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美国遏制中国的三种战略选择

 25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3-23 13:28:22
导读:美国双遏制战略之遏制中国三种战略选择 关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选择问题,笔者已经在多篇文章里有过论述,但为便于更全面分析,更理性的评估美国的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从美国的战略角度出发再次进行了三种假设。或可我们会从这三种假设中寻找到更为合理准确的战略判断。【假设A】假设美国无意遏制中国。 “美国无意...

美国双遏制战略之遏制中国三种战略选择

    关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选择问题,笔者已经在多篇文章里有过论述,但为便于更全面分析,更理性的评估美国的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从美国的战略角度出发再次进行了三种假设。或可我们会从这三种假设中寻找到更为合理准确的战略判断。
【假设A】假设美国无意遏制中国。
       “美国无意遏制中国”这一说法来自奥巴马和美国高官在不同场合,针对中国方面质疑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表态。我们姑且认为这是真实的。那么就让我们围绕这样的一个主题展开分析。
       我们知道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截止到2020年为这一战略部署的完成阶段。届时我们就会看到美国60%的海外军力围绕着太平洋方向和印度洋方向对中国形成了C包围态势。同时在太平洋的纵深方向上密集部署了大量防守军力。这样美国就形成了对中国,(不客气的说也是对日本)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毫不夸张的说美国的这个战略部署完全可以打一场高强度的超越任何历史时期的现代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相信奥巴马及美国高官说的“无意遏制中国”是美国真实的战略意图。那么美国的这种大费周章的战略部署的目的何在呢?这时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主动性的战略防御。为何如此?答案还是只有一个,不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分析到此,我不能不说“美国太善良了”。这对霸主利益至高无上和不容挑战的美国来说简直就是典型的“高大上”。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的“无意遏制中国”的表态和其战略部署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体。
           然而这也只是就其“无意遏制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上展开的分析。
           接下来就其战略行为上再进行一下分析。
           简单的说假设美国“无意遏制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是真实的,那么其战略部署所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有效防止中国长大后的“恶意”进攻。然而,问题来了。这样的高度密集的耗费钱粮大规模军力集中部署。不是为了遏制(更准确的说是进攻)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防止中国崛起后的进攻吗?他们会无视自己心中的疑虑而坐视中国具有挑战自己的能力?这无疑于劳而不征,持械待毙!
          显然美国“无意遏制中国”的假设从意图上和行为上都是不成立的。

【假设B】美国要与日本联合挑战中国。
           日本无疑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里最关键的棋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败也有赖于日本的配合。因此强化美日战略同盟关系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此美国不断加大释放日本、武装日本和利用日本的脚步。于是我们看到,日益密集的美日夺岛军演和越来越尖端化的美日军购;日本以夺回强大日本为目的的推翻和平宪法行为日益猖獗;旨在加强美日同盟的《美日共同防卫指针》在2013年得到重新修订,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奥巴马在2014年4月份访日是放话“美国的政策是明确的——钓鱼岛是由日本管理,因此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范围之内”;2015年伊始,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就高调发声“欢迎日本美国欢迎日本将空中巡逻范围扩展至南中国海,以抗衡该地区不断增加的推进中国领土主张的中国舰艇和船只”。凡此总总,不胜枚举。
           这些都在表明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背景下,美日联合挑战中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朗。现实正也是如此,美日无论在东海还是在南海,都时刻在一唱一和的相互怂恿着向中国发起挑战。然而我们把眼光推向未来,假如到2020年时美国完成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部署,美日是否会真的联合向中国发起战略决战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坐下来仔细的分析了。
          表面上,美日联手,而且有着条约的保证。实则不然。试想,如果是真正的联手最起码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然,笔者观察,在美日挑战中国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赤膊上阵。他只是身居幕后,而把日本推上前台与中国叫板。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依然如故,中美大国关系不但没有因为战略上的博弈受到损失,反而得到了发展。反过来,中日之间却出现了政冷经冷的政治格局。始作俑者没有受到损害,跑龙套的反而深受其害。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美国把日本当做了一枚棋子。美国是在利用日本对中国实施牵制和扰乱性遏制战略。至于条约只不过是美国忽悠日本为其卖命的工具而已。可以想见,和平时期的联手尚且如此的功利,未来一旦真正爆发战争,其联手的诚意会有多大?
          假如美日真的联合向中国发起战略决战。那么无疑,那将是一场非常惨烈的厮杀。美国部署在第一岛链的力量首先会遭到中国陆海空的打击,同时前出到前线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也会遭致中国同样火力的打击。以中国目前的军力,这种情况并不是想象。即使美国本土,对中国来说如果战端一开,也不会成为净土的。如此一来,即使在美日联合的打击之下,中国失败,但美日为此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将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千百倍。那将是美国无法承受之重。不客气的说那将导致美国直接步英国后尘成为世界上的二流国家。其苦心经营霸主地位无疑会拱手让人。因此,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绝不是没有底线的群殴。这与美国维护其霸主地位的初衷不相符。
             分析到此,【假设B】美国要与日本联合挑战中国也很难站得住脚了。

