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蒋介石笔战毛泽东: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3月,蒋介石授意陶希圣(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执笔写《中国之命运》一书这是当年最红极一时的书。历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蒋介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回答。《中国之命运》出版后,毛泽东也组织了一帮“文官”予以反击。国共之间的一场“笔战”拉开帷幕。 蒋介石... |
蒋介石笔战毛泽东: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1943年3月,蒋介石授意陶希圣(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执笔写《中国之命运》一书这是当年最红极一时的书。历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蒋介石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回答。《中国之命运》出版后,毛泽东也组织了一帮“文官”予以反击。国共之间的一场“笔战”拉开帷幕。
蒋介石“以书明志”
上个世纪40年代初,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官方认为,《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此前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是配套的理论,标志着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一整套具体政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历史学家也认为,毛泽东的这套思想体系不仅是出于路线指引的需要,也是对蒋介石反共的回击。
在此背景下,蒋介石召来汪精卫的旧部陶希圣,要他主笔写《中国之命运》一书。此书的主要篇章分为:(1)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达;(2)国耻的由来与革命的起源;(3)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之深刻化;(4)由北伐到抗战;(5)平等互惠新约的内容与今后建国工作之重点;(6)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7)中国革命建国的动脉及其命运决定的关头;(8)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前途。
该书的基本内容是要中国人“事事以民族为本位”,“以忠孝为根本。为国家尽全忠,为民族尽大孝”。与此同时,重申“中国人民老早就有了很大的自由,不须去争。”“无论在战时或战后,一片散沙一样的‘个人自由’是不能存在的。”在其它讲话中,蒋介石更一再高呼:“民族至上,国家至上。”
书中还谴责:“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的政党,有从事武力和割据的方式,来妨碍他本国的国家统一,而阻碍他政治上进入轨道的?这样还不是反革命?……怎么能不祸国殃民?”即指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地方势力搞封建割据。
《中国之命运》的基调是强调宣扬中华民族的所谓“固有的德性”、“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品性”,认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原有的优越伦理和宗族社会组织被破坏。
书中惊呼: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
书中更是强调的:“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说:“国民党一本我民族固有的德性,以情感道义与责任义务,为组党的精神。他绝不像其它党派,用机巧权术,或残忍阴谋,而以利害自私为结合的本能。”蒋介石以为,“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