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新闻主页 >> 图片大全 >> 正文

图片大全

[宣武门政变]1626宣武门大火之谜_名相故里说魏徵

 87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6-2-2 9:18:18

2013年12月28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河北移动石家庄分公司联合主办的“燕赵讲坛--先进文化系列讲座”举行了2013年的收官讲座。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受邀登台,为市民介绍了我市历史文化名人--以“敢谏直言”著称的唐朝名相魏徵。

□本报记者 王 更/文 张晓峰/图

魏徵,巨鹿下曲阳(今晋州)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千秋金鉴”。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

讲座开始,蒙曼首先给大家看了一张历史上留下的魏徵画图。她介绍,史书上说魏徵“貌不于中人”,“也就是说,长相在中等人及其以下,比较瘦小的样子。但是,魏徵人虽瘦小,名气却很大--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光留下历史记载的谏言就有200多条,相当于当时其他所有大臣的进谏总和。可以说,魏徵是谏官之首。”

中国的皇权政治之所以能够持续两千多年,在蒙曼看来,是因为中国的皇权政治,从来是肯听意见的专制,是柔性专制。“比如魏徵曾经给皇帝建议二百多次,而且都得到了接受。”唐太宗说过一句话,青史留名:“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魏徵以人为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徵的形象现在看起来如此光辉,但他少年的时候却很贫困,后来当了道士,云游四海。此时正值隋末,天下大乱,他就投奔了一个小的叛乱分子元宝藏,但是却失败了。他又先后跟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又全部兵败被消灭。“这叫‘挺谁谁死’。”蒙曼说,有人认为魏徵的眼光极差,但她却不这么认为:“这样的人绝对有本事。因为尽管他前一次失败了,但总有后面的人看重他、收留他。”魏徵跟随元宝藏的时候,元宝藏老给李密写信,但他不会写,就让魏徵替他写。所以李密就发现元宝藏虽然不行,给他写信的这个人却厉害,就盯上了这个人。后来元宝藏被消灭,李密马上把魏徵揽在自己的手下。“魏徵不知道跟错了多少人,但最后总有一个英主,让他实现了他的价值。”

千载一遇的机会成就了魏徵

蒙曼认为,魏徵成为中国古代第一谏官,他的机遇可以说是千载一遇。这“千载一遇”包含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他的个人因素,是人才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第二得碰上一个好人,能让他施展才干。“这就要看看最终给魏徵留下千载一遇机会的这个人了--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好人,因为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是一个皇帝,可以拥有权力,但不是一个圣人,有缺点和不足。“一个拥有权力,但是又有不足的人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忙。”所以唐太宗自比为美玉。唐太宗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美玉有良好的素质,但它的本质只是一块石头,只有经历琢磨才会焕发出光彩。“琢磨的人是谁?就是魏徵。”

那只有纳谏就够了吗?难道魏徵真的就是一个在别人的指挥棒下起舞的木偶吗?“绝对不是。”蒙曼说,魏徵成为千古第一谏臣,除了有千古第一明君之外,还有他自身的特有的素质。“首先,魏徵有特殊的身份,他是一个‘客卿’,他是皇帝从已经失败的政治对手手下收留的。因此,魏徵不是开国功臣,没有背景、没有势力,更不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可以参与最高决策。他对皇权构不成威胁,所以进谏时没有来自皇权的压力,没有对各种势力的顾虑,他可以‘知无不谏’,可以‘旁观者清’。”

那么,魏徵进谏有哪些优势呢?蒙曼分析认为:第一,他有从前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这绝对是皇帝值得汲取的;第二,他跟皇帝手下打天下的这些人全都没有瓜葛,所以不用担心他和任何一个派系结党。“事实上,唐太宗是用魏徵去监督这些结派的人的。”第三,魏徵之前的政治背景已经被彻底地清理掉了,在朝廷里只能依靠皇帝,所以没有任何人比魏徵更加忠心。“在唐太宗看来,这样的人说自己两句,说得再狠,也不用担心他造反。唐太宗想要找一个信得过的、没有势力的人帮他监控天下,而魏徵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势力而有本事的人。”

皇帝渴望纳谏,魏徵正好有这个本事,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无所顾忌的身份。唐太宗有一次质问魏徵:“我要是听你的意见你就搭理我,我要不听你的意见你就不搭理我,你这是什么意思?”魏徵说:“我怕我一搭理你,你就以为我同意了。我不能丧失原则。”“想想看,一个人说话,另外一个人不搭理,这有点那种夫妇之道的感情了。”蒙曼介绍,此时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武媚耳!”

魏徵一生独谏二百余次

魏徵一辈子进谏,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是200多次。贞观之治20多年的全部过程,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唐太宗一共纳谏400次左右,其中魏徵一个人独谏200余次。蒙曼说,一个人的建议量是其他人建议量的总和,这足以看出魏徵的分量。“所以魏徵是一个事无不谏的人。”

“事无不谏”究竟谏什么?蒙曼说,魏徵事无不谏,主要提三方面的建议:政治路线上的,具体政策上的,统治者的道德。“最重要的是关于政治路线的谏议。”

唐初有一次著名的政治辩论。宣武门政变之后,唐太宗当了皇帝,接着就要决定国家往哪个方向走,当时产生了两派意见。第一派以封德彝为首。封德彝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留下的一个老臣,他认为,这是一个天下大乱之后的时代,老百姓也习惯了一种不断起义造反的混乱状态,所谓“刁民难治”,因此乱世要用重典,皇帝要建立对官僚体系的绝对权威,在民众之中建立各种细微的法律体系,让他们保持服从。但是魏徵不同意,提出了另一种政治路线。魏徵说:“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老百姓有一些最基本的诉求,也有一些最基本的性格。如果要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他,他会变成暴民;要是用教化的方式处理他,他会变成良民。

这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封德彝说要行霸道,强调的是统治;魏徵说要行王道,要行仁义,以德治国,老百姓就能变成有道德的人。“最后皇帝还是采取了魏徵的言论,说那就试着推行一下仁义,我不管老百姓是不是内心一直渴望暴乱,我就按照一个好皇帝的标准来对待他。”蒙曼说,这个时候魏徵就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路线,认为应该先给老百姓以劳动的自由,他们该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还要给官员自由,当他有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可以提出来。“这样的政策推行了四年就见成果了。贞观四年的时候,全国处置死刑的一共是29人,基本不需要再用刑罚了,因为各安其份就能各得其所。人各得其所谁还非要去犯罪呢?”

