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潮祭品市场遇冷,看的多买的少网络上流行的新潮祭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想象中火爆。昨日,记者走访了莞城细村的一些祭祀品商铺了解到,另类祭品购买者并不多。店主朱先生告诉记者,新潮祭品是看的多,买的少。和网络不同,在祭祀市场上iphone6、3D打印机、邮轮等花样祭品已经是做好的成品,售价要比网络贵一倍。像数... |
新潮祭品市场遇冷,看的多买的少
网络上流行的新潮祭品在市场上并没有想象中火爆。昨日,记者走访了莞城细村的一些祭祀品商铺了解到,另类祭品购买者并不多。店主朱先生告诉记者,新潮祭品是看的多,买的少。和网络不同,在祭祀市场上iphone6、3D打印机、邮轮等花样祭品已经是做好的成品,售价要比网络贵一倍。像数码套装这样的新潮祭品购买者是年纪较轻的人群。“而祭祀品多是老年人来买,还是传统纸钱更畅销。”他说道。
“这些高科技数码产品怕烧给先人也不会用,还是买些纸钱实际。”正在购买祭祀品的郑女士表示。
不是所有旧俗都应与时俱进
清明节前,有人扫墓回来,感叹:现在的冥币做得跟真的一样,烧的时候还真有点莫名的心疼。一阵苦笑之后,他妻子打电话来说:“你不是去上坟了吗,怎么没带桌上的冥币?还有,今天我刚刚取的6万块钱哪去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网传的段子而已,尽管如此,它也透露出人们对市场上一些冥币过于乱真的担忧。
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祭扫时,开始以献花寄托思念,但仍有一些人依照旧俗烧冥钞,此种陋习虽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凡事总得有个度。原本只是用草纸、锡纸做祭扫的冥钞,不知何时起,出现了当今正在流通的人民币图样的冥钞,而且堂而皇之,公行于市。 这种几可乱真的仿制人民币图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早在2000年5月1日起就施行了。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禁止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规定明确说明,这里所说的人民币图样包括放大、缩小和同样大小的人民币图样。可见,尽管用人民币图样制作的冥钞并不完全与真人民币图样一模一样,但哪怕是大致一样也是不允许的,更何况其逼真到乱真的地步。
思念先人,也请不要破坏环境
近日傍晚,记者途经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仅间隔几米远的距离就已经有好几处燃烧的纸堆,四处乱窜的火苗和纸灰让过往行人不得不掩鼻而过。记者观察到,在烧纸的人群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在烧纸时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对逝去亲人的祈福和无尽思念。
而当次日一大早,记者再次来到这些烧过纸钱的十字路口时,发现已是满地灰烬,虽然已经被环卫工人清理过了,但一块块黑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纸灰清理起来挺费劲的,有时用笤帚一扫,灰就刮得哪都是,自己弄得满面灰尘不说,还不见得就能清扫彻底。”环卫工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烧纸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纸屑和烟尘给人们原本干净的环境抹了黑,让人一下很难接受。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街头烧纸时,很多人在火还没有完全熄灭时就离开了现场,这无疑会带来火灾隐患。相关资料表明,最近几年,这种烧纸所带来的火灾隐患呈愈演愈烈之势。在烧纸的人群中,有的人不看周围环境,在有树枝或易燃物的环境下点燃烧纸,或者火还没有完全熄灭便离开,这样做都很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
离家远,假期短成了“代孝”的理由
清明将至,在先人安葬处焚香、叩拜等习以为常的节日祭奠习俗如今也随着互联网发展变得更为“新潮”:不少网店开始提供“代客扫墓”的服务,拍照为证、鞠躬颂词……如此有偿祭奠引发了不少争议。
记者在一家知名电商平台搜索“代客扫墓”,10余家提供此类服务的网店分布于全国各地。细化的项目是这些网店服务的相似之处。一家提供衡阳地区扫墓服务的网店介绍称:代客哭坟100元/人,约3分钟,由于哭坟单子多,工作人员少,所以一般最多1~2人哭坟。需10人以上哭坟的,需提前5天预约,90元/人。
按照扫墓所需的用品,这些代客扫墓的服务收费差异有所不同。例如焚烧不同品质的祭扫用品,收费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不同种类规格的花卉收费也有很大差别。这样的服务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但也有人表示理解,离家远,假期短,代客扫墓确实能帮到一些人。
各方说法:
市民:更爱文明祭祀
更多市民表示还是选择文明低碳祭祀。今年清明,来自湖南的陈女士一家会依照家乡习俗带上青团、绿豆糕、桔味糕前往墓地。 市民刘炜一家今年则开始网络祭祀,他认为,家人想念祖父了可以上网翻看照片,还能在网上给家人“上香”、“点灯”等,比传统的祭祀形式好。
民俗专家:用鲜花代替烧纸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阎江表示,新潮祭祀品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审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的要求,但是,在祭祀先人时应带着一种神圣感,避免将祭品庸俗化。建议政府倡导文明祭祀,用鲜花代替烧纸,不但达到祭祀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慎终追远的特色祭祀方式
清明将至,追宗祭祖,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心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目前,各地丧葬方式和祭扫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目前,各地丧葬方式和祭扫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海葬,海鸥海风永相伴
3月24日,天津王女士一家3口,怀着沉重的心情,手捧公公的骨灰,伴随着花瓣,缓缓撒向大海。王女士告诉记者:公公生前就有这个愿望,百年之后将骨灰撒向大海,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鲜花浪花相随,海鸥海风相伴,在碧海蓝天中,撒下亲人骨灰,寄托永恒哀思。
海葬,骨灰撒海,是一种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节地葬法,既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还缓解了清明期间过度集中祭祀的压力,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1990年以来,天津海葬已成功举办175期骨灰撒海活动,直接参与家属两万余人,接待咨询群众10多万人次,广大民众思想观念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从2009年起,广州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免除了群众参与骨灰撒海活动所需费用,并出台《广州市骨灰撒海奖励补贴办法》。
