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精彩内容:
魏晋时期,有四场著名的战役:官渡、赤壁、夷陵以及淝水之战。这四场著名战役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后,魏国与蜀吴两国南北对峙;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局面而成;淝水之战后,苻坚垮台,一统天下梦碎,东晋王朝能够苟延残喘。
这四场战役,毫无疑问赤壁之战的知名度最高,而淝水之战相对较低,只不过,淝水之战重要性相当高,因为足以决定东晋存亡及前途。
当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雄心壮志想天下一统,带领百万大军南下直取东晋,扬言投鞭断流:长江天险又如何,以我百万之众,每个人投一根鞭子,也让它断流(也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典故)。兵临城下,东晋岌岌可危,东晋一哥谢安心淡定的与他的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率领军队八万,沉着应对,谢安更是不动声色,指挥若定。
八万对战一百万,相距甚远,即便是赤壁之战曹操也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当然前秦苻坚号称的百万大军也存在疑问。按照古人记载打仗人数打个折、大军包括后勤等部队,有历史爱好者估计,算下来的百万大军,恐怕真正对决的也就约二十万人。退到这一步说,即使二十万人对决八万,也相当吓人的,但战局更吓人-人多势众苻坚惨败,还创造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两个成语。
据史载,淝水之战是相当精彩,以少胜多之余,淡定哥谢安也是一个焦点:前线打仗时,谢安在下棋,等到战争捷报传来,谢安看了看,然后继续下棋,与谢安下棋的人忍不住问,谢安淡定的说,小儿辈们大破贼军,对前线部队相当有信心。即使有这样一个看点,知名度也不能胜过三国赤壁之战。
多得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巨著后来几乎无人不晓,当中又用了九个章节重点讲赤壁之战:舌战群儒、激将法、黄盖苦肉计、草船借箭、诸葛借东风、火烧八百连营等等,视为著作高潮。但是淝水之战恐怕就没有这么好运,有关淝水之战的知名度很高的文学作品好像没有,影视剧也没有。没办法,因为淝水之战的故事相当简单,也可以说没有小说家将它写得生动精彩:
苻坚先行部队抵达淝水,临水布兵,东晋的军队派出使者前去交涉说:贵国军队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却临水布阵,我国的军队都没过来,这仗怎么打,不如你们往后退一点点,挪出一块地方,让我们的军队过来,双方大战很讲究礼仪和规则的。
所谓兵者,诡道也,虽然前秦将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便可主动对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前秦军队开始往后移,一移动就出事,前方军队往后移,后方军队不知道发生甚么事,以为吃败仗,当军队中还有人喊苻坚败了,苻坚军队一下子乱成散沙,即使苻坚的弟弟苻融亲自出马都阻止不了,自己反而挂了。已经渡河的东晋军队当然不放过良机出击,苻坚身中流箭,落荒而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故事就这么简单,还没打就自乱阵脚,主要是苻坚大军缺乏纪律,军队成分又复杂,羌人、鲜卑人、氐人、汉人,容易心怀鬼胎。加上战前,前秦的很多人反对战事,包括王猛和苻坚的弟弟苻融,即是说前秦还没出征,军心已散,所以才有戏剧性的一幕。
淝水之战后,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但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至于前秦元气大伤,苻坚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相关图片:
↑图:淝水之战 形势图
↑图:淝水之战 版本历史
↑图: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图:淝水之战形势
↑图:淝水之战
↑图:淝水之战 图片 互动百科
↑图:淝水之战
↑图:淝水之战 朱序一声大喊推迟了中国的统一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