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弘毅 求是笃行“厚德”出自《易经·坤卦》,意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此为校训意在强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同时期望全校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弘毅”,寓意师生... |
南京邮电大学校训
厚德弘毅 求是笃行
“厚德”出自《易经·坤卦》,意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以此为校训意在强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同时期望全校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弘毅”,寓意师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磨励自己的毅力,意志坚强,心理素质过硬,能够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意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实实在在地办事。“求是”是治校和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用求是的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是大学的责任。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以此为校训,体现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南京邮电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是原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直属、现工信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14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同时也是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的名牌高校。
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班,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之一。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南京邮电学院,成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邮电部)直属重点高校。
其前身最早是1942年创办于山东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东甘霖村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 1945年7月训练班扩建为“战邮”学校,嗣后,一度称为山东大学邮电专科部及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校址先后辗转在鲁南、临沂、五莲等地。在1942年至1947年间,训练班主任及嗣后学校校长均由当时战邮总局局长赵志刚兼任。(赵志刚在建国后曾长期担任邮电部副部长主管邮电教育工作)。1948年,学校在益都(青州)定名华东邮电学校,隶属于当时华东邮电管理总局。1949年8月,学校从山东济南迁到南京市。在1942年至1949年建国之前的八年间, 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邮电通信中坚人才。
1950年12月,学校扩建成为直属邮电部的南京邮电学校,兼办中等专业和高等专科班。学校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间,经邮电部决定一度 改隶由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辖管并改名为华东邮电学校。1954年,学校发展分立为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至1958年7月。在1948年至 1958年的十年间,担任学校主要领导人的先后有盛同、耿国兴、曹丹辉(华东邮电管理局局长兼任校长)、刘砚田、李雪枫、沈毅力、于江、刘维毅等。
1958年8月,国家批准,邮电部以(58)干校字第60号通知,“兹决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将南京电信学校改为高等学校并定名为南京邮电学院,本科设置 无线电通信与广播、电报电话通信和邮电组织与计划三个专业;专科所设专业与原专科班同,最终容量定为4000人。将南京邮政学 校并归南京邮电学院。”同年9月,无线电通信及电报电话通信两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194名及电信专科生48名入学。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 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主要领导人有:秦华礼、秦剑秋、郭祥云、王洪滨、谢玲、郑薇薇。
南京邮电大学是邮电部(1999年3月后为信息产业部)部属重点院校;自2000年2月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后,南邮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
200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
2011年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简称“卓越计划”;并于同年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届全权代表大会上,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准的国际电联学术成员。
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3年7月23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南京邮电大学。
截止2013年末,学校有教职工2237人,其中专任教师136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50.3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7.81%;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86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8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35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引进江苏省属高校首例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江苏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