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经典 2015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基的隐秘真相(下) 151117
精彩内容:
这十多年,大象做过很多工作,做过金融行业的操盘手,也做过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当然,最近这几年一直专注于艺术市场的评论和报道。而不管做什么工作,大象对于历史有着特别的痴迷。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到了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起,中国的史书开始不断的变味,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往往并不能代表一个真实的过去,这种史学风气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的中国。很多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有美图秀秀的今天,姑娘们的照片更是可以被修得人人都像范冰冰了。
在嘉德春拍之前,大象曾经在一条朋友圈里面讨论了明末土豪董其昌被一群书生烧大宅子的故事,但是真实的历史上,这位书画圈的大地主是不是真的因为强抢民女而引发了群体事件,史书中的说法各不相同。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董其昌的人品问题呢?这样的问题即便在近百年的近现代历史中,都难以很好的解决。
幸好,古人留下的纸扎墨迹往往记录下了其本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尽管通过这个片段难以了解一个人的全部,但是字里行间却能够折射出不少有用而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大象这些年在各地看展,有心拍摄下了不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尺牍墨迹,在这里不妨为朋友们分享一二。
明王守仁致王侍御(王济)书
侍生王守仁顿首敬启。侍御王老先生大人执事。昨承颁胙,兼锡多仪。生以丁日感微寒,迄今未敢风,未能参谢。感荷之余,可胜惶悚。先遣门人越榛、邹木请罪,尚容稍间面诣也。即日侍生守仁再拜启上。外小诗稿一通呈教。余空
——王守仁
王守仁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神一般的存在了,印象中,就连习大大也在不少场合谈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五百年来,他的粉丝可谓遍布全球了。王守仁留下的墨迹屈指可数,这开致王侍御(王济)书为台湾何创时基金会所珍藏,何国庆老师曾经对大象介绍过他的研究心得,这封信应该是王守仁三十几岁的时候在贵州写的,因为只有那个时间段,他们二人有交集。这一时期正是王守仁一生最辉煌之前的“龙场悟道”,通过一方小小的信札,感觉一代传奇人物距离我们咫尺之遥。
明末清初 黄宗羲、吕留良等种菜诗唱和册
这一整套明末清初的尺牍墨迹涵盖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清初汉人名士出仕与归隐之间进退两难的朋友圈——汪琬、尤侗、陈廷敬、梁清标、徐乾学、王士禛、黄宗羲、吕留良,它在2012年的北京匡时春拍上拍出3220万元。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黄宗羲和吕留良毫无疑问都是最为顶尖的思想家,但是两人的关系从好友到疏远,一直都是历史上的一个有趣的课题。
面对满清入关,很多汉人名士都选择了退隐而不侍清廷,康熙初年,黄宗羲和吕留良二人曾经一度都在桐乡隐居,两个人在桐乡名士吴之振的种菜诗册页上题下了自作诗,从中就可以看出两个人为什么渐渐分道扬镳了。
吾友新开黄叶村,
家僮已报微泉出,稚子无人见竹根。
晓转辘绳水径斜,晚看烧底长新芽。
秋来风自西南起,索索篱边挂苦瓜。
——黄宗羲
雕栏曲护绿畦斜,土沃肥多易长芽。
燕麦兔葵争一笑,此间那有故侯瓜。
婢嬾童骄老仆尊,先生自把
闭门不入英雄队,且了残书答菜根。
——吕留良
由于康熙皇帝极力笼络明朝遗民,黄宗羲尽管不出仕,但他鼓励学生万斯同等人入朝编修明史,对于清廷的态度显得比较温和了,对康熙皇帝也开始有了好感。而吕留良则是反清复明的狂热分子,对于这种隐居生活显得嗤之以鼻。因此,从他们二人所留下的墨迹便生动反映出了他们的真实心态。最终,我们也知道,在雍正一朝,已经过世的吕留良被卷入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文字狱案中。这本册页便留下了两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反清复明”的不同态度。
吕留良行书致董雨舟手札
……弟处无两处船只人力,且此处人到彼,未免纷杂多事。意欲即于兄处为税一船,雇数力,竟于是日载至识村,该费几何?乞酌示,即当先奉,至期令小儿来起引也。何如,何如。……
——吕留良
吕留良一族遭遇惨烈的文字狱牵连,孙女吕四娘进宫刺杀雍正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但这显然并不是史实。而一个绝对的史实是,吕留良所作的绝大部分墨迹手稿已经在那个对于汉人来说的黑暗年代摧毁殆尽。如今所存世的吕留良真迹大约就是那么四五件。这件同样是何创时基金会所藏的吕留良行书致董雨舟手札,反映出了一个对于小事情都十分认真严谨的吕留良。经过了三百年的惨烈历史变迁,这样的手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反清大学者。
即将在东京中央香港秋拍即将呈现的日本教育书道研究会旧藏书法尺牍专场将首次曝光一批明清时期的名家书法尺牍,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此,大象团队特别专访了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老师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解读!请朋友们观赏我们的视频吧!
