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找律所 找案例律师文集 法律新闻法律知识法律文书

法律资讯主页 > 国际资讯 > 正文

法律资讯

S400性能怎样 S400性能提升有限

 8人浏览  0人评论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4-30 13:33:31
导读:S400性能提升有限,俄制防空系统不再中国成为俄罗斯最新型S-400防空系统的首位买家,但“金刚石-安泰”公司应首先供应俄罗斯国防部。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2014年12月透露,俄罗斯将对中国出口的S-400导弹系统不是俄军使用的基础型,而是射程可达400公里的“重型”导弹。“拥...

S400性能提升有限,俄制防空系统不再


中国成为俄罗斯最新型S-400防空系统的首位买家,但“金刚石-安泰”公司应首先供应俄罗斯国防部。

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2014年12月透露,俄罗斯将对中国出口的S-400导弹系统不是俄军使用的基础型,而是射程可达400公里的“重型”导弹。“拥有这种导弹系统,可以从(中国)大陆沿岸火力阵地发射,摧毁钓鱼岛上空的目标。”

 

 

自中国空军建立以来,地空导弹系统主力一向都是苏俄产品,不论是直接进口还是仿制产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直接从苏联进口的萨姆2系统,更是首开地空导弹实战击落敌方目标之先河,不仅击落过由对岸空军人员驾驶的美制RB-57侦察机,更曾经数次击落过当时最先进,即便是现在依然在役的洛克希德U-2侦察机,大放光彩,在中国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立下赫赫功劳。

 

 

但是随着政治因素影响,中国与苏联交恶,失去了防空系统继续升级进化的外来援助,由于中国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开发新型防空系统,因此,直到90年代之前,中国的地空导弹系统始终只能在仿制萨姆-2的红旗-2地空导弹系统上面,修修改改,不断做小打小闹的改进,技术进步极为有限,面对周边国家装备的多种高性能作战飞机,几无还手之力,其中,在西藏地区,面对印度空军的米格-25狐蝠的多次入境侦察,无能为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军事界开始放眼观世界,发现了自身装备思想与世界一流水准之间的巨大差距,当时先进国家的防空武器已经进入了第三代防空系统,而中国则始终停留在红旗-2这样的一代防空系统上面。由于此后与西方关系恶化,遭受到西方的制裁与禁运,中国无法获得西方生产制造的先进防空系统,幸好随着中苏关系和缓,加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需资金与来自中国的政治支持,大批俄制武器重新进入中国。

 

在这一次中苏军事合作中,作为升级中国地面防空系统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S-300系统,作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正式进入中国空军的装备序列。1991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份S-300防空导弹系统采购合同(S-300PMU),1993年开始交货(2个营,32具发射装置,256-384枚5V55U型防空导弹,总额2.2亿美元);1994年签订了第二份合同(S-300PMU-1),共2个营(32具发射装置,196枚48N6E型导弹,总额4亿美元,一半现汇结算,一半易货贸易)。1990年代末完成交货;2001年签订了第三份合同(S-300PMU-1);2004年签订了第四份合同(S-300PMU-2),共4个营(64具发射装置,256枚48N6E2型导弹,总额9.8亿美元)。

 

大量的S300系统填补了当时大陆千疮百孔的防空网,使得中国的地面防空水准一举进入了世界一流行列,装备的增加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使得中国的军事界明白了当时世界一流防空系统的技术水平与设计思路,知晓了当时中国防空系统设计的不足。当时中国自己正在努力研制红旗-9地空导弹系统,也就是与歼-10项目并重的九号工程,在获得S300系统的性能参数以后,推倒重来,借鉴了S300的相关设计技术,才使得现在的红旗-9得以浴火重生,成为目前中国地面防空的主力系统。

据媒体介绍,S-400系统是俄罗斯防空军第三代地对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可以同时指挥发射8种不同类型的导弹,远程、中程、近程都可兼顾,最大射程达到400公里,超出S-300一倍有余,射高从超低空到几万米的高空都可以覆盖,大大拓展了防御空间。S-400依然使用垂直发射,能够打击来自任何方向的任何目标,包括飞机和导弹。

相比S-300对中国军队地面防空系统的惊艳,S-400技术水准提升实在有限,很有些俄国人为了推销武器系统更换名目的意味,事实上不过是原有系统的性能提升,并非是全新研制,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新系统。而且,根据此前俄罗斯武器测试资料与用户的使用经验对比,很多数据并不是在实战条件下获得的,很可能是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取得的性能参数,在实际使用中,各项性能都需要缩水使用。

相对20年前中俄的巨大技术差距,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准正在飞速上升,隐隐有超越俄罗斯技术的趋势,但是几十年来,俄罗斯依旧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技术进步极为有限,如今俄罗斯依旧在用当年的目光看待中国用户,忽视了双方技术水准的变化,仍旧把中国当做圈钱的金主。中国方面则很有意味,将俄罗斯产品当做了技术借鉴的对象,试图摸清俄罗斯产品的技术思路,这一方面,跟美国的做法颇有相似。毕竟,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军事装备都是立足国产的,而今技术上已经进步到一定程度,其他国家妄想利用技术装备进行敲诈的思路,已经过时了。

此前媒体热炒的中俄苏-35交易,已经传出因为合同金额的分歧陷入困境的消息,可见,俄罗斯要想把握住中国这一大客户,在拿出有足够含金量的产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双方技术差异,对方是否需要俄罗斯产品,俄罗斯制造是否还有足够的吸引力。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所用图片如有版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刻删除。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网友评论
0人评论 用  户:匿名  点击登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1212

热门文章

优惠券

推荐律师

推荐文章

更多>>法律宽频

4006-222-148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关于网站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用户反馈 | 广告招商 | 友情连接 | 联系我们 | 草明新闻 | TOP热卖 |
CopyRight 2006-2011 www.114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71-63691829 邮箱:law(艾特)88148.com
律法网 www.1148.cn「版权所有」备案号:豫ICP备2021007202号-2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