【假设C】美国挑唆中日战争。
          经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绝不会牺牲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来换取遏制中国的胜利。那么美国就必然要寻找一种既能避免失去霸主地位,又能遏制住中国的方式遏制中国。这是美国的最佳的战略选择。于是关于美国的一个清晰的战略思路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利用矛盾、挑起战争、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说道矛盾,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就是中日之间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它随时都能点燃中日之间的战火,只是这个战火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点而已。然这只是中日之间表面上的矛盾。中日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
        这就要从中日两国的大国雄心说起。        首先,中国五千年来一直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心里自居为天下大国。丰厚的历史积淀也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大国理念与自信心。虽然,中国在进入工业革命以来落后了,但骨子里的大国雄心使这个民族的子孙们不甘被欺凌,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崛起的契机。而这个契机是在广阔的国土,超量的人口,巨量资金积累,巨大的科技储备的条件下产生的。由此产生的国家储备力,国家竞争力,国家维护主权能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能小视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再看日本,由于明治维新以来的强大也造就了日本人膨胀的大国情愫。虽然二战的失败打断了他们开疆扩土的雄心。但是由于美国的绥靖政策和战后的迅速发展,亚洲一地大国的地位,使得日本民族的针对身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日俱增。大国基因就像基因突变一样已植根在大和民族的血液里。
        一山难容二虎,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同样具有大国雄心的民族的竞争。
       这一竞争是亚洲第一强国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日本用经济手段无法实现胜利的。这是中日所处的地缘因素造成的,也是国家体量造成的。不甘心失败的日本就只有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战争,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了。所以钓鱼岛主权争端只是中日两国深层次矛盾的一个引爆点。
           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处使中日战争也就成为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最佳战略选择。因此美国只需要积极挑动中日矛盾,积极释放日本、武装日本,是把日本打造成一个能和中国匹敌的对手。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时间点挑起中日战争,美国再坐上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即可。
           以上用三种假设的方式分析出了挑唆中日战争是美国遏制中国最合理,最经济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实际上美国是否在实施这样的战略构想呢?
           我们知道美国围绕中国的最前沿是第一岛链,这是美国向中国发起第一波攻击和阻击中国进攻的第一道阵地。然而,如果在美国不愿意赤膊上阵参与对中国的群殴的情况下,第一岛链就失去了其执行第一波攻击的意义。反而处在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如此美国是得不偿失的。也有被迫卷入战争的危险。因此在中日战争爆发前撤出第一岛链上的驻军,尤其是危险程度高的战场区域(琉球)的驻军是美国最优先考虑的范围。因此美国是否撤离相关区域的驻军就成为考察美军真实战略意图的标的物。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美军的战略意图就已经显露出来。
         2010年10月25,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将斥资128亿美元扩建改造太平洋关岛军事基地。
         2012年3月1日,美国国防部向媒体证实,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陆战师地面战斗部队的大部份人员将撤到关岛等日本以外地区。
         2014年4月将增调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市,到时美军驻澳大利亚的人数将从目前的200人跃升到1150人。
          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美军正在逐步有计划的撤离第一岛链上的军队,同时大规模加强第二岛链的建设。美国正在按部就班的实施着逐步脱离战场的计划。这些都在佐证着美国挑唆中日战争战略意图的真实存在。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