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陈鸣楼南宋皇城图
精彩内容:
在民间传说中,王安石和苏轼都对美丽的儿媳表示过好感,王安石曾把儿媳比作琵琶,想在上面弹一曲,儿媳也风流、大胆和开放,作诗回应,如果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
正在翁媳作诗传情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公公只好将写在墙上或桌上的诗仓促抹去。
这种事情是不是事实呢?已无法考证,但是语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即使是无中生有,也可能有那么一些“缝”会使人猜疑、臆想。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名气实在是够大的。
八大家之首韩愈,他是唐代的一个高官,官至吏部侍郎,主张尊儒排佛,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可是,这个人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
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太丑太臭了。儒家强调“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可以这么“乱伦”呢?而且这竟发生在被称为“一代道宗”的欧阳修的身上。
说这种事,文雅的词儿是“帷簿不修”,在民间则叫“扒灰”,即使到了现代也是很难听、很见不得人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呢?这件事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幸亏当时的明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不过,这两件事对欧阳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灰意冷,一再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以后过了几年,欧阳修就去世了。
这种丑闻不仅发生在欧阳修身上,而且和王安石、苏轼都沾上了边。
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
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时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苏东坡竟答应用婢女春娘去换朋友的一匹马,以致春娘以头撞树而死。这位春娘,无疑是一位颇有个性能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女性,她以死对苏轼等大人先生们不把女人当人的行为做了强烈抗议,这也揭露出在这些封建士大夫风流倜傥、舞文弄墨、怜香惜玉等现象下掩盖着的本质。
孔孟之道提倡“仁德”、“民为重”,可是苏东坡的做法与之相差何异千里呢!南怀瑾先生说过:
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其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
我们都知道他对妻子王氏一往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令人潸然泪下。
然而他对待婢妾的态度,却足以让现代人瞠目结舌。如其在贬官之时,将身边的姬妾一律送人,据说其中有两妾已经身怀有孕。
他的看法,倒真是一针见血的。
欧阳修
也许有人认为,风花雪月,人之常情,这些大人先生、封建士大夫们嫖嫖妓女有什么不得了;对婢女能买能卖,用以换马又有什么不得了。那么,可以看一看这位被称为“一代道宗”的欧阳修的两件“丑”闻,当时是轰动一时的。
第一件事是关于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虽说是“外甥女”,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当然在封建社会中欧阳修和她还有严格的伦理与辈分关系。
这个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想不到在公堂之上张氏竟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
王铚的《默记》中说:“张惧罪,且图自能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语多丑异。”也就是说,张氏在公堂之上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行,竟坦白交代出她未嫁前和欧阳修“有一手”。
使人闹不明白的是坦白交代这种事能“解免”她的什么罪责,直接后果是,这一下子舆论大哗。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欧阳修有口难辩,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第二件事更严重了。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没想到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
四大风流:古代文人“泡妞”的黄金经典?
“风流”二字大概相当于如今所说的浪漫,令人十分向往,因而古代便有了风流倜傥、风流千古这些耀眼炫目的说法。可见古人对风流之事十分推重和赞赏。然而,古人把“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合称为古代“四大风流”,今天看来这“四大风流”却不怎么风光!
如果说“张敞画眉”有点闺房偷乐的意思,“沈约瘦腰”有点文人张狂的意思,那么“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就有些不堪了。因为被古人称之为的这两大风流如今被人合成了一句成语,那就是“偷香窃玉”。可见,这古代男人们自我标榜的“四大风流”并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何谓古代“四大风流”?这古代“四大风流”究竟典出何处呢?
首先说说第一大风流“韩寿偷香”。
这韩寿乃西晋时期一名美男子。据有关史料记载,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晋书说他“美姿貌,善容止。”韩寿如花似玉的美貌,不知道令当时多少闺中少女、椒房少妇痴迷的而不能自拔。
韩寿不仅年轻貌美,而且擅长词曲。当时他的拿手曲目《偷香》就曾风行一时。这首词曲说的是他自己有一次到西晋权臣贾充府上拜会,不想被贾府的小女儿贾午看中。贾午春心荡漾了几天后,让奴婢叫他半夜翻墙入内幽会。二人云雨一番又缠绵一番之后,贾午还将从她父亲那儿偷来一种西域出产的奇香赠送给了这名美男子。
韩寿和贾午的这段爱情故事后来被明代陆采作过《怀香记》,许多文人将“韩寿偷香”作为典故使用。后来慢慢的“偷香”便成了男女暗中调情的意思。
其实,贾午并不是什么美女,她的姐姐贾南风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作为妹妹的贾午又能漂亮到哪里去?后来贾充得知女儿与韩寿偷情而又怀孕后,看到生米煮成熟饭,只好“遂以女妻寿。”不久,韩寿就平步青云了,从贾充手下的司空掾一直做到散骑常侍、河南尹。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前半句说的就是韩寿与贾午偷情的故事。而北宋一代名臣欧阳修的一首《望江南》则将韩寿“爱偷香”故事说得更为淋漓尽致。其词曰:“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其次说说第二大风流“相如窃玉”。
这里所说的“相如”就是司马相如。此人字长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就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风姿绰约,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丈夫先死,成望门新寡。
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另一好友张稷因为酒后失言得罪梁武帝被外放至死,梁武帝问沈约对自己处理张稷一事的看法,沈约很不以为然,遭到梁武帝的痛责。经过如此这般地再三惊吓,沈约终于病倒了,日益憔悴,腰围速减。公元513年,这位诗坛的一代宗师忧惧辞世。沈约死后被武帝谥为“隐”,世称沈隐侯。
“沈约瘦腰”,在文学上多用于文人品性,含义就是病容憔悴、抑郁多疾的带有怜悯性质的贬义词汇。南唐著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约。后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这其中的瘦腰男子指的就是沈约。
