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边境力量中国占优,印度需反思中印关系中国采取“前轻后重”的兵力部署原则,最前面是主要承担守备任务的边防团,其后是驻西藏的山地旅,最后是军区的师级机动作战部队。而要实现兵力的快速投送,则更依赖铁路这条大动脉。除铁路外,外媒还透露,中国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处机场,其中包括正在西藏自治区建造的七座现代... |
边境力量中国占优,印度需反思中印关系
中国采取“前轻后重”的兵力部署原则,最前面是主要承担守备任务的边防团,其后是驻西藏的山地旅,最后是军区的师级机动作战部队。而要实现兵力的快速投送,则更依赖铁路这条大动脉。
除铁路外,外媒还透露,中国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处机场,其中包括正在西藏自治区建造的七座现代化机场,一线作战飞机如歼-10和歼-11已经悄然进驻。部署在拉萨附近贡嘎地区的歼10战斗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此外,射程为125公里中国国产红旗-9地空导弹也开始进驻高原。它不仅可以为空军机场和铁路动脉提供保护,还可以前沿部署威慑在边境活动的印军飞机。
1962年的那场战争,虽然中国方面取得了胜利,震动整个印度,一度使得印度政府打算迁都,大大打击了尼赫鲁的地区霸权主义野心,但这场战争结束以后,中国与印度,这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中最强大的两个便进入了长时间的对峙状态,影响延续到今日,这两个国家之间依然并没有到达相互信任的高度。
战争所形成的实际控制线,在对峙方面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海拔上的差异给了中国军队居高而下的优势,部署在中国境内制高点上的中国雷达,监视着印度纵深几百公里之内的一举一动,给了中国方面不对称的信息优势。相反,由于海拔较低,为了获得安全距离,印度方面的雷达大多部署高度较低,在信息对称方面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印度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即在中印实际控制线印度一侧,其实较为平坦,平原与谷底交通相对更为便利,物产丰富,人口较为稠密,适合不熟大量军队。中国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天然环境,交通较为复杂,中国军队由于后勤保障难度极大的制约,部署的军队数量较为有限,虽然占据地利,但在兵力对比上,实际上是出于防御状态的。
去年8月,由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正式通车。12月,拉萨至林芝全长402公里的拉林铁路开工建设。未来在西藏地区将形成以青藏铁路为轴心、以拉日拉林铁路为东西两翼的布局,将使我军在西藏的部署能力和反应能力成倍提升,真正做到如虎添翼。
长时间以来,中国军队由于装备极为落后,面对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各类装备的印度空军,处境极为不利。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面对印度空军的苏制米格-25“狐蝠”战斗机,老旧的红旗-2地空导弹无能为力,三马赫级别的狐蝠大摇大摆的进入中国空域,被发现之后依旧可以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不仅西藏,即便是在遥远的新疆地区,也留下了印度飞机的航迹。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军队建设的补偿性高投入,大量的新式装备迅速入役,纷纷部署到了高原地区,大量的机场,尤其是青藏铁路等几条交通干线的投入使用,迅速提高了西藏驻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凭借地理高度,加之技术水准飞速上升的新型装备,目前在边境地区的中印军力对比中,事实上已经是中国方面占据优势。
大量的三代战机与高性能防空系统进入青藏高原,面对印度空军,中国空军至少已经到达了与其相当的水准,甚而更高,虽然印度空军的武器库中拥有大量各个国家制造的先进战机,但要有效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作战,难度极大,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印度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现代空中对抗的系统性,决定了在空中力量的对比上,印度落后了。
对此,印度方面的对策是组建大量山地师,部署到与中国接壤地区附近,但这些山地师,由于装备训练的问题,兼之印度境内薄弱的后勤保障,耗资极大,印度虽然军费相对投入很大,但是由于多数技术装备无法自产,需要进口,占用了相当份额的军费支出,成为印度政府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
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本应和睦共处,商谈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但自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历届政府就将带领印度进入世界一流大国作为施政纲领的核心,妄想继承当年大英帝国的荣耀,将印度洋变为印度自己的内湖,尼赫鲁曾经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但是做一个大国不是靠争夺地区霸权来达到目标的。依靠政治协商来获取一个较为安定的周边环境,通过内部政治改革来发展自身经济,才是发展之道。
播放数:610
播放数:543
播放数:1193