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印度洋:地缘特质与大国角逐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海湾地区国际形势的反复紧张,以及国际社会反海盗行动的全面展开,印度洋这片古老海域越来越明显地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印度洋地区不仅成为国际反恐力量与恐怖主义势力缠斗的主战场,而且成为大国眼中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有人甚至认为印度洋已经成... |
印度洋:地缘特质与大国角逐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海湾地区国际形势的反复紧张,以及国际社会反海盗行动的全面展开,印度洋这片古老海域越来越明显地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印度洋地区不仅成为国际反恐力量与恐怖主义势力缠斗的主战场,而且成为大国眼中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有人甚至认为印度洋已经成为“21世纪大国角逐权力的中心”。
世界主要大国对印度洋的关注与印度洋的地缘特质密切相关。在印度洋北部边缘地带,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的辽阔地带,包括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冲突区,如海湾地区、阿富汗、印巴边界等。就国家构成而言,该弧形地带除了拥有众多区域性大国或“枢纽国家”外,还涵盖了绝大部分伊斯兰国家,即便印度也拥有占人口总数11.4%的穆斯林,所以这也是一条“伊斯兰之弧”。在美国“9·11”事件后,该区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反恐力量与恐怖主义势力缠斗的主战场。
同时,印度洋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也导源于它对各大国能源与贸易安全的深刻影响。印度洋拥有包括苏伊士运河、好望角、亚丁湾和阿曼湾在内的世界性海上航路,以及诸如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对全球贸易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支点。作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亚洲航程最短的关键性战略通道,印度洋自然成为大国眼中的“海上生命线”。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能源一直是大国地缘政治游戏中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中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新世纪以来,各主要大国围绕着印度洋区域的海湾地区和马六甲海峡控制权而明争暗斗,国际社会关于印度洋战略性的认识进一步被强化。然而,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地区的区域内合作明显滞后。尽管相关沿岸国家大力呼吁和倡导共同致力于地区合作关系,但受制于地理上的区隔,印度洋地区整合程度依然较低。大国博弈成为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的主轴。其中,印度和美国的影响最为明显。
自20世纪80年代印度对其印度洋邻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采取军事干预行动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进取态势越来越明显。这不仅是印度海上力量增长的结果,更是印度崛起和更宏大的全球均势重组这两类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态使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的印度洋战略规划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海军建设成就在印度洋地区也有目共睹。随着新时期印度自身实力的增长,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核心是把印度洋作为新一轮战略扩展的重点方向,以强大的海军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政治、外交、军事手段,主动塑造印度洋地区事态,力图掌控印度洋局面,向印度洋毗邻地区辐射影响力。当然,从整个印度洋区域的战略态势来看,印度依然处于一种战略守势,它在强化自身海上力量建设的同时,仍有赖于区域性海上合作,尤其是与美国的合作。
在印度洋区域,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确保中东—波斯湾—马六甲这一关键性的战略区域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保证能源安全,保持自身作为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美国对中东地区的高强度控制和在印度洋上的强大军事存在,为美国主导印度洋地区事务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印度洋在美国的战略体系中进一步提升。2012年1月,美国在其官方文件《维持美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21世纪前期美国防务政策的优先方向》中,明确提出了新的两洋战略,即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显然,这是对美国总体海洋战略影响深远的一次转变,它将进一步强化美国的印度洋力量存在,并进一步强化美印战略关系。
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国参与印度洋地区合作越来越具有战略价值和现实紧迫性。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就与印度洋密不可分。如今,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将推动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彰显中国主张的以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为先导的国家间关系发展模式,以构建发展中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增强在印度洋的影响力。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