受到童老师的指点,接着大象通过图文也尝试着来解读一下这批尺牍中所蕴藏的历史信息吧!
2015东京中央香港秋拍
吴昌硕致沈石友信札
估价:HKD 200,000-250,000
出版:《吴昌硕尺牍信片合刊》,新谷泰鹏编集,(有)书研发行,平成11年(1999年)11月,页25~34
这十开信札的两位主角串联起了近代砚林的一段传奇——《沈氏砚林》。有关《沈氏砚林》大象之前曾经专门发过专题报道。早在2009年的西泠秋拍上,一方吴昌硕、沈石友、邵松年铭和轩氏紫云砚以549万为台湾著名收藏家林百里先生竞得,而就在9月份刚刚结束的东京中央秋拍上,一方“钝居士生圹后志砚”以8000万日元(约合432万人民币)的高价落槌。
1882年,沈石友和比他大十几岁的吴昌硕结实,当时沈石友家境殷实,而吴昌硕却还是一个有一点DIAOSI的大叔,不过两人志趣相投,沈石友以家中收藏供吴昌硕增闻并资助其学艺,同时吴昌硕则为他雕砚,题写砚铭,共同创造了堪称砚台中的《石渠宝笈》的《沈氏砚林》,吴昌硕在沈氏砚台上所刻字体大约以篆书、行草居多,但其究竟是在书纸上打稿,还是直接落在砚台之上,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而第一次面世的这十开信札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问,其中一开曰“示悉砚铭已改,昨日砚铭已书去,今日遍觅原纸不得,望于画一样格来,以便涂抹……”划样寄纸请缶老书铭之举,可与《品砚图》中诗句“砚分三品上下中,写图来嘱吴大聋,大聋平生癖金石,虽处两地精神通。”相印证,可见两人是通过邮寄信件、稿样来完成砚铭的。在没有摄像机的晚清,一通信札仿佛像过电影一样告诉了今天的人们,绝世好砚是如何诞生的。
2015东京中央香港秋拍
清赵之谦行书纵难送曹生手卷
估价:HKD 300,000-400,000
出版:1.《悲盦剩墨六集》,丁仁辑,西泠印社珂罗版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
2.《赵之谦~~覆刻悲盦剩墨~~》,岩山贞出编集发行,株式会社平文社印刷、昭和57年(1982年)1月,页230~232
3.《赵之谦法书集粹》,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90年4月,页157~159
4.《赵之谦书画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宏编,1996年4月
5《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上)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齐源编,2005年11月,页87,图版38~4
著录:《中国书画全集·第71卷》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页277
我们之前发过一个“吴大澂”的朋友圈,串联起了晚清的政坛和金石核心圈,而东京中央香港秋拍,则以近年罕见的7个标的,数十开手稿完整的呈现出了一个晚清碑学和海派书画真正领军人物赵之谦的强大朋友圈,几乎涵盖了赵之谦一生的金石考游和文人交谊。大象在这里请朋友看看这封手卷中的历史信息吧。
这卷赵之谦行书纵难送曹生将北碑的星流电转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一卷小小的手卷更是串联起了晚清文坛的一批知名人物。上款人“葛民先生”便是著名的学者曹籀(1800-1879),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我劝天公重抖擞”的龚自珍等人都是好友,他还曾和戴熙等结红亭诗社,互有唱酬。而赵之谦和龚自珍同样是好友,大象曾经在别处看到过一封信札见证了二人的交谊。赵之谦将龚自珍为曹生所撰之文《纵难送曹生》以自己的魏碑笔法写下再赠送给曹籀,三位清末名家的交谊在一个手卷中被定格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记载,赵之谦在咸丰七年结交曹籀,此时赵之谦29岁,而曹籀已经58岁了,可谓是忘年之交,而赵之谦在《国朝汉学师承续记》中这样形容他的这位老友:“葛民(曹籀字葛民)为人强直,无依违,不信宋儒理书,深疾当世空谈废务之士,故屡受侮,乡人詈者尤众。然余所识杭人学者,葛民以外,鲜可语焉。”赵之谦在杭州的时候也经常住在曹家。手卷后还留下了吴昌硕的题跋,一卷手卷留下的历史信息之丰富,令人赞叹!
