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红领巾的来历(晓院附小 吴建香)
精彩内容:
八坊的来历
关于临夏“八坊”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牌坊”说
第二种是“作坊”说
第三种是“教坊”说
“牌坊”说、“作坊”说,均属牵强附会,没有事实立足根据。其实“八坊”的来历和临夏市回族集中居住地密切相关,是寺坊制度的产物,位于临夏市老城南郊,因回族最早围在这里建有的八个清真寺(又称八个教坊)居住而得名,即使是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回族还自称或被其他民族称为“八坊人”。
据考证,八坊一带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到元代时“大分散、小集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穆斯林群体。在这里,最早出现的是南关清真大寺,明末清初,又相继兴建城角寺、老华寺、老王寺、上二社寺、北寺、西寺、大祁寺,成为“八个教坊”;民国时形成12个寺坊,统称为“十二寺坊”,目前八坊共有24座不同规模的清真寺。
唐代是回回民族的萌芽时期,它的萌芽和伊斯兰教的早期传入,是建筑在回回先民们,即番客从事的商业经济基础之上的,番客们的商业活动所到之地,便是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扎根发芽之处。这对的回回民族的先民们基本上活动于东南沿海和内地各大商业城市。长安有留居四十年的胡客,扬州有商贩二十年的波斯胡。此时,他们的活动为以后宋元时期伊斯兰教进一步传播,和番客更大范围的贸易活动打下了基础。
商业经济的特点,决定回回民族在萌芽时期,就出现居住上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分散”者,即散处各商业城市,“小集中”者,即在有的商业城市内有集中居住的 “番坊”。
唐时,番坊内已有清真寺,有伊玛目主持教务,有宗教活动。那时的清真寺,看来是“政教合一”性质的。后世伊斯兰教各清真寺的“三掌教制”,与唐代番坊中清真寺之政教合一性质不无渊源和继承关系。
番坊是番客们的居住区域。这一直影响到后世回族人民以“坊”为清真寺之代称,或为回族人口和居住区的计算单位.如说清代宁夏城内有四坊、西安城内有七坊、南京城内有四十八坊。而很少言四座清真寺、七座清真寺、四十八座清真寺。历经千年,至今回族穆斯林谈及清真寺内事情,有时用阿拉伯语称“哲麻尔特”、“麦斯只德”。而更多称“坊”。如说坊上的事情,或说某某是一坊的等等。盖其源则肇始于唐代之番坊也。反之,由今视古,亦足见“坊”在回回萌芽时期及形成过程和伊斯兰教传播发的历史中,它和回回民族和穆斯林联系之紧密了。
相关图片:
↑图:红领巾的来历手抄报设计 红领巾的来历手抄报图片 查字典
↑图:红领巾的来历 手抄报 红领巾手抄报
↑图:红领巾的来历 wbr 戴红领巾的意义
↑图:活动中我们了解了 红领巾的来历
↑图:让学生知道 红领巾的来历
↑图:红领巾的来历
↑图:红领巾下载,红领巾广播稿,红领巾飘起来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