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应战与避战:中美对抗是否不可避免既然中国的挑战客观存在、事实成立,而且还将越来越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美两国的对抗是否不可避免?任何挑战都只能有两种前途:其一,挑战成功,主次易位;其二,挑战失败,跌下擂台。如果是第一种结局,那么对抗不可避免;如果是第二种结局,则对抗曾经有过,但后来消逝得以避免。这... |
应战与避战:中美对抗是否不可避免
既然中国的挑战客观存在、事实成立,而且还将越来越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美两国的对抗是否不可避免?
任何挑战都只能有两种前途:其一,挑战成功,主次易位;其二,挑战失败,跌下擂台。如果是第一种结局,那么对抗不可避免;如果是第二种结局,则对抗曾经有过,但后来消逝得以避免。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哪种前途,只要挑战客观存在,对抗就注定要发生、发展,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挑战的实际进程。当前的中美关系也只这样,事实上,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早已经发生,关键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美国来说,面对中国的挑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对抗中把中国打败,一是通过各种非战争的手段使中国的挑战归于湮灭。舍此之外也绝不能也绝不允许有第三种可能。
显然,争取第二种可能确保第一种可能,这就是美国的努力方向,所以时至今日,美国在战略大政上仍然公开宣告:中美战略对抗并非不可避免。这也就是说,“中美战略对抗并非不可避免”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没有或不曾发生战略对抗,而是通过努力可以避免。之所以特意强调一下这个涵义,是想给那些听到因听到“中美战略对抗并非不可避免”这句话而沾沾自喜的国人听一个醒,切不可因此而高枕无忧。
针对上述两种可能,美国有全盘的战略设计并正在全力以赴地加以实施,“两手都在抓,两手都很硬”。第一手的主要着力点就是“重返亚太”战略围堵,必要的时候准备以一场空前浩大的“空海一体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最经典的标志倒不是什么钓鱼岛、台海、南海等问题,而是美国的濒海战斗舰进驻新加坡,这柄指向中国的利剑相当锋锐,任何设想中美海上战争的人都必将其视为焦点问题;第二手的着力点很多,其中不能不指出的是中国国内的“融合派”,中国的这一派别秉承普世价值体系,主张中国融入西方,成为西方世界的一员,果如是,则中国的挑战自然就归于湮灭,所谓的中美对抗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有关这个问题,请参阅笔者文章《中国不能做西方的小跟班——评中国融入西方的神话》)。“融合派”在中国势力强大,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因此,扶持、支持、鼓励中国在他们主导下发展,对美国来说也是大有希望的一种前景,因此美国还必须加强深化与中国各领域的联系,要把美国的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样,中国的努力方向也有两个:一是承认挑战并不断加大这一挑战的力度与强度,直至迫使美国承认中国的战略地位及利益范畴;二是不承认挑战并尽一切努力躲避与美国的冲突和对抗。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还有第三种可能,既迎合美国用各种办法化解消除这个挑战。我们说,当然,第三种情况是有的,而且相当明显,但这一情况与上述融合派的努力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只能将其列入美国方面两种可能的范畴内。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国内一直存在基于上述两种不同努力而带来的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对美国应该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针锋相对地与之斗争,在事关主权与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不能妥协让步,必要的时候不惜同美国兵戎相见,打一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没有中美关系就没有中国的发展,一旦与美国关系恶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完蛋了,所以中国不能与美国对抗,要坚持“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动摇,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在各方面尽力满足美国的要求,即使不能满足,也要避免正面对抗,特别是要全力避免与美国的战争。
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积极应战”与“消极避战”两种不同的对策。
究竟哪种对策是正确的呢?
首先应该说,不能一看到“消极”二字就心生恶厌,对“消极避战”予以全盘否定。实际上,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避战是正确的,那怕显得很消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初年。与中原刚刚实现统一的同时,漠北也实现了匈奴主导下的统一,形成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格局,此时的匈奴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政府不得不奉行“和亲”,并且实行消极防御政策,每次匈奴入侵,都赶走了事,从不主动出击,也不越过边境追击,显得相当窝囊。但窝囊中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养精蓄锐,为今后的斗争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力量对比严重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奉行韬光养晦之策,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运用。
但是,任何韬光养晦之策都是阶段性的东西,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把韬光养晦当做不可逾越的真理。越王勾践是韬晦的典范,但时机一到,他立刻兴兵讨伐;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个中高手,羽翼初丰到时候他也把韬晦丢到九霄云外。所以,当韬晦之术已经失去效用,用老百姓的话说“当纸里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当缩头乌龟,而应该勇敢地迎战。
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勇敢迎战的时刻了。因为中国的战略地位已经十分突出,美国不会舍中国而他顾,必然要调动主要战略资源用来对付中国,这是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趋势下,中美之间的战略矛盾将日益加深,分歧与裂痕将与时俱进,冲突与对峙将与日俱增,最后必将迎面相撞,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就要求现如今的中国必须为即将到来中美各种规模的军事冲突做好准备。笔者多次强调,武力是美国战略力量的核心,如果没有同美国一战的勇气与把握,中国就无法摆脱美国的压制,就不得不在战略上服从美国的安排,所谓中国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面向未来,中国必须以积极求战而不是消极避战的基本态度来对待中美关系。
一要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与美国逐鹿争衡,学习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战略上的作为,把战略战场引向纵深,借力打力。
二要敢于在具体的冲突节点上硬碰硬。比如南海岛礁之争,钓鱼岛之争,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事实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是从能打小仗到能打大仗地发展的,从没有未战之兵而骤临大阵就能适应的;任何战略上的成功也都是积小胜为大胜,从未有一场擂台赛似的总决战来解决问题。如果说当今中国在战略上有什么最大弱点的话,那就是从上到下都毫无战争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惧怕战争,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点滴做起,东海南海的岛礁冲突,恰恰为此提供了难得的砥石。
三要不怕失败。历史上从来没有百战百胜的军事家,就是毛泽东那样的伟人也不行。不怕失败是争取胜利的前提,承受失败是获得胜利的底线,百折不挠才是崛起复兴的“常态”,这个“常态”倒没有什么“新”“旧”之说,因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总之,面对事实上咄咄逼人的美国,被冠以“咄咄逼人”头衔的中国应该做到名符其实,积极应战,这样的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与未来。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