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名师精讲_废墟的辉煌(一)_张杰_金老师家教
精彩内容:
喜德林废墟
喜德林的名声早就在文艺青年的圈子里传了个遍。这里有最蹉跎的石头和最悲伤的墙面,历史的刀疤和时间的沧桑夹杂其中,命令所有人举起镜头,向它致敬。
最新的消息是,它将得到修缮,变成一座博物馆。在此之前,我们想再看它一眼。
昔日喜德林
从辉煌肃穆的宫殿,到无人问津的废墟,喜德林只用了一瞬。
这座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古寺,与功德林等并称为拉萨四大林,也即大昭寺的四大僧伽(寺庙),是热振活佛在拉萨的行宫。
上世纪30年代,热振担任摄政王,权倾一时,喜德林的地位达到巅峰;
而后,热振遭迫害致死,激发民众放火烧掠,喜德林遭受重创。尽是无常。
今日喜德林
1959年,时局动荡下,喜德林彻底被摧毁。
随后多年,这儿都是军队的营地,大殿北部的内墙上据说还有当时的标语:“藏汉都是一样的”、“藏汉乃一母所生之同胞手足”(意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军队离去,居民渐迁入周围院落,喜德林却巍然不动。
现在人们决定,依照上世纪50年代的照片和残留的遗迹,修缮废墟。甚至将动用三维模型等高新技术,重现曾经的大殿,作为参考。
喜德林所在的巷子
在废墟变身博物馆前,我们穿过熙攘人群,打算最后看它一眼。
神力广场是拉萨商业的心脏,绕过这儿的繁华,走进车水马龙中最不起眼的小巷,沿着深巷径直走进去,石碑隐忍地立在路边。
喜德林石碑
喜德是音译,原是藏文,意为和平。似是人们对时代的愿望,又似身在混乱纷争社会中的呼吁。
一把锁,隔开了前世今朝
穿过狭小的院门,喜德林遗迹扑面而来。
凝视着无人问津的废墟,仿若听见它悲壮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近代西藏的风云变幻升华其上,历史沉淀的美感凝结其中。
繁荣、衰败,空性自在。
一位自小在拉萨长大的年轻人后来告诉我们,喜德林一度意味着禁忌,当他从喜德林的地里捡到几件“宝贝”、喜不自禁地捧回家时,被奶奶一顿臭骂;他这才知道,喜德林的护法威力无穷,若有冒犯,定遭重罚。
他只得战战兢兢地原物奉还,心里却暗自记住了这个地方。
枯树与经幡纠缠,映衬着喜德林
对外来者则有所不同。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来拉萨寻找内心的安宁。喜德林凝结的,仿佛才是他们所追寻的拉萨。
豆瓣上,无穷无尽的年轻人用镜头端详喜德林的每个细节。
废墟所蕴含的惊心动魄之感,在岁月的包裹下令人肃然起敬,荒凉与忧伤,以无常感辐射着每个观望者。
院中人
继而四望,庭院里自顾自地热闹,仿佛与背后的废墟毫不相关。
人们早已习惯了与喜德林的相处。它的曾经不再重要,就像戎马一生的军人,到了晚年,不过是儿孙绕膝的普通老人。
在拉萨最美的废墟前,人们围坐在一块儿,晒太阳、喝酥油茶,妇女们不停地笑,或用手中织着的毛线来附和,孩子们则在一旁欢快地踢着毽子。
金碧辉煌化作一地尘埃,物是人非。
太阳能热水炉,这些年已成喜德林外一景
最新公布的维修方案令不少老拉萨人宽了心:除了危及建筑安全的部分墙体将拆除外,轻微裂缝的墙体都将采用灌浆的方式修补,墙上残留的壁画,则将由专业资质单位进行专门的保护。
由于维修的是寺庙,施工方表示,他们会选一个“好日子”动工。未来的喜德林,将以博物馆形式向大众开放。
无论喜德林以何种面貌示人,只愿它保留曾经的历史。继续哺育和见证拉萨这座古老的城市。
离去时分,脑海里划过的是它的本义:和平园。
相关图片:
↑图:废墟 辉煌
↑图:废墟也辉煌
↑图:废墟与辉煌
↑图:阿里行记 废墟与辉煌
↑图:阿里行记 废墟与辉煌
↑图:阿里行记 废墟与辉煌
↑图:阿里行记 废墟与辉煌
↑图:阿里行记 废墟与辉煌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