2015东京中央香港秋拍
明张瑞图行草长歌行赠旺兄
HKD 400,000-600,000
出版:《张瑞图自书诗》新谷泰鹏,(有)书研发行,平成11年(1999年)11月
释文:兄为吾祖之长孙、能将孝义持家门。畊径不随时俗改、衣冠犹有古风存。我家东冈旧乡土、谷有田场桑有圃。诸弟喧哗逐城市、兄也萧 写瓌堵。僮仆驯雅妻更亡、男女下、皆成行。女长适人秪近里、男大为农不出村乡。只今汝年七十七。我翁为叔汝为侄。岁时相看如父子、坐堂过庭犹不失。故为东城复南陌、兄今巳作白头翁、弟亦长辞金门客。弟昔省兄尽兄欢、夜々束灯烛……罗常盘、兄前劝饮嫂欢餐、留我一月相盘桓。自从离兄仕都下、都城谁是悠悠者。参户清侯霜满裘、九衢白昼尘随马。朱门金锁晓未开、我甚不顾骑马回。此时吾兄正稳卧、日高户外无人催。爱兄好静谢尘网、一卷道书常々在。当年托身未许附年少、举手未曾拝官长。
庚午夏孟、白亳庵居士瑞图。
张瑞图是晚明一代最出色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出一个动荡时代的激越躁动,开创了不走寻常路的奇崛书风。今年的北京保利春拍翦淞阁专场上,一幅3.38米的张瑞图巨轴书法引发了众人争相合影,最终14个大字拍出了1427.5万元高价,100万一个字!
而在历史上,张瑞图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如今的绝大部分上将张瑞图脸谱化成了和魏忠贤穿一条裤子的“阉党”,好端端的一个创新派的书法家RP是否真的很有问题呢?
简单的介绍一下张瑞图同志的简历,张瑞图生于1570年(隆庆4年),自幼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吃不饱饭,凭借着刻苦努力,他在万历35年(1607年)中了进士,不过在党派林立,内忧外患的晚明朝廷,站队不好混,不站队可能更不好混,最终在魏忠贤如日中天的1626年,张瑞图礼部尚书入阁,达到了其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不过因此他不幸被列入了明史的阉党传中。
“施凤来,平湖人。张瑞图,晋江人。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凤来殿试第二,瑞图第三,同授编修,同积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同以礼部尚书入阁。凤来素无节概,以和柔媚于世。瑞图会试策言:‘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其悖妄如此。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
——《明史·阉党》
尽管如此,《府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阉党面具的张瑞图:“内持刚决,外示和易,阴剂消长,默施救济。”
事实上,翻阅史料,张瑞图除了给魏忠贤一党发挥特长写写碑文以外,也真心没有干过什么特别伤天害理的大坏事,一个穷屌丝出生的胡建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混到了中央委员一级的大官,实在很不容易,不过因为在一个朝代的多事之秋站错了队而被不幸列为“阉党”,也算是挺悲剧的了。而大象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句,现在同样被人们脸谱化了的一代民族英雄的袁崇焕居然也曾经两次上表要给魏忠贤同志建生词,而后来袁崇焕擅自诛杀皮岛一方诸侯毛文龙的其中一条罪名恰恰却正是“给魏忠贤建过生词”,所以历史啊,往往是不忍细看的。
东京中央香港秋拍上的张瑞图行草明人何景明《长歌行赠旺兄》作于崇祯三年,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被年轻的崇祯皇帝秒杀掉了,张瑞图则因为被认定为魏忠贤一党而被革职遣返回了胡建晋江老家(仅仅是革职其实也说明张瑞图可能真的没有犯过什么招来杀生之祸的大罪),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张瑞图忘情山水之间,昏晓拥山翠的逸趣。看看这样的作品,或许我们真的能够抛开阉党面具,纯粹的去欣赏他的书法艺术,或者,我们也会重新去认识一个历史上更加真实的张瑞图吧!
东京中央香港2015秋季拍卖
预展:11月23-24日 (上午10时至晚上6时)
拍卖:11月25-26日
相关图片:
↑图:历史上真实的长孙皇后 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的幕后人
↑图:历史上的今天 玄武门之变因李世民好色看上弟媳
↑图: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李世民也未能真正摆脱玄武门之变留
↑图: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图:历史真相 玄武门之变 真正策划者是尉迟恭
↑图:历史上的今天 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