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ZZ009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录评说_何老师(竞赛一等奖)_baofeng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精彩内容: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要的含义就是严格依法办事,真正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首先,要以宪法和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而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那么这些基础性的立法和修法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来进行这些制定和修订工作,争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就是要善于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
其次要正确处理核心价值观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东西,属于道德范畴,我们要意识到,不能一说法律化,就“法律万能”,把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都法律化,这样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反而歪曲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注意把握二者的平衡,一定要注意两个重要的界限。精神的归精神,行为的归行为,不能把精神的东西作为人们行为的东西来要求,把它法律化。比如说,不能通过法律规定任何人都要敬业、友善,这是很难规定的,如果我没有“业”,就没有办法操作。在涉及到某个具体的主体、行为的时候,是可以要求的,但一定不能泛化、滥用。
第三,厘清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界限。在我们提倡的的核心价值观当中,对于道德的要求,可以法律化的几乎都法律化了,剩下的一些东西是不能法律化的,一旦法律化就会很麻烦。所以,应该把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进行区分。例如,这几年发生的新闻事件证明,有一些情况很难区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是有交叉的,比如“见义不为”等问题。对此种情况,关键是要对道德和法律进行合理区分,法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核心价值观涉及道德的内容中,法律应该作用于制度配合。比如说文化、教育事业,在教育法当中,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法律的方式合法表达出来,形成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同时,对于那些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等,在法律该做的范围内,做出某些禁止性、惩罚性、限制性的规定。
相关图片:
↑图:学寓意是 A.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决定作用 B
↑图: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B.价值观对
↑图:企业价值观_互动百科
↑图:代表委员谈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
↑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点评
↑图:生活与哲学微课:《_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常
播放数:401
播放数:305
播放数: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