唐太宗最后总结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劝谏多达二百余次,这就是魏徵对唐太宗至诚的表现。

从“以人为镜”到推碑悔婚

魏徵一直跟随唐太宗,唐太宗也很赏识他。有一次唐太宗发现魏徵的生活很艰苦,以至于家里连个起居的地方都没有,觉得很对不起这个大臣。正好当时皇宫要建一个偏殿,唐太宗就把自己建偏殿的材料用来给魏徵建正寝,从此魏徵也住的体体面面了。

“唐太宗对魏徵这样,可以说是‘感人指数三颗星’了。”蒙曼说,当然还有更感人的四星、五星事件。因为魏徵考虑的事情太多,身体也不好,后来就生病了,严重到病危。这时候,唐太宗就把自己的爱女衡山公主“许嫁”给了魏徵的儿子魏叔玉。他把还没有过门的公主领到了魏徵的病榻前,当时魏徵病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唐太宗就在他身边说:“魏徵,魏爱卿,你睁开眼睛看一眼你的新媳妇吧!”虽然皇帝给了魏徵这么大的精神鼓舞,但他还是病重离开了人世。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决定让他陪葬昭陵,于是就在半山腰给魏徵造了一个坟墓,还亲笔题写了碑文。之后唐太宗常常思念魏徵,还说出了那段著名的评价:“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魏徵刚死的时候,唐太宗确实对他进行了感人至深的抚慰。但是很快就变了。”蒙曼讲道,魏徵曾向唐太宗推荐了两个人,一个叫杜正伦,一个叫侯君集。魏徵死后,因为种种原因,杜正伦就被罢免了,而侯君集竟然牵扯进了太子的叛乱之中。“这时候唐太宗觉得,魏徵之前跟我说这两个人好,可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被证明都是不好的。那么魏徵是不是有结党的嫌疑?是不是有对我不忠诚的地方?”这事在唐太宗心里留下了一个阴影。

紧接着,第二个阴影马上出现了:魏徵死后留下了很多谏书,唐太宗还到魏徵家里去问有没有写完的谏书。家人拿出来一个魏徵病危时的手稿,意思是让唐太宗要用好人不要用坏人。唐太宗看了很感动,还把手稿给大臣都传看了一遍。“可后来唐太宗发现魏徵每一篇谏书都还留着副本。这副本没在家里,而是交给了另外一个史官褚遂良。”蒙曼说,唐太宗心里顿时就感到不舒服了。本来魏徵推荐两个人就推荐得不好,疑似结党,而且写谏书还留副本,“这是想要表明皇帝不如你吗?贞观之治本来很伟大,可是一看那些谏书大家就知道,原来皇帝之前也想过做过很多不好的事情,是因为听了魏徵的建议才变好的。那是魏徵伟大还是皇帝伟大?”

这导致皇帝的脸说变就变。“唐太宗做了什么?推碑,悔婚。”原来把自己女儿都带到魏徵的病床前了,这时候却不算数了,把衡山公主另嫁他人,然后直接把魏徵坟前唐太宗自己书写的石碑推倒在地,过去的那些评价都作废了。蒙曼说,魏徵为什么能够得到千载一遇的机会成为第一谏臣?就是因为他孤立无助,因为他眼里心里只有皇帝。而现在唐太宗发现魏徵不是孤立无助,他推荐的两个人分布在文、武两个领域,跟两大集团一文一武都有勾结。另外,皇帝当初喜欢魏徵就是因为他心里眼里只有皇帝,现在却发现魏徵心里除了有皇帝之外还有他自己,他一心想要青史留名甚至想要压过皇帝。“这个皇帝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推碑悔婚是这个事情最后的结局。”

当年唐太宗和魏徵反复辩论的时候,魏徵曾经抛下一句重话:“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就是君做好事,臣也做好事,最后君臣的名声水涨船高,青史留名;忠臣的意思是臣想做好事,君不让臣做好事,冲突之下,肯定是君把臣杀了,忠臣的名声就留下来了。“忠臣相对的是恶君,良臣相对的是明君。”蒙曼说,但是,唐太宗最后还是没有突破统治者个人的私欲,做出了推碑悔婚的举动,使得这段君臣之遇的佳话有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尾巴。


相关图片:

宣武门

↑图:宣武门

宣武门天主堂 6 .jpg

↑图:宣武门天主堂 6 .jpg

! 谢谢光临,欢迎下次光临!! 宣武门东大街地址:宣武门东大街

↑图:! 谢谢光临,欢迎下次光临!! 宣武门东大街地址:宣武门东大街

宣武门箭楼

↑图:宣武门箭楼

宣武门天主堂 3 .jpg

↑图:宣武门天主堂 3 .jpg

宣武门的南堂 在宣武门东大街西口路北,有一座北京市最古

↑图:宣武门的南堂 在宣武门东大街西口路北,有一座北京市最古

宣武门天主堂

↑图:宣武门天主堂

宣武门天主堂

↑图:宣武门天主堂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企业推荐 | 推荐电商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