卫波
东方卫视有档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展示了一群建筑师用奇思妙想让老建筑“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眼下,咱们济南也出了这样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的巧妙构思下,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张家大院活了起来,一座座模型展示出了大院新生机,这群年轻人来自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昨日,记者来到济南大学,亲眼见证了他们的设计以及未来对张家大院的构想。
改造成型,探索老建筑未来方向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是对老济南景色的出神描绘,而这种景观在王府池子张家大院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说,“王府池子+张家大院”是老济南景观的最佳缩影。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济南的老建筑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还承载着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目前,张家大院共生活着5代(17代到21代)近百口人,去年10月,结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刘强率领团队完成了张家大院的测绘复原工作,“张家大院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建筑外立面大多破败,原有空间也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居住要求,且面积在逐渐缩小,保护这座古建筑群目前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完成前期测绘的基础上,刘强与同事于江、王晓璐打算利用学生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机会,通过学校开展了这次以保护老建筑为主题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因此也有了张家大院这些模型的产生。
记者在济大土木建筑学院一楼大厅里看到,张家大院8处建筑模型呈现出改造后的基本面貌,“原来的张家大院,建筑格局相当宏伟,东有腾蛟泉,西有起凤桥,南北各有文武二庙,是个五进式大院落。院里通道全部是青石板,东西南排列五进院落,都是四梁八柱结构,可谓‘济南民居活化石’,我们在前段时间完成的张家大院数据测绘基础上,又跟现有住户进行了沟通,询问了他们对大院保护的意见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考虑,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展开设计。这次展出的这些模型,从未来的可操作性上是可行的,既满足了保护老建筑的要求,又能给老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行性,应该说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刘强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既传统又现代时尚
记者看到,经过设计改造后的张家大院,既保留了老济南四合院的神韵,部分还可以用作商用,能够补贴修缮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弥补居民微薄的收入。
张家大院四号院黄墙灰瓦,是个典型的老济南四合院。在跟设计人员沟通时,记者了解到,房屋主人比较传统,在改造时提出,要尊重老济南四合院的布局,北正屋要明显高于前边的建筑,新修南屋也要高于东西厢房,另外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希望对庭院进行重新设计整改,美化院内厕所和储藏室的外观。按照这一思路,负责四号院设计的几位年轻人决定尊重主人意见,延续老济南的历史文脉,他们调研了附近济南标志性的建筑构件,运用中国古典的美人靠、垂花门等进行改造,“我们采用的是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这是垂花门构造中最简洁的一种,可以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留下最大的活动空间。”
七号院是张家大院中面积比较大的一座,业主是一位独居的老奶奶,但是由于房屋空间运用不合理,造成住户房间不足,且由于建筑物密集,在采光上存在很多不足,儿孙回来居住也面临麻烦。经过分析周围的交通、人流以及四季阳光的变化,几位年轻人决定从“商住一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造,因为沿街,人流较多,老奶奶又喜欢做一些民俗产品,可以做成类似旅社性质的场所,因此,设计人员通过加固框架增加了房屋的牢固度,同时用开天窗等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光照时间,记者看到,这里可以成为一处很不错的青年旅社性质的住宿地点,“平时老奶奶自己很孤单,人多了热闹,同时老奶奶还有做民俗产品的特长,通过住宿以及零售,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修缮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谈到这些设计时,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邱立平告诉记者,“这次设计促进了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拓展了学生们的科技创新实践之路。下一步,济大土木建筑学院将寻求跟规划部门合作,并希望能够得到社会资本的支持,加上原有住户的部分资金,形成合力局部或逐步实施张家大院改造计划。”
相关图片:
↑图:张家与吴家有亲,说的正是她的大伯父张彭瑜夫妇,而见报的照片
↑图:出身
↑图: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了张家、吴家相争的情景
↑图:古村,过去只有三个姓氏,形成了吴家、张家、孙家三个大院.
↑图:古村,过去只有三个姓氏,形成了吴家、张家、孙家三个大院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