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作霖为何执意要将一个记者处以极刑? 冯玉祥曾经说过,“飘萍一支笔,能抵十万军”,冯玉祥所说的以笔为刀,纵横民初报坛的奇男子,就是《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1926年4月26日,这位名动全国的报人,被京师警察厅判处极刑,死的时候年仅四十岁。邵飘萍的直接死因,源于他与奉系张作霖结下的梁子,早在1918年... |
张作霖为何执意要将一个记者处以极刑?
冯玉祥曾经说过,“飘萍一支笔,能抵十万军”,冯玉祥所说的以笔为刀,纵横民初报坛的奇男子,就是《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1926年4月26日,这位名动全国的报人,被京师警察厅判处极刑,死的时候年仅四十岁。
邵飘萍的直接死因,源于他与奉系张作霖结下的梁子,早在1918年,邵飘萍的一篇报道,就揭出了张作霖掠夺军火的丑闻。192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军酣战之际,张作霖手下的大将郭松龄阵前倒戈。邵飘萍不但在舆论上给予支持,而且穿针引线积极促成了郭冯的联盟。他的《京报》更是发行整版“特刊”,赞扬郭松龄的“叛出”,历数张作霖的恶迹,甚至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据说张作霖为此是给了邵飘萍汇款三十万元,“希望能帮助《京报》走上正轨”。不过此举并没有封住《京报》之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1926年4月,张作霖的先遣部队进入北京,一纸对邵飘萍的悬赏捕杀密令也随之来到。
处死邵飘萍的是被他称为“马贼”的“老帅”张作霖。对于“老帅”“杀”的决定,即使是所谓具有现代思想的“少帅”张学良也没有发出反对之声。演绎了一场杀戮报人的“上阵父子兵”。
其实作为新闻记者、著名报人,不特是张氏父子,邵飘萍可以说是树敌无数,而让很多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就是他的思想。
比如邵飘萍把记者定义为“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和被统治之外的第三者。也就是说,记者既不是某集团、某政党、某政府的“喉舌”,同时也不是民众的“喉舌”,既有揭穿真相的义务,还有启蒙民众的义务。
那么这样一种办报理念,在从来没有言论自由,有的只是“三千年文祸”的国度里,邵飘萍的结局似乎是注定了的。
4月26日凌晨1时,京师警察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尽骨为断”。
随后便秘密地判处死刑,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三小时之后,邵飘萍被押上了天桥东的刑场。行刑者用马枪朝他的脸后射击,子弹是从右眼穿出。
据说,这位报业巨擘赴刑场之时,是身着长袍马褂,从容淡定,临刑前,邵飘萍向监斩官拱手施礼节,说道“诸位免送”。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