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国企离职现象利大于弊少 关注中国一些国企的离职现象。无论“离职潮”会不会出现,影响程度有多大,对中国来说都是一次关注、研究国企市场化轨道的机会。真的不失为一件好事,利大弊少。 离职消息首先来自于银行。如中国上市银行之中薪资最高的高管—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 |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国企离职现象利大于弊少 关注中国一些国企的离职现象。无论“离职潮”会不会出现,影响程度有多大,对中国来说都是一次关注、研究国企市场化轨道的机会。真的不失为一件好事,利大弊少。
离职消息首先来自于银行。如中国上市银行之中薪资最高的高管—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离职、苏州分行行长朱韬跳槽至华瑞银行任行长等。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国企,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高管离职的现象。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国企、特别是央企,真的出现了高管“离职潮”呢?高管们离职,是否真的都是因为限薪呢?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出现了一些高管离职现象,但是,说到离职潮,可能结论下得有点早了。一位参与限薪政策讨论的人士就曾向媒体表示,在制订限薪政策前,就已经进行了深入调研,由于年龄和适应能力以及市场需求不旺盛的影响,央企管理层“离职潮”暂时难以出现。
暂时,显然是一个很模糊、很难以说明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暂时也好,永远也罢,离职在市场经济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相反,像国有企业这种将人员“固定”下来的状态,反而不利于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健康运行,尤其不利于核心力的提升。
要知道,跳糟到其他企业的国企高管、技术人员等,绝大多数都能够展示出高得多的才能和价值,创造出高得多的效益和影响力。
薪酬水平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使现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了,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综合效益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高管选择离职,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事了,不需要过度解读。事实上,近年来国企的人才流动、离职等并不罕见,只是没有出台限薪政策,没有受到外界关注。
如果中国国企真的掀起了“离职潮”,倒不失为是一件好事。首先,它能让中国国企也具有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性。毕竟,市场经济下,竞争是保持企业生命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
其二,可以倒逼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如果国企真的出现了“离职潮”,自然能够推动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再者,可以更好地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和重视,并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因为,在“离职潮”没有正式形成前,谁也无法预料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因此,无论“离职潮”会不会出现,影响程度有多大,对中国来说都是一次关注、研究国企市场化轨道的机会。
最后,如果真的出现了“离职潮”,对现有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与机遇。要么通过努力成为有能力和水平的人,要么逐步被淘汰。不然,在离职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企业也会更加重视人才的使用。无能力者,自然会被边缘化了。
对整个市场来说,只有国企的人才也能真正流动起来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也才能得到真正优化,全社会健康、有序的人才流动格局才能形成。
国企出现离职、跳槽增多的现象,真的不失为一件好事。
播放数:609
播放数:542
播放数: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