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经理郑继雄说,初步估算,海葬推行至今,已为上海节约了60余亩土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清明、冬至期间的祭扫人流。海葬,是全新的“入土为安”。郑继雄说,逝者的骨灰撒到海里并不会随水漂流,而是会迅速下沉,没入海底的沙石中,在不占用后人有限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全新的回归自然,但凡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家人祭扫和凭吊的场所。
树葬,树木泥土永相随
苍松翠柏树下的草坪上,静卧着一方汉白玉的灵牌,灵牌上镌刻着逝者的姓名或是“永远的思念”,四周撒满了黄色的菊瓣,下面摆放着百合花,数缕阳光从树隙中照射下来,松风阵阵、鸟鸣声声,这就是武汉龙泉孝恩园的树葬林之一的美国松树林。
“当一个人树葬之后,其所依葬的那棵树木将成为逝者的象征,让生命延续,亲人能看着它慢慢长大。小小的卧碑都掩映在树丛之中,没有一般墓区层层墓碑的阴森感,仔细观看,可以看到墓碑都根据逝者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学者的墓碑是一本打开的书;法官的墓碑是一个天平;军人的墓碑是一顶军帽,从墓碑的造型上就可以想象其为人,给游人以庄严和宁静。‘树葬’不占耕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符合了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龙泉孝恩园副总经理李定兴这样说。
绿茵茵的草地上,一块块小墓碑平卧在绿茵中间。前来安置骨灰的人们,不由自主地收起带来的纸钱、香烛。他们说:“这么好的草地,这么好的环境,不忍心破坏,敬献鲜花,撒上花瓣,写上心愿卡,我们的祝福,亲人也能感受到。”
共祭,凝重庄严寄哀思
在2005年清明节,天津开始“集体共祭,文明祭奠”的“破冰”之举。8年来,天津市每年都举办清明“集体共祭”活动,主办单位免费提供鲜花、白烛,并免费接送市民参加共祭活动。在共祭现场,由著名演员、主持人诵读追思词,与市民一起传承追思怀远的传统美德,携手倡导文明祭扫的理念。朵朵白菊,点点烛光,感人至深的追思词,饱含深情的诵读,代替了传统祭奠中的烧纸、焚香,在文明肃穆的氛围中,市民寄托对逝者无限的怀念和哀思。
网祭,生命故事永流传
利用互联网开展祭奠活动,把现代科技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具有永恒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也更加有利于弘扬勤俭节约美德。湖北省殡葬协会建立的“思怀网站”,3年的网站访问量达150多万人次,有近百万人参加网上祭祀,为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亲人纪念馆3600多个。
天南地北的别样“清明节”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河北,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而山西北部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在上海,人们把青团作为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调和成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
在闽南,人们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
清明也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东南亚地区拥有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其形成与华侨的清明节祭祖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身后事,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去扫墓。
在韩国,当地人也有清明节,也是公历4月5日,同样是人们非常重视的日子。清明节前,你会看到各地的大小花店里都摆有素色的鲜花,供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时使用。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时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因为担心引发山火,所以祭祖时不会烧纸钱。按照韩国的风俗,清明节大多是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杂草,并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礼祭拜。
日本的盂兰盆节可以说是中国3月清明节与7月鬼节的结合体,既有上山扫墓,又有将祖先迎回家里祭拜。盂兰盆节据说是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黄瓜、茄子在盂兰盆节期间变身为祖先们的坐骑,日本人会在黄瓜、茄子上装上四只脚,还有人会装上玉米丝尾巴,祖先们乘着它们往返于两界之间。
德国也有纪念逝者的特殊日子。不少人会在11月2日万灵节这一天祈祷,去墓园祭奠逝者和扫墓。鲜花翠柏之外,人们常会摆上点有蜡烛的红色长明灯,象征永恒之光。据说,先前在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人们会用空心的萝卜或南瓜做灯,与如今万圣节前夜的南瓜灯颇为相似。
在北欧国家瑞典,万圣节可以被理解为当地人的“清明节”。与美国万圣节不同,瑞典万圣节是指10月31日和11月6日之间的那个周六,此时正是瑞典万物萧瑟、秋去冬来的时候。在万圣节当天,瑞典所有的墓园都会点上蜡烛,祭奠逝者。
在墨西哥,亡灵节是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11月1日是纪念夭折儿童的“小鬼节”,11月2日则是纪念故去成年人的“大鬼节”。墨西哥各家各户都会为逝去的亲人设私人祭坛,摆上发酵玉米汁、玉米饼等与玉米有关的物品,以及骷髅糖果、万寿菊、亡灵面包等祭品。
而在俄罗斯,扫墓活动相对集中在冬春之交的复活节前后。复活节之后的第9天是一个宗教节日,名叫“拉多尼察”,很多人会在这个节日前后为逝去的亲友扫墓。在纪念逝去的亲人时,俄罗斯人通常会举家前往墓地,甚至连小孩子也要带上。祭奠时一般要带上一些简单的食物。结束后,全家人会在墓前简单聚餐,每人饮上一杯伏特加酒,同时也要给逝者供上一杯伏特加酒。根据俄罗斯人的习惯,扫墓时一般还要带上花束,摆放在墓地前。以前主要用鲜花,现在有很多人用假花,因为假花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保存更长时间。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