欧阳修和苏轼
这里应该提到的还有欧阳修和苏轼(苏东坡),他们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
在当时都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大人物,而欧阳修的政论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他的《食糟民》诗对农民是多么同情,可是另一方面他写出的一些享受女色、描写女性的浮艳之词,简直判若两人。
苏轼也一样,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反映嫖妓生活的浮艳之词完全看不出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可能反映出一些封建士大夫的两重人格和双重道德标准,也反映出他们推崇的“孔孟之道”和“人欲横流”的矛盾。
欧阳修、苏轼私生活的浪漫是出了名的
《避暑录话》说:“欧阳文忠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每暑时,辄携客往游,遣人至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
《宋稗类钞》云:“欧阳修间居汝阴时,二妓甚颖,而文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视事之明日,饮同官湖上,有诗留撷芳亭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可见,他对妓女是多么眷恋。
正因为有这种生活情趣与经历,欧阳修写过不少旖旎、缠绵、香艳的描写男女之情的诗词,其中也不乏佳作。例如他写的《南歌子》描写一对新婚夫妻甜美、热烈的爱情: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这首词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性兴趣与性体验,可是,却被指责为“浅近”、“浮艳”,引起“群小”的“暧昧之谤”。
更有人“为尊者讳”,说作为一代儒宗的欧阳修不会填这类词,“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而列在欧阳修的名下。
苏轼
《挥麈录》说:“姚舜明庭辉知杭州,有老姥自言故娼也,及事东坡先生,云:公春时每遇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适。晡后鸣锣以集,复会圣湖楼,或竹阁之类,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云集,夹道以观行骑过,实一时盛事也。”
他们不少的旖旎艳丽的诗词,都是在这种狎妓生活中写出来的,例如《调谑篇》载:大通禅师操行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东坡一日挟妙妓谒之,大通愠见于色。公乃作《南柯子令》妙妓歌,大通亦为解颐。公曰:“今日参破老僧禅矣。”
苏轼为妓女作词书字时倜傥、风流之气溢然,可是,隐藏在这背后的人际关系又是什么呢?他们仍旧不过是把女子作为自己遣兴、抒怀、发泄、娱乐的工具罢了,以下这件事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坡公(苏轼)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娥眉,虽无金勤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
司马相如早巳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得终身大事。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便落落大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只要面子不认亲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著名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 “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老套,情节也颇为简单,就是青年文人司马相如看上了年轻貌美多才多金的小寡妇卓文君,然后与之私奔,司马相如不得志,卓文君养之;司马相如成名后,欲抛弃糟糠之妻,终究没好意思下手。但是当初的卓文君毕竟是一块美玉,那么司马相如偷偷与之携手私奔,便无异于“窃玉”之举。因此后人便把私奔暗指 “窃玉”,于是,“相如窃玉”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一句著名成语典故。
然后说说第三大风流“张敞画眉”。
张敞画眉源出《汉书·张敞传》:京兆尹张敞“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意思就是说,汉武帝时,出任京兆尹张敞是当时的才子。他和夫人感情很好,因为夫人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朝,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武帝。一次,汉武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是夫妻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夫人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后来,人们遂用“张敞画眉”来形容多情丈夫和闺房之乐。用此典故的作品很多,反映于诗作中的,如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
引”、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只烦将到妆台下,试比何如京兆画”和明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天子多情爱沈郎,当年也是画眉张”等都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名句。
于是,“张敞画眉”的典故便引领了后来的时尚,形成了历史上的画眉之风。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写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说的是浓妆艳抹;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张祜诗中写的“却嫌胭脂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则说的明显是轻妆淡抹了。
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中写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诗中写的“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真可谓芸芸诗句,不一而足。“张敞画眉”对于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沈约虽然文名大噪,但在政治上却没有突出建树。公元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即位,是为梁武帝。沈约在灭齐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受到梁武帝的宠信。
沈约才情雄厚,却恃才旷放,在一次与梁武帝的诗文比赛中落败,沈约事后狡辩说故意让梁武帝,结果引得梁武帝异常震怒,本欲治其重罪,幸亏得沈约好友徐勉的上书劝谏,虽然使得沈约幸免牢狱之灾,但是从此他便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才能。
最后说说第四大风流“沈约瘦腰”。
沈约,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
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相关图片:
↑图:唐宋八大家 后人着汉服聚会 网友调侃无气场
↑图:唐宋八大家 之苏轼图片
↑图:苏洵 唐宋八大家 图片 互动百科
↑图:唐宋八大家和简介
↑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与顺口溜记法 青青柳岸 新
↑图:唐宋八大家
↑图:唐宋八大家 之苏轼图片
↑图:【唐宋八大家之起源】 唐宋八大家起源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